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解放軍單兵榴彈槍

你自己不會去看影片啊,鏈接都有
Daniel Wen wrote:
PLA這玩意跟一般4...(恕刪)
这几张照片之前好像有贴过。



奧林匹斯之劍ρρσ wrote:
你自己不會去看影片啊...(恕刪)


有人跟你講話嗎?4公分烏龜的分身兄弟
Daniel Wen wrote:
PLA這玩意跟一般40mm...(恕刪)


啊!你要求好高,这算是约稿吗?不过还是喜欢这样理性的去讨论。好吧说一下个人看法吧。
QLU11实际怎么说都是排级以下的火力支援武器。目的也很明确,解决600~2000m单兵火力覆盖问题,目标主要以低坚固火力点,轻装甲车辆,作为攻坚武器使用。它不同于普通的榴弹发射器的主要有两点,初速相对于普通的80~100m/s提高到250~300m/s(现役武器没有参数透露,按出口型LG4估算),初速提高意味着弹道更为笔直,当然还是曲射,只是弹道更平直。动图太大上传不了,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它射击的视频。

再一个使用了与QBU09一样带激光测距,风偏修正,光点注入的瞄准具,对操作人员熟练度要求较低,网上甚至有女兵使用的视频。

实际QLU11还是有很多争议,争议的到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步兵单位火力配置问题。一种言论认为这是解决狙击手的利器,补充了共匪缺乏单兵中远距离精度枪械的问题,而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加强中远距离精度枪械配置,让狙击武器至少配置在班级火力中。因为共匪从表面上对600m以上的压制火力基本以单兵携带火箭筒级榴弹发射器及重机枪为主,对狙击步枪配置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少的。而就我个人看法,没有道理说共匪没有能力重点开发精度步枪,我想这与共匪对步兵作战想定有关,这牵扯到整个单兵作战方式的规划及作战传统。精度步枪需要培养职业化的精度射手才有用武之地。而且共匪的作战想定都是以大规模战争为目标,尽量较低对人员要求为基本(毕竟我们是泥腿子出身嘛),以运动中进攻为传统的的共匪,加上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以致与海湾战争对火力密集症的敏感,精度步枪及精度射手这种适用目标较少(以软目标人员为主)非常不感冒,600m的火力压制以通用轻机枪为主(95班用机枪精度不低)。而且面对80年代前的苏军,缺乏重火力数量支持,及现在对台海作战初期可能出现的重装备相对少需要单兵攻坚,就必须强调单兵火力强度及适用目标更广,这也是QLU11主要装备于海军陆战队和两栖部队较多。而重装机步旅和合成旅还是以火箭筒装备较多。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其实还是压制不住想酸酸国军,想想算了,懒的写了。
黑夜有雨 wrote:
啊!你要求好高,这算...(恕刪)


找你講有深度多了,那個只會剪貼新聞、影片的伯爵根本不清楚內涵,只有硬坳,多無趣
果然跟我想的一樣,把大曲率的榴彈利用拉長槍管把彈道拉平直些
藉由射擊精度的提升來彌補口徑35mm犧牲掉的威力(當然彈藥攜行量會增加)

至於你說到彌補狙擊能力不足這部分,我是覺得還好
沿襲蘇軍戰術思想的PLA這部分並沒有比較不行
當然現代新式長距離反物質狙擊槍數量是少些
蘇系戰術比較強調大火力轟擊,所以如同重火器編制比例高
步兵使用這種單兵大火力武器也是PLA戰術模式改良的實踐,基本上不存在優劣之分
Daniel Wen wrote:
找你講有深度多了,那...(恕刪)

对岸有个误区就是总是认为共匪继承了苏军的习惯。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说实话对于军队作战体系规划,共匪是非常严谨,以装备带动战法,以战法规划研发装备。比如苏军的机步班排武器中并没有多少重火力,主要依靠装甲车辆火炮支持,强调快速进攻。而同时期共匪40火直接到班,并且排火力直接配备107火箭,并且还配有82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应对苏军的装甲突击。以至于现在共匪机步旅或合成旅装甲火力已然高于那时的苏军,步兵排级至少还有2-3具PF98-120火箭筒。追求极致的单兵攻坚能力。以应对以美军重装机步为目标的反装甲能力。反观形成鲜明对比的国军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战术意识和武器配置规划,只是单纯以美军武器为目标,不做自我合理化的武器研发与配置。以单兵为例,班排缺乏有效的反装甲能力。而机步缺乏可靠的防空装备,中远程火炮只追求重点型号,没有快速机动的中口径压制火炮,都2019年还配有大量的步兵部队,空有云豹,却没有有效的匹配火力装备。共匪09轮战为主的轻型合成旅,09底盘从122火炮到防空火炮到105反装甲是配备整齐的。这也是我看不起国军和对岸的地方。只是追求单个招牌装备的引进,如M1。而不考虑战术应用及装备效费比。没有独立的战术装备思维。而放眼其他国家,如欧美韩国等并不是像对岸一样完全迷信美军,坚持自己的建军思路并对能力范围内的装备做到坚持研发推进。
黑夜有雨 wrote:
对岸有个误区就是总是...(恕刪)


