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601212 wrote:
還好啦!有一國1949...(恕刪)

哥忍不住笑了
照你這麼說
衛國戰爭是蘇聯打的,你俄聯邦慶祝День Победы
是慶祝個毛?
天啟四騎士 wrote:
就憑蔡“總統”的這個功績,本人鍵盤支持“好的”總統“,再乾四年”,“房子拆一半,師傅不能換。”
搜了下军版好像还没..
大功一件,幸得小英,這些絕密檔案得以大白於
搜了下軍版好像還沒有人討論這個,貼出來給各位版友學習,品評。
原貼有提及的各原始檔案的掃描版,一一貼過了太麻煩,還要麻煩感興趣的朋友移步知乎一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101459
蔡“總統”雖然志在反中,不過搞轉型正義把國民黨的在大陸的破事都抖出來還是功在社稷的。
比如,蔣何一直高喊的賣國“何梅協議”不存在,原始資料蔡“總統”上台半年就抖出來了:

比如,果粉甩鍋說南京保衛戰最後撤退的下關慘劇是唐生智調走所有船隻(甚至誇張地說沉船),不下命令自己坐偷留的小船跑路,或者有矛盾的所謂口頭命令才導致中央軍集體跑下關的。結果蔡“總統”拿出時任七十四軍軍長的俞濟時事後5天的報告打臉,原來是蔣記中央軍私扣船隻,不遵令突圍,丟下部隊逃跑下關,才造成驚天慘案:
當日下午五時,招集各軍師長面告於夜十一時撤退,一部渡江,一部突圍,且著各軍師長簽字。曾經全體反對未果,即草發命令。惟特許各軍長隨同過江。......(解釋了一堆困難)......乃與馮王兩師長尚決轉擋渡河。......至於渡河船隻,各師兵站為有一部,計每次可渡千八百人。
俞的這個報告說明了以下幾點:
1,唐生智召集了所有軍師長佈置撤退,制定了詳細的撤退方案,會上並沒有所謂口頭命令,僅僅是“特許各軍長隨同過江”而這正好和譚道平的回憶一致:
。當日下午四時,在極度危急中,唐生智召集羅卓英,劉興,週斕,佘念慈及師長以上各將領在唐公館開會,這是南京衛戍戰中的最後一次會議唐生智首先宣布說:“... ......南京現已十分危急,少數敵人業已衝入城內,在各位看來,尚有把握再行守衛否?“
大家都彼此面面相覷,空氣冷寂到使人寒戰,至是,他向大家公佈了蔣介石的兩份電文:“如情勢不能久守時,可相機撤退,以策後圖”同時,把撤退命令,突圍計劃以及集結地點,分別作了指示。到會將領都默不作聲。不能言說的靜寂刺激著每個人的感情,大家沉浸在悲憤的深淵裡。
在這樣的氣氛下,唐生智又說:“戰爭不是在今日結束,而是在明日繼續;戰爭不是在南京衛戍戰中結止,而是在南京以外的地區無限地延展,請大家記住今日的恥辱,為今日的仇恨報復!各部隊應指出統率的長官,如其因為部隊脫離掌握,無法指揮時,可以同我一起過江“。
2,會後74軍並未按命令正面突圍,而是決定違令渡河。且決策過程同唐在撤軍會議上的講話,命令沒有任何關係。
3,74軍各師均有船隻,且運量不低“千八百人”。
更詳細的參考: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比如,一直號稱蔣極力支持東北抗戰,關心義勇軍將士,結果蔡“總統”拿出蔣公批示打臉。
1933年5月熱河抗戰後,東北義勇軍主力鄧文部退到察北,衣食無著,鄧文求救於桂永清,桂永清一看抗日英雄部隊落到這份田地,就給蔣公去個了電報說明情況,蔣公回复:辦好你的差,少管閒事。
集寧分校重要,應專心辦成,不可末於無定,分心他務,致礙正務也。
這就是蔣公對在白山黑水抗敵一年半的英雄部隊的態度。
之後鄧文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結果兩個多月後的7月31日被暗殺在張家口。

