弹头穿甲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单位截面积上的动能。和556相比,308速度慢,截面积大,对于防弹插板来说更容易防御。
废话少说,看看实地测试的结果,最普通的5.56 M855覆铜铅弹头就可以轻松击穿III级防弹插板。IV级防弹插板被命中以后也会造成26mm的瞬间形变。穿IV级防弹衣的人如果被M855击中,也肯定丧失作战能力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YkEMhPsO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L-08x7T4I
那么,单位截面动能和556相近,但是采用钢芯穿甲弹头的5.8毫米,能够击穿IV级防弹板,很意外么?
这个地球上还没有任何国家大规模列装的防弹衣可以保证抵御556的。美军标准的ceramic plate只是相当于level III,针对的是比308还要弱一点的7.62*39 (SAPI)或者7.62AP (E-SAPI)。就算是E-SAPI要防5.8钢芯弹也仍然不够格。
另外再补充一点常识,综合考虑杀伤力/携弹量和远射精度的话,公认最佳轻武器口径是6-6.5mm。只是世界轻武器设计被绑定在冷战双方的历史遗留惯性上,很难放手去追求最佳性能罢了。
Oceanian wrote:
纠正一个常识。III...(恕刪)
不知道您所謂的 556 輕彈有多輕 高速是多高速
不過從網路上看到的 SS109 4.02 g 高速是991m/s=1974J
M2 AP 10.8 g 878 m/s=4163J
這樣 M2 AP的動能是 SS109的2.1倍
而且M2 AP 為鋼芯
彈尖的截面積應該不會差很多
不知道為何 556輕彈動能會大過.30 M2 AP?
如果這樣的話,標準應該要修正了,修正成5.56 AP就好了
因為戰場上根本就不會有7.62的存在了,如果同樣是穿甲彈
5.56動能可以高過 7.62彈頭,誰要去用7.62?
那麼美軍在阿富汗怎麼又會說5.56的彈頭動能不足?
因為照您這樣說,SS109對於硬物體的穿透性肯定會高於 .30 M2 AP
不知道能不能請您說說這原因到底是甚麼?
您所附的兩個網址連結似乎都不是蔣5.56的 尤其第二個看起來
應該適用.30 AP去測試(沒有聽到聲音),不知道您怎麼算出
.30的彈尖截面積會比5.56的大?
是否可以把資料列出來?順便也把 5.8但頭的動能列出來
這樣我門也比較好學習
杀伤力和动能,弹头设计以及针对的作战方式都有关系。如果杀伤力是动能的简单函数,那么轻武器界99%的争论立刻就消失了有没有?
7.62x39的动能就略大于556,但是命中人体以后反而不像556一样易于破碎,也就是动能虽大,传导到人体上的动能不大。
但是556的破碎高度依赖于速度,而这样轻的弹头,存速下降得非常快。以16寸管为例,超过150-200米,基本上存速早已降到2000ft/s以下,不破碎的概率比破碎还要高了。不破碎的556, 就是一枚快一点点的.22lr,是用来猎野兔的口径。
而m39弹头比556重一倍还多。弹道弯曲也可以用表尺修正。2,300米外,ak 对 m4的动能优势愈发扩大,如果考虑到双方都有隐蔽,可能要考虑穿过砖墙/碎石的射击,那么以556那点可怜的存速和动能,根本就不用比了。如果556好用,那么怎么还会有300AAC口径出来,而且在军警都不用的情况下还很受欢迎?300AAC就是可以兼容AR系统但是发射AK弹头的口径啊。
美军在阿富汗最常见的作战方式就是400米外隔着山头和塔利班对射,556不好用,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么?火力输出基本靠308的机枪弹和枪榴弹,步兵那点突击步枪,也就是自卫而已。
但是,杀伤力和穿甲能力,可以说毫无正相关性,甚至往往互相矛盾。我已经跟你说的很清楚了,单位截面积的动能。308和223,难道不是口径差了4成,截面积差了一倍? 坦克穿甲弹为什么要用次口径?不是一样的道理么? 223单位截面积的动能高出308 30%以上,这就是223穿甲能力的保证。
给你小结一下:动能308>m39>223 近距离对人体的效果是308>223>m39 远距离对人体308>m39>223 ,击穿钢板能力 223>308>m39.
顺便插一句,苏联的545口径,虽然也是高速轻弹,但是靠弹头设计(钢芯+空腔),实现了不依赖速度的可靠破碎。在200-300米的距离上,杀伤力远高于556.
level III是针对308 口径,不能保证被556击中时候的防护效果
level IV是针对3006 AP, 可不是7.62x54R. 后者的钢芯直径要略小一些,单位截面积的动能更大。实际上,3006穿甲弹是美军采用穿甲弹里,钢芯直径最大,单位截面积动能最低的一款。308反而比他更强。
http://www.guncep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2/M2-AP-Penetrator.png
当然,对3006这种古老的口径,一个弹壳已经浪费那么多空间了。穿甲弹徒有其表,又算得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儿呢
影响穿甲能力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是在轻武器弹头 vs 个人防弹插板的前提下,单位截面积动能是最重要的指标,5.8mm穿甲弹特地选用次口径钢芯,可谓是格外重视这个指标。
http://image2.club.china.com/twhb/1013/2011/1/31/1296470263135.JPG
排第二的什么?速度。
弹头已经达到金属中声速的1/5, 而声速是动能扩散的速度上限。弹丸速度越快,材料本身的强度就不重要,因为强度正是材料抵御冲击波的能力,而如果弹丸侵彻的时候,附近的材料根本还没有被冲击波波及,那么强度也就毫无意义。举个极端例子,如果是用电磁炮打出一枚10000m/s的弹丸,那么这个弹丸内部填充同等质量,同等直径的水银或者钨芯,对它的穿甲能力毫无影响。
在这两个前提下,排第三的,才是弹芯材质。美国人用贫铀弹芯不是取其硬度高,而是取其密度高,而且在侵彻时有self-sharpening的特征,这一点你要搞清楚。
hn1271n wrote:
從你這段話來看就知...(恕刪)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