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75278
軍事專家:作戰變救難 黑鷹「大材小用」...(恕刪)
因為美國45架跟60架的報價是一樣的,所以就買了60架。
黑鷹的低空突防能力很強,問題是救難直升機不需要用到這種功能。
ASRAAM wrote:
您知道對岸對直9(海豚)不滿意N年就是堅持要仿造出UH-60嗎?
兩者性能不是同一個等級的,很多黑鷹能到的地方海豚到不了,更不要說老UH-1
台灣之前是空總救不到的範圍(太高,太遠,氣候太差)就會改Call海鷗來
但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
空總換黑鷹後能減少一點海鷗的負擔
不然原有的海豚跟UH-1實在只能做比較普通的工作,真正險惡的情境無法應付.
01精神-> http://img210.imageshack.us/img210...(恕刪)
所謂術業有專攻,不可能大小事都交給黑鷹處理,若按照成本
概念,多半都是各種機型高低搭配.
況且法國的海豚直昇機,幾十年來熱銷多國,對岸仿造的直九
長期以來也是軍/警主力...並沒你描述的那麼垃圾.
黑鷹性能雖優於其他機型,但跟S-70C主要只差在黑鷹使用軍
用引擎,動力較充沛.
不尊重專業,便宜行事是台灣文化的弊病.
黑鷹失聯 美方報告早點出台灣3大缺失
美軍從2016年開始來台進行2年的訓練,並在2017年11月結訓時,由空勤總隊在台技協小組(TAFT)的領隊Michael Oldfield撰寫報告,將兩年來來台培訓期間所觀察到的狀況,點出主要問題並提出建議,再由空勤總隊翻譯成中文,洋洋灑灑近3500字。此報告連同原文與附註譯文上月初發給空總相關單位參考。
報告前段就點出「巨大的文化差異在觀念和思想上是達成共識的最大阻礙。」之後點出好幾項陋習,包括部分受訓的非第一線人員、把黑鷹當作傳統機型來維護和飛行、各駐地操作手冊不一、救生裝備和耗材過期或腐蝕、等到有缺失才肯修等。還打臉我國花了數億美元獲得最先進的飛機和多年的訓練,卻沒先見之明且態度被動,忽略諸多小細節,在不久後將沒有可供飛行的飛機(黑鷹)。
在汲取經驗教訓方面。第1項就是明指我國缺乏標準化計畫。大量的飛行組員散佈在1個偌大地理區域,卻使用不同的書刊、技術和標準,這有時會造成座艙內協調的混淆。急需1個標準化計畫來確保整個組織的一致性。他建議除有計畫,還得安排標準化負責人,有所防止機組便宜行事。
第2項為缺乏求生裝備計畫。明指求生設備過期,及機上裝備腐蝕程度超過了可用程度,但空勤總隊卻試圖拿其他機型的裝備裝在黑鷹上,缺乏裝備也減慢了TAFT的一些培訓進度。他建議,預算重點需要重新調整,並需要任命求生裝備/救生裝備的主管,別因(問題)看起來很小而且無關緊要,就擱置一旁。
第3項為缺乏主動維護作為。空勤總隊對於電子技令內所規範之標準達到或超過時,才會做出維修或更換機身零件的決定,從未事先準備。對於明顯缺失還爭論說「這樣是可以飛行的」。(機件)腐蝕仍然是1個重大問題。他認為,這是1個體制內的文化問題,美方在維護飛機方面是非常積極主動的,特別是在零件短缺或後勤問題情況下,我國維修人員相較之下成為另一群膽小鬼,預防性維修很少或沒有改進。
「妥善率假的、訓練虛的、零件空的!」爆料人說,訓練未扎實就倉促成軍,目前已服役的9架黑鷹全都沒前視紅外線顯像儀(FLIR),夜間搜救能力受限,機組所配戴的夜視鏡有一大半都是向陸軍借的舊裝備。更扯的是,供應鏈不足,直接拆解黑鷹取零件,如同「俎肉」中古車,來換取可飛架次。「如果再不停飛全面檢討,這架絕不會是最後一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