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為何海軍只接受4500噸級的巡防艦? 海軍到底要哪種軍艦才好?

鮮花上一坨屎 wrote:
海軍十年來都在浪費時...(恕刪)


我就是台海危機時當兵的,海陸,84-86年
在左營受訓準備漢光
其實就是狀況不對就開幹那種

所以美軍航母在中線游來游去

當時記得我們海艦的對手是現代級的樣子
輸贏還有的拚,至少創造局部優勢的機會是有的

哦,好像退伍不久我們就有拉法葉了(不知有沒有記錯)
四根小牙籤開始服役
當時海艦可軍容壯盛了

陸軍那幾年光景也是不差
記得湖口戰車訓時有看到一堆的m60排列整齊
不知道是不是準備受校的樣子
也有莫名其妙看到oh-58d
......不曉得是不是把我們當訓練偵蒐標的
還好後面沒看到眼鏡蛇
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爬的

二十年過去了
四根小牙籤依舊健在
人家已經跑到我們連艦尾的波浪都看不到
真不知道這些主其事者幹甚麼吃的

對了,不要常說質量哦
某大立委在那邊咬文嚼字說這兩個字是中國用語
要軍方少用
大家要瞭解,軍人也是人,只要有人就有江湖
海軍一直想要新艦,因為沒新艦就沒新位子,舊艦退了沒新艦連現有位子都保不住,快艇派在海軍成不了氣候一個很關鍵原因是艇長位子再多也無法提供高階軍官位子(上校是一級艦艦長缺)

但海軍人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新艦一定要和美國新艦一樣強大又成熟,不願意接受採用中科院不成熟的落後技術,不願意和國內供應鍊共同成長

我覺得這種心態真的很扯,即使是美中俄,也不是一開始就天降成熟先進技術的,也是從毛病百出甚至從一開始就錯誤的技術路線一路摸索上來的,冷戰時期也是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美俄依然讓軍隊當白老鼠試各種不成熟的技術戰術

就台灣軍人最偉大不能磨,美中俄軍人都比較賤?
fujinla_001

現在的問題是我方空白了二十來年,沒有美方技術支援,現在會變成研發即落後至少一世代技術,先進技術永遠跟不上而且越差越遠,造成軍方更不信任國產系統,好比老共已經攀比老美6代機,我們才開始自研5代

2023-06-26 14:15
四千噸也可以有足夠的的戰力。
只要你能解決各端供應,而且系統集成能力足夠好。



代價就是戰力集中,作為目標也就集中,和老美在一二島鏈內發展分佈式火力的思路相悖。
中華民國海軍目標就是要4千頓級能對空對海反潛萬能艦
103FDI wrote:
四千噸也可以有足夠的...(恕刪)


老美各方面技術儲備都夠
要船有船,要飛彈有飛彈

....當然看跟誰比,一般國家看到老美艦隊早就軟腳了
除了在老共/老毛家門口叫板外
所以才需要針對這種實力相當甚至區域弱勢國家發展分佈式火力

可是我們甚麼都不足啊
5000噸都不見得造的出海軍理想中的船
fujinla_001 wrote:
可是我們甚麼都不足啊

這句是說很久很久以前,現在不同以往了! 十分足甚至不輸美國,再給點時間吧。
farmer3000 wrote:
這句是說很久很久以前...(恕刪)


紅豆泥?
那且拭目以待.....
按照「打、裝、編、訓、用」的順序,海軍要哪種軍艦要先思考戰略方向。

目前的做法,「集中兵力」、「局部優勢」、「聯合截擊」、「重層嚇阻」 = 「海上拒止」

未來的做法,「源頭打擊」、「以陸制海」、「分散式殺傷」 = 「聯合制海」

所以呢,海軍船艦需求從「功能性要完整」變成「數量要夠多」,資源有限,船艦數量要多就不能養大船,重點在於責任區海域的空中、水面、水下能否有充分整合的指參系統,彼此結合成致命的打擊體系,所以,船隻噸位不用太大,但是,該有的感知系統不能少,武裝不用完美,但是,責任分工內的武器不能少,這樣才能提高防衛體系對於戰損的承受能力。

(下面這張圖少了平戰轉換的海巡)
這東西好用,希望盡早服役



天衣神水

據說航速太慢,船太舊適航性差,好天氣才能出港,測出來的數據海軍不採信。

2023-06-26 20:59
天衣神水 wrote:
所以,船隻噸位不用太大,但是,該有的感知系統不能少,武裝不用完美,但是,責任分工內的武器不能少

問題是,感知系統需要穩定的供電、穩定的平台、甚至足夠的高度
這就代表了大平台

雷達愈高、偵測距離愈遠,特別是對低空目標,要把雷達架高船體就要夠寬吃水夠深
陣列雷達面積愈大、偵測距離愈遠、精度愈高,要把陣列雷達做大就要夠大的引擎供電,艦體就要夠長夠寬
台海經常風高浪急,要船員能正常工作就要噸位夠大船才夠穩定

除了只在近海作業的薩爾6型(防守海岸線不到300km的以色列),這世界上應該就沒有滿載低於5000噸的電子陣列雷達防空艦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