承襲並不是指照抄,如果你堅持,那改成改良自蘇聯也是可以

台灣陸軍以個人看法並不需強調強大的野戰機動力與大面積的炮擊能力
需要的是拒止大陸兩棲作戰的能力,以MBT做為灘岸的機動砲台並沒有錯誤
大陸軍各兵種大決戰的場面不會出現在台灣,台灣陸軍也不可能到大陸做戰
反而是你把傳統大陸軍對戰與現代陸空聯合作戰的模式套在台灣防守戰略身上並不恰當
畢竟在自家地盤做戰,各種支援都在附近隨時可以呼叫
決戰區域又已限縮在固定的登陸地點,而不是平原會戰
因此用PLA的編制、規劃來看台灣軍隊,自然你會覺得不合適
這是雙方戰略目標差異導致,而不是台灣規劃方向有誤
Daniel Wen wrote:
承襲並不是指照抄,如...(恕刪)

不好意思,我与你观点相反。我并没有以共军之思维去套国军。而是以共匪为假想敌来做防御方能力讨论。我之所以认为国军必须要有野战高机动装备,对于岛屿防卫,任何点被突破都是致命的,特别是登陆点一旦被坚持住,则后续部队会源源不断,那防守方势必压力巨大,容易造成军心民心溃散。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共匪必然是多点立体进攻,码头,机场,登陆点多方突破。只要有一个支撑点,就会吸引守方兵力,造成其他点的漏洞。这就要求守方必须要有兵力快速机动的能力,而快速机动的面火力打击装备是对登陆点及可能得突破点做高效打击的手段。而你把MBT做滩头火力点,我实在不敢苟同,MBT的能量是依靠其装甲火力快速推进穿插,分割敌方力量。对于反登陆,对登陆点一开始的轻装备具有较强的进攻能力,而放在滩头,一是滩头并不适合机动,你如何判定你所守护的滩头就是敌方的登陆点呢?二是放于滩头这种完全没有地形掩护的地方,如何防止进攻方的面火力打击,说句难听的,就054,071的舰炮射速,完全可以顶一个火炮营的打击效果。
黑夜有雨 wrote:
不好意思,我与你观点...(恕刪)


台灣適合的登陸點就十三個,每個都不大
事前評估可能登陸地點,以公路載具運輸調度,會比靠自力移動快的多
而且如你所說,共軍數量龐大,這個點僵住了,誰知道會不會改打別的點或是調虎離山?
馳援前線自然有預備隊,而非是抽掉其他灘頭守軍
而且我說以MBT做為火力點並沒有說不用機動,那擺個牽引炮就好了,你預設立場了

不易機動此說十分有趣,台灣守軍對自家地盤早摸透了,該怎樣機動就不勞費心了
甚至這幾年混跡大陸觀光客的貴國間諜可能也都摸清楚了
基本上,以台灣的軍力,在陸上守穩這些可能登陸點不是問題

至於你說MBT跟船艦艦砲對幹這就顯得外行了
艦砲不論口徑,光一個射速與備彈量及射程就不是MBT該應付的對手
你怎麼會拿這個來對比?
艦艇自然有反艦飛彈甚至長程炮兵武器去對付
APFSDS打薄皮軍艦?打對穿也沒用,浪費錢又沒效
Daniel Wen wrote:
台灣適合的登陸點就十...(恕刪)

你们还真是料敌从宽,对于共匪这个具备全球唯二大规模三栖登陆能力,第一的海运能力,第三的空运能力。目标就只有滩头???光绕台湾一圈的码头就不止十三个吧。而公路摩托化牵引火炮,光展开阵地要多长时间?而公路对攻方是最易截断的固定目标,没有具有越野能力的自行火炮,光靠公路,还没有可靠的机动防空装备,只是伊拉克死亡公路的重演。而国军一味追求自己完全搞不定的155,整了几十年都无法大量装备,只能依托M109,而这种重装机步的支援火力是很难应对快速的机动要求。国军这么多年不能把身段放低,想办法先解决中小口径火炮自行化,至少要有15~20公里的快速机动火力。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