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a0414 wrote:
如果產能不足,那我們(恕刪)
因為反艦與陸攻飛彈 對台灣現在更重要...
台灣絕大多數導彈幾乎都是防空飛彈
估計最少超過6千枚 也有媒體喊7700枚甚至更多...
光我們購入的野戰防空飛彈 就超過2千枚以上 至少...
相比之下 台灣各式反艦飛彈 含魚叉空射 艦射 潛射
加起來頂多1千至1千5百枚間
而且 有一定比例 已經老舊要更換或淘汰了...
2000年左右的雄二 現在應該也差不多了...
反艦飛彈產能的確也在防空飛彈之下..
不是說台灣一定不缺防空飛彈 只是比較不缺而已
我國現在也在努力以弓三把鷹式汰換掉..
別忘了這次買的主要不單為了反艦 是為了陸攻
取得對岸設施精準位置...
這就是我國飛彈群的明顯不足地方...
我們只有400多枚短程弓二B 和不到300枚雄二E可以做對地打擊...
且老問題 若不知目標所在 你要打哪裡也是問題...
老美願意提供 這讓我們除了直接再加200枚以上生力軍外 並取得對特定目標攻擊能力...
oculata wrote:
產能就是錢堆出來的, 只要國家願意投入資源
產能自然能開得出來..
別項產品還可能用錢堆出來,飛彈的精密陀螺儀我們要向美國買,
有多少才能做多少。
我們自己雖能生產陀螺儀,但沒美國的那麼精密。
所以會買這魚叉也是有原因,國防部不是五毛。
天衣神水 wrote:
跟據MTCR飛彈科技(恕刪)
反艦與陸攻目標不一樣,巡弋與彈道飛彈目標是固定的。就算台灣也可以靠特戰部隊定位,或者衛星偵照定位。
戰略上,台灣需要敵艦目標偵察體系。你總不能告訴國防部長,我們要建立昂貴的長程反艦飛彈,卻要等老美來通知目標。國防部長會哭的。
而在戰術上,攻擊艦隊防空系統飛彈需要飽和攻擊,台灣預算有限,不適合拿大量遠距離反艦飛彈來玩。
400多公里比如雄三增程,它對我們的好處是,從中台灣可以打到台灣北面海域去。
在飛彈調度上可以更大批次發射飛彈,也更有效率。再遠的話飛彈就變貴了。不適合砸太多預算去生產。
老美那顆AGM-158C,要價超過一億兩千萬臺幣。而AGM-84 SLAM-ER一顆大概四千萬臺幣。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萊七逃 wrote:
MTCR 不是條約也沒有法律約束效律 , 台灣只說會遵守但台灣又不是會員國, 政治理解成份比較大
當然MTCR只是一群國家共同的協議,但是,美國內部有第70號國家安全命令,這個問題就大了,除非川普或者繼任的美國總統再簽下修正內容,不然軍售內容永遠不會有違反這些規定的東西。
PS. 美國助理國務卿福特 ( Christopher Ashley Ford) 7/24下午應邀出席哈德遜研究所針對「在無人機技術發展下,MTCR (飛彈技術管制制度) 之改革與美國的政策因應」為題發表演說,據信將會對對無人機系統技術在MTCR下「第一類 (輸出管制) 技術」的認定做出重要調整與有條件鬆弛。 (美國還是很重視這項協議的)
Trump admin expected to ease drone export rules Friday
TW Energy wrote:
戰略上,台灣需要敵艦目標偵察體系。你總不能告訴國防部長,我們要建立昂貴的長程反艦飛彈,卻要等老美來通知目標。國防部長會哭的。
............................. 400多公里比如雄三增程,它對我們的好處是,從中台灣可以打到台灣北面海域去。
雄三增程或有400公里的射程,問題是,如何辨識400公里外海面的上的目標?包括敵我辨識、目標確認、即時位置修正...等等,一般的平面雷達就這麼幾十海浬的偵測距離,要如何發現、辨識、鎖定、追蹤,及接戰敵目標?
中科院正在發展高頻地波雷達,或許是一個解答,但是「敵我辨識」仍是有待解決,除非海面上只剩中國的船,見到黑影就可開槍,不過,那也有可能打到一艘沒什麼用的肥宅。所以,外傳這次魚叉飛彈採購案中包含了「目標獲得相關配套系統」這一項,一點也不覺得意外,有點花錢買情資的感覺。
PS. 中科院高頻地波雷達的偵測距離,根據說明可在400公里偵測到大型船舶,250公里偵測到中型船舶,100公里偵測到小型船舶;另外,也具有對低空飛機的偵測能力。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