比如,都說蔣公善於微操,但一直找不到第一手微操手令,還是要感謝蔡“總統”,讓我們有了瞻仰的機會:
蔣公手令:李軍長抱冰兄(注:十六軍軍長李韞珩)。兄部本晚務望趕到安南以北地區,明晚趕到安南與普安間之新莊務限廿三日前達到盤縣。
薛主任在前方恐不明全般情況,故兄處以後以中之命令為準。

比如,都說蔣公在蘇區搞滅絕,果粉一直是不認的,結果蔡“總統”又把原始命令拿出來了:
1931.8.16委座給陳銘樞手令,
“清野焚毀之策,中極贊成。請兄詳細計劃準備完妥後即令各部隊切實施行。限十五日內焚平完畢可也”。
1931.08.21委座給熊式輝的手令:
“對匪巢只有焚燒,才能解決,請派飛機設法暫停轟炸,而專用火油在欲燒之區域內......每區約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比如,果粉一直說,贛州戰役影響了一二八抗戰調兵,結果蔡“總統”把熊士輝拒絕調兵的電報拿出來打臉了,哪有影響,明明是剿的開心,不捨得走:
“江西匪亂不可因循,使我中央政治受極大影響。如乘勝踏車者,前進更為安穩,停滯不易維持。現贛州勝利,一如乘此時機,次第將贛東,贛西之匪先後肅清“。

比如,果粉一直說,東北是張學良的自留地,張根本不甩蔣公,蔣公管不了東北的事,九一八同蔣公一毛錢關係沒有,結果蔡“總統”把九一八前張學良向蔣公請示電報拿出來了。
而在這兩封電報裡,張可不像他被洗腦半個世紀後說得對日本侵略估計不足在1931年8月24日致陳群轉蔣介石電中,張學良是這樣說的:
近來對日外交性情緊迫,彼國朝野上下公然密謀侵占我東北(彼方謂為滿蒙),勢甚積極,不可終日。弟曾盡力設法以謀疏解,終鮮效果,所有一切經維寅兄電達左右,荷蒙鑑譽,轉呈總座,至深佩感。近數日來,情況益緊,......日人方面屬有意動作,現已揭開面目,必將另造事端以為藉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為此事,日夜焦慮,我兄卓識盡籌,對日外交研究有素,當此危急之時,我方應用何法以為應付,尚祈詳賜指示並請密陳總座決定方策。......總座明燭,幾先對此必有良謀,亟望與外交方面負責人員切實商討,指示遵行,不勝企禱。
在1931年9月8日給蔣介石的齊申電中是這樣說的:
日人於朝鮮暴動案發生後,百計尋事,特飭文武地方官竭力避免。近為中村失踪之事,由駐沉總領事嚴重交涉,語多挾制,東京方面陸軍人員尤為激昂,顯有借端侵略狀態。我方已派人前往肇事地點詳查,良不能親自回遼,萬分焦急。......內憂外患,應付殊難,僅密奉聞,敬乞指示。
由以上兩電可知,張學良非常清楚日本即將有超出常規的軍事行動,並且十分懷疑退避是否有效(“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在九一八前張多次通過陳群或直接向蔣介石匯報東北事態,請示方略。那麼你猜蔣公有沒有指示呢?

