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烏克蘭次音速海王星飛彈能穿透多達6座AK近迫防衛砲擊沉莫斯科號
同樣使用近迫AK砲山寨AK砲的中國,當然有很大的興趣
又再自我想像了...
AK-630M採用“內能源射擊”這種過時技術,射速僅4000發/分..這是1976年服役的老古董了...
老共福建艦是用近防砲2230型近防炮
採用 20管(或22管)30毫米旋轉炮管 設計,射速達 每分鐘20,000發 (每秒333發),比前代1130型(11管,11,000發/分鐘)火力翻倍。
可攔截 5馬赫高超音速導彈 ,通過超高射速形成「彈幕牆」,顯著提升對高速目標的攔截概率
055用的是1130
有效射程 約3公里,可攔截 4馬赫以上超音速導彈 (如反艦彈道導彈末端速度可達10-20馬赫)。
結合 雷達+光學+紅外追蹤系統 ,可同時鎖定 超過40個目標 ,實測攔截成功率超96%..
根據著火後莫斯科號進防砲那張現場照片:SA-N-4導彈發射架根本沒升起,證明整個近防系統在攻擊發生時處於休眠狀態 ..
AK-630M近防炮需依賴MP-123火控雷達引導,但目標資訊傳遞需經過:搜索雷達→艦載計算機→火控雷達→近防炮四級接力..
一堆傻子自行腦補覺得次音速導彈很厲害...結果是莫斯科號雷達根本沒開...所以被偷襲成功..
如果真這麼厲害能打穿6座近防砲..那怎不繼續把俄羅斯的軍艦炸光...
怎偷襲一次就不再繼續了??
莫斯科號雷達是休眠狀態...再厲害的近防砲也沒用....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和你增加槍管數量改良想法一樣,6座X4000 =24000那也超過你的20000萬發啊
你這種算法跟210%于北辰有啥區別??
近防砲跟飛彈不一樣..近防砲有指向性..所以部屬的方位會不一樣...不會把6座近防砲放在同一個地方...
根據著火後莫斯科號進防砲那張現場照片:SA-N-4導彈發射架根本沒升起,證明整個近防系統在攻擊發生時處於休眠狀態 ..
你雷達不開..不管近防砲有幾座都是廢物...
莫斯科號的問題在於人員的紀律不佳..沒有警覺心...雷達根本沒開...
如果雷達有開..莫斯科號有50秒的反應時間..扣掉近防砲要10秒的計算時間..仍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發射防空導彈或是用近防砲擊落導彈..
船艦的最大問題就是因為有源相控陣雷達消耗大量電力..所以所有軍艦除非是核動力不用考慮耗電油料..其他依般動力航艦都不會開著全部雷達全功率運作...
除非是在戰區根據自身幾級警戒開多少雷達..或是藉由電偵機在上空警戒..要不然很容易被偷襲...
不管是老共或老美都依樣..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依樣被偷襲擊沉..
所以航母一定是艦隊護航..各式艦艇在旁護衛..現代戰爭中航母一定會將電子偵查機飛上去警戒...
阿利柏克級不也依樣被胡賽的飽和攻擊下擊沉??
現代戰爭..如果沒有電偵機在天上警戒...我可以先發射數量眾多的自殺無人機襲擾..當你在應付無人機時在夾雜超音速導彈跟次音速導彈作飽和式攻擊..這樣就很容易得手...
你對近防砲的射速有誤解吧??
近防炮射速主要與 攔截目標的速度 和 彈幕密度需求 有關。
攔截目標速度
當反艦導彈速度提升時,需相應提高射速以確保攔截成功率。 例如,攔截速度為4.5馬赫的導彈,每分鐘需發射約1萬發炮彈;若導彈速度達5馬赫,則需每分鐘發射1.5萬發以上。
彈幕密度需求
彈幕的間隔需小於導彈長度(如6米間隔),以確保覆蓋目標路徑。 若導彈以1馬赫襲來,兩發子彈間隔需小於0.017秒(約58.8發/秒); 若攔截3馬赫目標,則需每秒169發(約10169發/分鐘)..
近防砲的缺點就是彈葯有限..若是遇到飽和攻擊很容易彈藥用盡...
MK15型密集陣近防炮系統 的彈藥容量
後期改進型 :儲彈量提升至約1550發,仍採用6管20毫米機炮,射速保持4500發/分鐘。20秒打完.MK-15密集陣主要攔截速度在亞音速範圍內的目標
中國1130近防炮(H/PJ-11型)的彈藥容量為2560發,由兩個彈鼓組成,每個彈鼓容量1280發。
該火炮配備兩個無鏈彈鼓,每個彈鼓可裝載1280發子彈,總備彈量2560發。 以每秒170發的射速計算,連續射擊時間約15秒..可攔截3倍音速內的導彈..



