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我有一事不明,蒼龍級潛艇能下潛500米?怎麼做到的

nonametom88 wrote:
楊氏係數= youn...(恕刪)


我說的沒錯呀
我有說楊氏係數
與抗拉強度...

您文章只看一半嗎???

-------------

只這些值也是不準的
要看材料的晶格走向
各軸的數值不會一樣
不一定為isotropic material
要用Mohr Circle求取最大與最小值...

與工程數學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相同
最近在查澳洲的潛艦看到這篇...

我是不懂鋼材啦..
但鋼品質我認為早已不是重點,那種各國195X~198X年代在競爭的東西,早已到一個成熟點,況且能潛入深水潛體的跟製造國家,跟鋼材好不好的國家根本兜不上絕對關聯,請自己查查吧!!
提個簡單的問題點
卡麥隆的那艘船你們有看過資料麼? 那艘船遇到嚴重的問題為何? 用常理判斷就會很容易理解癥結點,鋼材以外的材料問題是重點...

俄國號稱能900m,除了帳面資料看似如此外,沒有第三公正資料顯示,當傳說看看可以,當真就好笑了...
同理,日本有製造深海潛艇的能力,全世界最近才新增了中國外,少有幾家能這樣做,500公尺我認為不是問題,但是不必太認真,因為各國很少願意爆出實際數字,有可能是帳面武喝,也有可能深藏不漏的殺手鐧。

genome wrote:
潛艦的壓力殼又不是只...(恕刪)


我最認同你的說法
例如台灣潛艦門檻就是卡在一些 "銜接" 跟 "設計結構(例如魚雷)" 環節的技術,才不是鋼材


y90393 wrote:
500公尺我認為不是問題,但是不必太認真,

老實說,
我一直認為現役武器系統公開的資訊,
都不會是實際的最大性能。
人類中最卑鄙無恥的是, 權力擁有者和諂媚權貴者, 藏身安全場所歌詠戰爭, 用愛國心將無知者送往戰場!

Sinfield wrote:
如果沒記錯的話日本已...(恕刪)


1800Mpa的鋼不可以使用在潛艇上,因為如此高強度的鋼板是經過淬火熱處理得出的性能。鋼板經淬火后,晶相組織發生了變化,強度雖大幅度提高,但卻喪失了韌性,因此無法用於造船包括潛艇外殼的建造。
老李聽音樂 wrote:
1800Mpa的鋼不可以使用在潛艇上,因為如此高強度的鋼板是經過淬火熱處理得出的性能。鋼板經淬火后,晶相組織發生了變化,強度雖大幅度提高,但卻喪失了韌性,因此無法用於造船包括潛艇外殼的建造。...(恕刪)


看到此篇

980MPa鋼板已落伍了,要能通過25%偏置碰撞試驗,要用1500MPa熱衝壓鋼板!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4046775&p=1#51777627
日本自己唬爛的吧
俄羅斯核子潛艇就算用鈦合金外殼也是下潛到500米...
Sinfield wrote:
如果沒記錯的話
日本已有1800MPa的鋼了
問題是這種鋼太硬了
連沖壓都會破
要進行沖壓+熱處理才可以對鋼材成形
這可是最先進的研究題目...

玩公路車人都聽過雷諾953鋼材吧!!~~
2000MPa的剛性
照樣處理
朝樣抽管到0.3mm的厚度
沒有鋼材成形的問題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elle11 wrote:
看看二戰的德國軍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有多少加諸德國的管制約束!有用嘛!

兩次大戰的戰場完全是兩碼子事,
第一次大戰時戰車,飛機的應用都還在起步中,
以德國的工業底子,重整軍備後要追上並不難.

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美國也是贏的很驚險!

日軍到後期,不論質或量上都不如老美甚遠,
美國只在乎快點結束戰爭少死一些人.

二戰時,日本比起老美,就只是個二流國家,
只有對付週邊三四流國家時才很神勇...
潛艇潛多深除了技術面上與材料上的要求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有沒有那個需要。一樣材質一樣工藝打造出來的潛艇壓力殼構型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潛深。就像一樣是雞蛋能要是在蛋殼裡多加一些支架或是蛋殼厚度增加同樣材質的蛋殼表現出來的受壓程度就會不同,但相對的重量會增加或是內部空間會減少。

所以一樣材質與工藝打造的潛艇想潛深一點就是增加外殼與結構在整體排水量上的比重,但相對的你內部空間受壓迫後一定影響其他的性能。潛500公尺又怎的?二戰德國的U艇不少都能硬撐到接近300公尺的潛深而同時期的美、日、英的潛艇潛深連一半都不到,有的甚至不足三分之一但相對的U艇的內部空間相對的俠小許多。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