接著蔡“總統”還加碼爆料蔣公在九一八後在山東差點立刻再來一次不抵抗:
九一八後兩天,當時日海軍在山東有入侵之嫌,對於可能發生的入侵,蔣介石在9月22日給劉珍年養午電指示如下:
煙台劉師長勳鑑。哿辰電悉。日軍侵魯,已提出國際聯盟。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律,確定步驟,勿為日人藉口。故先勸告民中(眾)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軌外行動,以待國際之公理與國內之團結,須為有計劃之舉動。如果其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時須忍耐堅定,靜鎮謹守之,中正,養午
同時,給張學良指示如下:
瀛眷及尊府家屬想均已安全離沉。遙深繫念。請代慰問。再青島海軍,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與日艦發生萬一意外,集合塘沽,則在各國軍艦監視之下,較為安全。請即酌行。中正,養印“。
此外,九一八五天後,蔣公於1931年9月23日到臨時黨員大會“揮淚報告”,對社會公開國府對日立場,
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恨,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我全體同志......務須勸告民眾嚴守秩序,服從政府,尊重紀律,勿作軌外之妄動,而為有秩序有步驟之奮鬥,此刻暫且含忍絕非屈服。
可以看出,不抵抗或者叫逆來順受是蔣公給所有國民黨員(全體同志)和民眾的要求。

比如,果粉說張學良吃喝嫖賭,一貫不抵抗,馬占山等東北義勇軍跟張一毛錢關係沒有,結果蔡“總統”拿出張學良給蔣公的電報打臉
1931年11月5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微醜電,而這個電報中提到的張學良給馬占山的命令也是抗戰14年中國政府第一個抵抗命令。之後江橋抗戰爆發,齊齊哈爾成為第一個抵抗日軍的省會城市。
南京蔣主席鈞鑑;戴院長季陶兄,宋部長子文兄,外交部勳鑑:密日軍侵占泰來江橋,業經電陳在案,本日據馬主席占山支電稱:“日軍要求佔領大興,與交涉無效。下午二時許,日軍變服華裝,摻雜胡匪,向我陣地發槍射擊。复來飛機兩架,旋繞陣地,投擲炸彈,傷亡我官兵廿餘人。情況昧昧,進逼不容我方避免。現正堅持原陣地,力謀自衛中“等情。查大興站純屬江省境界,日軍要求修橋,复逼佔大興站,連日向江橋開來兵車六列,其用意完全為掩護張海鵬軍圖亂江省。雖改變華裝,預為狡展計,然明目張瞻,飛機擲彈,實已毫無顧忌。除令馬主席力圖自衛,設法抵禦,並徑電施使提呈國聯,萬一發生事變,應由日方負其全責外,謹電奉陳,敬請指示。張學良叩。微醜秘。

再比如,果粉一直說張學良一丟沉陽,二丟錦州,都跟蔣公毫無關係,結果蔡“總統”拿出蔣公給宋子文的電報打臉,原來是蔣公指示張學良放棄錦州來壓孫科政府倒台。
1931年12月15日蔣公被迫下野,留了兩手:宋子文架空財政,張學良放棄黃顯聲的以攻為守,反攻沉陽的計劃,逐步將駐錦州大部分部隊撤入關內,並且要求南京孫科政府組織抗戰,要人要餉。
錦州淪陷當天(1932年1月3日),陳銘樞,張貽惠等就致電蔣公報告日軍進犯錦州,請其回京主持大局。
1月7日,在得知鄒魯提出懲辦張學良案及其他孫科政府應對措施後,蔣公感嘆“哲生(孫科字)何能任此難局哉”。
1月8日,蔣公致電宋子文,“此時以鞏固漢卿兄(張學良字)地位為惟一要旨......漢卿兄能不辭職職務請勿辭”。
1月13日,張學良通電,“當此國家危亡,宜集全黨領袖於一,堂奮其智勇,以定安攘之策。”
各方壓力之下,孫科被迫電請蔣介石出山。
1月15日,蔣公日記記載:“餘為公,為私,對國,對友,對總理,對舊部皆不能不出而往救,以盡良知,故決赴京一行”。
1月22日,蔣公同汪精衛達成妥協,同赴南京,蔣汪合作局面正式形成。

就憑蔡“總統”的這個功績,本人鍵盤支持“好的”總統“,再乾四年”,“房子拆一半,師傅不能換。”.(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