那不是與瞎矇差不多嗎?怪不得要設計成更多槍管打出更多子彈了



你看mk15,同時追蹤目標也同時追蹤打出的彈藥來修正這樣才打得準啊
靠紙面唬爛沒用,直接拿模擬反艦飛彈低飛機動的超音速靶彈打,才知道有沒有用
方陣系統首創採用電子式封閉迴路(close-loop)校正,追蹤雷達在追蹤目標之餘 ,也同時追蹤從自己砲口射出的砲彈,計算彼此之間的角度誤差, 接著立刻進行彈道修正,使第一群砲彈抵達目標前就能發射修正後的下一群砲彈,一直修正到目標被命中為止,此種彈著修正速度比傳統開放迴路設計 (等砲彈飛越目標時才計算誤差並修正彈著)高得多。此種封閉迴路動態校正方式能將火砲誤差減至最低限度,並減少砲彈浪費;根據美國海軍的測試, 電子封閉迴路修正能將射擊誤差從5~10mrad降到1~2mrad。 當然,這種機制要求雷達能精確追蹤截面積極小的本身砲彈,並且在命中之前就修正下一輪的射擊解算,對於雷達精確度與計算機的反應速度要求都極高,這使得近迫武器系統比一般傳統的雷達導引防空砲火更精密複雜昂貴得多。
MK-15 Block1A/B的測試記錄極為輝煌,兩者都曾成功攔截模擬SS-N-22以超音速掠海飛行並進行高G閃避的汪達爾EER靶機(雷松公司公開宣稱這是全世界唯一以機砲式CIWS擊落此類目標的紀錄),而MK-15 Block 1B由於新型OGB砲管與ELC彈藥,進行反飛彈射擊測試時第一發命中彈的距離竟是Block 1A的兩倍!在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豪伍德號(USSHoward DDG-83)成軍前的測試中,艦上的兩具MK-15 Block 1B表現優異,成功追蹤並擊落超音速與次音速的掠海飛行目標,也與姊妹艦拉森號(USS Lassen DDG-82)同時模擬以方陣系統射擊多艘快艇。在此測試中,與豪伍德號的神盾系統連結的方陣Block 1B表現得相當有智慧,CDCAMP射控電腦在指揮方陣射擊多快艇目標時突然發現反艦飛彈來襲,便迅速切換至對空、反飛彈接戰模式,將來襲飛彈擊落。
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E-antiair-MK15.htm
warrenwang111 wrote:
Escent...(恕刪)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認為提升射速多打點子彈就能打中?道理是啥?到底誰的算法和于一樣
速度匹配關係
亞音速導彈(1馬赫)
若導彈以1馬赫飛行(約340米/秒),兩發子彈間隔需小於0.02秒(即每秒50發,每分鐘3000發)。 此時若近防炮射速達標,理論上可攔截。
超音速導彈(2-3馬赫)
當導彈速度提升至2-3馬赫時,交匯時間縮短至0.007秒/發。 若射速達到每分鐘8580-11000發,理論上可攔截.
近防炮是通過密集彈幕來攔截反艦導彈的。 如果第一發子彈沒有成功攔住導彈,第二發子彈也有可能成功。 如果按照導彈的速度為1馬赫,也就是每秒飛行340米來算,導彈的長度通常在8米左右,整個導彈穿過兩發子彈之間的彈幕的時間,用距離的8米除以每秒340米的速度,也就是只有極短的0.02秒。 所以第一發和第二發子彈發射的間隔時間必須小於0.02秒,才能成功攔截速度1馬赫的導彈。 用每0.02秒射出1發子彈的結果來計算,每1秒也就是50發,每分鐘3000發。
當導彈速度達到3馬赫時,一秒鐘之內就能飛行340米的3倍,也就是1020米,這個時候,計算結果就要用8米除以1020米,得到一發子彈只用0.007秒的結果。 那一秒就要發射143發,一分鐘有8580發。
如果你還是看不懂的話...
假設導彈飛行速度為音速340m/s,導彈的長度為8米; 則導彈飛過線段所需時間=8÷340≈0.02秒;這就意味著,近防炮彈藥形成的路線段前後間隔的時間必須小於(8÷340)秒,才能保證在以音速飛行的導彈在路過時至少被命中一發.
近防炮的攔截能力與射速成正比。 射速越高,能在更短時間形成密集彈幕,提升攔截概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