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rus wrote:
跟俄國人不俄國人沒關...(恕刪)
工程師的常識告訴我們,蘇聯的一切應用技術幾乎都不如西方,當然可能有個別的例外。
至於具體的技術或產品是仿誰,我只能在我比較熟悉的領域裡回答這個問題,而我對工業機具不熟。
如果有人感興趣我也可以講一講我熟悉的,包括拿出我收集的一些從1950年代到21世紀初的蘇聯、俄羅斯、烏克蘭產品作例子。
moriarty1 wrote:
工程師的常識告訴我們...(恕刪)
俄羅斯目前處在世界臨界點水平的科技:
1,新型航空和火箭 - 航天技術
2,原子能安全技術
3,交通運輸安全和控制技術,模態間輸送技術及邏輯系統
4,農業原料和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
5,動植物生物保護技術
6,住宅快速建造及變換技術
7,高效計算系統
8,基因診斷和基因療法
9,煤的開採和加工技術
10,信息一體化和產品生命週期系統支持技術
11,信息 - 遠程通訊系統
12,人工智能(與美國不分上下)
13,催化系統及技術
14,陶瓷和玻璃材料
15,計算機模擬技術
16,激光和電子 - 離子 - 等離子技術(領先美國5~7年)
17,微電子和毫微電子材料
18,薄膜技術
19,特種性能的金屬和合金
20,機電一體化技術
21,微系統技術
22,環境監控技術
23,非傳統可再生生態清潔的能源及其轉換和蓄存新技術
24,人造介質無害化處理技術
25,放射性廢料和輻射核燃料的處理技術
26,光電子,無線電電子,聲電子技術,光通訊和超高頻通訊技術
27,戰略性重要原料礦床的評估,綜合開採及深加工技術
28,森林資源的加工和再生產
29,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採,加工和管道運輸技術
30,聚合物和混合物
31,精密和納米加工,裝配及檢驗技術
32,自然保護技術,人為形成物和廢料的加工及回收技術
33,生物和礦物資源的預測技術
34,農業原料的生產和加工技術
35,利用有機燃料生產電力和熱力技術
36,圖像,語音,文字識別和分析技術(世界第一)
37,藥品和儀器添加劑的合成技術
38,合成超硬材料
39,人類生命保障和和保護系統
40,減少自然,人為災害風險及減輕其後果
41,土地,地形和生物多樣性的保持和恢復
42,生物工程技術
43,高精度導航及運行控制技術
44,國產輕工原料和材料的深加工技術
45,免疫矯正技術
46,超導技術
47,小型冶金廠工藝兼容模塊技術
48,世界大洋空間和資源開發用運輸及造船技術
49,生態清潔的高速地上交通
50,微電子,納米電子和量子電腦基礎元件
51,節能技術
52,基礎性和臨界軍工技術及特種技
還有我說過的,俄羅斯是歐洲光纖技術發展最好的國家,除了這些之外你舉例下哪一些應用技術俄羅斯比不上西方,而且還是大多數?
順便提一下:
1,在信息交換、處理和信息安全技術方面,在定位、導航和定時技術(包括慣性導航和相關配件、重力儀和梯度儀以及無線電和數據導航系統工程等)方面,在能源儲存、整流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技術方面,除美國外,世界上只有俄羅斯具有全面的研製與開發能力,而在能源轉換和發電技術方面,俄羅斯又在美國之上。
2,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面掌握空間站製造、發射和回收技術的國家。它的小衛星總體設計技術及其姿態與軌道控制和發射及自主導航、登月飛行技術和空間飛行器系統技術、載人飛船部件、衛星和飛船材料抗高速粒子撞擊技術、空間材料加工技術等都處於世界前列。
根據俄羅斯總理2014年5月批准發表的《俄羅斯聯邦至2030年科技發展預測》報告,俄羅斯至2030年新材料優先發展的方向為:
1. 結構與功能材料:包括高強度材料、耐磨材料、防腐材料、耐熱材料、防輻射材料、粘合材料、傳感材料、催化材料、膜片材料、具有特殊電磁和光學特性材料等;
2. 雜化材料、融合技術、仿生材料和醫用材料;
3. 新材料和生產流程計算機建模技術,具體包括材料結構和性能建模,納米材料和超分子體系建模,化學氣相沉積工藝建模,納米多孔材料和膜片傳遞過程建模,納米結構材料電荷轉移過程建模,人造和合成新材料建模、納米、信息、生物和認知技術建模;
4. 材料檢測,具體包括材料非破壞性研究、納米材料可視化研究、納米材料和納米粒子表面研究、材料化學成分測定。
moriarty1 wrote:
地挖里氏,你好。抱歉...(恕刪)
edison01 wrote:
蘇聯的數控機床是仿製的我不知, 不過自從跟東芝買了那批工具機之後,
潛艇的靜音能力大爆進, 然後東芝就被美國贓到賣機器(恕刪)
樓主大人,終於有人說到重點了,您怎跳過不回答?您不是狂吹那部5軸控制的精密車床,當年蘇聯相當以賓士的車價買一台喜美的價格跟日本買了9軸的數位控制銑床,還怕被發現繞個彎跟挪威國營武器公司(Kongsberg Gruppen)買數位控制器在跟日本東芝買機台,不要跳過不回答阿。不就車床很厲害加工不出能減少空蝕的螺旋槳喔。
http://chaojixing.blog.china.com/200710/1044154.html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