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神水 wrote:
這段描述是有問題的,大家所了解中科院目前實用化的偵蒐系統,長白、弓三、蜂眼、海鷹眼,都是對空中目標偵蒐,應該有都自動威脅判斷、追蹤的功能,尤其是長白,已經運作了20多年,該到手的雷達軌跡特徵也已經早就弄好,如果連這種功能都沒有,半自動靠肉眼,那還得了?這邊指的應該是水下目標,問題是,中科院怎麼會有水下聲紋資料?海軍手上才會有吧?
有些參數是機密 我也弄不到 但可以按照邏輯與規格來反向思考
"訊聯"的系統有多少資訊與資訊來源需要在系統中顯示 相關資料進行交換與驗證
我先拿這個當作引子 假設新一代巡防艦有兩個對空搜索雷達 同時開啟
一個是傳統三D類似SMART-L 一個是AESA 兩者的資訊應該互通有無並進行敵我識別
另外若戰系於自動模式 是否可以按照威脅之程度予以分頭對付(掠海飛彈用艦砲對付??)
對空模式當然中科院或許有很多經驗 但是對海與水下作戰或許要整合在一起是否有困難?
另外在處理能力上 中科院可以提供的系統容量是否可以滿足海軍的需求(CPU快也無用)
我想 知道內情的也不能講 但朱明肯定有人在提供訊息 不管是片段或是完整
我列舉幾個狀況 或許是海軍目前無法決定使用中科院系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