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是左岸用語氾濫...

APC是裝甲"運兵"車,重點再運兵二字,一般是佩12.7mm機槍或40mm榴彈,載運步兵約8~10人,例如M113系列
IFV則是裝甲步兵"戰鬥"車,重點再戰鬥二字,配備獨立雙人砲塔,主砲口徑20~40mm,
載運步兵約3~8人,例如M2系列
在80~90年代以前上述皆只用於履帶車輛
90年以後輪型車輛快速發展;以上歸類亦適用輪型車輛
葉之路.風之谷~ wrote:
這個我有興趣但是沒概念
意思是說這個口徑的穿甲彈能擊穿"裝甲運兵車",但戰車不行?
一般的戰鬥機、攻擊機好像都配備25~30mm的機砲
A-10的30mm機砲剛剛查一下資料說是設計來對付蘇聯的戰車裝甲的
是因為戰車上方裝甲比較薄弱的關係嗎?
以前我們步兵連有配備40榴彈槍
那東西也只能對付一般的裝甲車輛,對戰車應該也是隔靴搔癢吧
也就是說我們步兵連遇到戰車也只能死給他看....
(恕刪)
一般戰鬥車輛設計目標是擊破同等級車輛為設計主軸...(別想越級打怪)
A-10上的GAU-8擺在地上是打不穿主力戰車的裝甲的....
GAU-8之所以能這麼威,是因為飛機的動能+子彈的動能
再加上A-10整台飛機是圍繞著這挺機砲所設計(最好的位置都給他用啦!),所以啦...
步兵連才是戰車連最大夢靨.....(有看過搶救雷恩大兵吧!)
PLAYER553386 wrote:
問題是「如何勸它自殺」...(恕刪)
插個牌子寫"台北由此去"如何?

sean_wei wrote:
步兵連才是戰車連最大夢靨...(恕刪)
叫我拿臭襪子去丟戰車我可不幹啊

10年前服役時連上只有66火箭彈和40榴彈槍做為反裝甲武器
兵器連還有古代的75mm無後座力砲(據說後來編制拖式飛彈,不過沒見過)
除非往戰車砲管裡面塞手榴彈
要不然遇到戰車真的沒輒啊
akazawa wrote:
我不知小兒科在哪,不...(恕刪)
自制輪式甲車是值得拍手沒錯,但是駕駛艙的艙蓋設計成向上開,影響維修(因為維修時砲塔要轉動,避免駕駛出不來,而萬一被摧毀時,砲塔有可能因損失動力而無法轉動,造成駕駛手受困車內而無法逃生)而史崔克的駕駛艙蓋設計成向右旋開,比較方便安全,而拳師可以設計成往上開是因為將來裝上機砲砲塔時,砲塔不會影響駕駛逃生.....
此外雲豹IFV款(步兵戰鬥車)的主砲武裝為25mm機炮,雖然美國m2布萊德雷也是用25mm機炮,但是現在的步兵戰鬥車騎主砲主流為30mm機炮居多,威力較強,瑞典的CV-90甚至是用波佛斯40mm高砲所改的機炮為主炮!!!至於聯勤的t-75 20mm機炮要當主炮,威力不足...有待商確....
a750828 wrote:
裝步戰車(Infan...(恕刪)
現在很多人都把IFV叫"裝步戰車" 其實正確名稱為"步兵戰鬥車"較為妥當,以小弟我這個軍武狂人來說
是比較喜歡這種軍事專業術語啦....
不過以城鎮戰來說,IFV 是比 MBT更適合做城陣戰的"主力車種",所以稱他為"裝步戰車"其實不為過....
APC則為"裝甲人員運輸車"....在IFV尚未出來之前,其此類甲車為主流,但火力較弱,適合城鎮戰放下步兵來配合掃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