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關於遠火/彈道飛彈的威力 掃盲總彙整

這是有絕對海空優勢的美帝軍 在對只有不到台灣1/10面積的沖繩島(島上無敵方海空軍) 發起兩棲登陸作戰時,美軍所投入的海/空軍力量,數十艘航母組成的海航兵力 空中掩護近千艘船艦

美軍實際投射上島作戰的兵力大約18萬

島上數萬日軍守軍 幾乎無海空軍支援 也缺乏重型裝備,只能單純依賴陣地內槍砲抵抗~

結果有絕對海空優的美軍,美軍戰機/戰艦火砲 幾乎把沖繩每一寸地都犁過一變的情況下 美軍依然陣亡兩萬多人~

Order of battle[edit]

Central Pacific Task Forces (Fifth Fleet) under Admiral Raymond Spruance:

掩護兵力:
Covering Forces and Special Groups (Task Force 50) directly under Spruance: Fast Carrier Force (TF 58) under Vice Admiral Marc A. Mitscher with 88 ships (including 11 fleet carriers, 6 light carriers, 7 battleships and 18 cruisers);[25]
British Carrier Force (TF 57) under Vice Admiral Sir Bernard Rawlings with 4 carriers, 2 battleships, 5 cruisers, 14 destroyers and fleet train;[25]

兩棲戰力(登陸部隊)
Joint Expeditionary Force (TF 51) under Vice Admiral Richmond K. Turner (who was holding position of Commander, Amphibious Forces, Pacific):[26] Amphibious Support Force (TF 52) under Rear Admiral William H. P. Blandy:[26] TG 52.1: 18 escort carriers with 450 aircraft;[26]
Sl Escort Carrier Group: 4 escort carriers with Marine Aircraft Group 31 and 33;[26]
Mine Flotilla (TG 52.2)
Underwater Demolition Flotilla (TG 52.11): 10 100-strong UDT aboard destroyer escorts[26]
170 fire support landing craft
Western Islands Attack Group (TG 51.1) under Rear Admiral Ingolf N. Kiland with 77th Infantry Division, 17 attack and attack cargo transporters, 56 LSTs and support vessels;[26]

Northern Attack Force (TF 53) under Rear Admiral Lawrence F. Reifsnider, Commander Amphibious Group 4, aboard USS Panamint (AGC-13) with III Amphibious Corps (Major General Roy Geiger) on 40+ attack and attack cargo transporters, 67 LSTs and support vessels;[26]
Southern Attack Force (TF 55) under Rear Admiral John L. Hall with XXIV Corps (Major General John R. Hodge);[26]
Demonstration Group (TG 51.2) with 2nd Marine Division (Major General Thomas E. Watson);[26]
Gunfire and Covering Support Group (TF 54) under Rear Admiral Morton L. Deyo with 10 old battleships, 11 cruisers and 30 destroyers.[27]
Expeditionary Troops (TF 56) under Lieutenant General Simon Bolivar Buckner, Jr. with 10th Army.[26]


TF 56 was the largest force within TF 50 and was built around the 10th Army. The army had two corps under its command: the III Amphibious Corps, consisting of 1st and 6th Marine Divisions, and the XXIV Corps, consisting of the 7th and 96th Infantry Divisions. The 2nd Marine Division was an afloat reserve, and the 10th Army also controlled the 27th Infantry Division, earmarked as a garrison, and the 77th Infantry Divisions.[28]

In all, the Army had over 102,000 soldiers (of these, 38,000+ were non-divisional artillery, combat support and HQ troops, with another 9,000 service troops),[26] over 88,000 Marines and 18,000 Navy personnel (mostly Seabees and medical personnel).[28] At the start of the Battle of Okinawa, the 10th Army had 182,821 personnel under its command.[28] It was planned that General Buckner would report to Turner until the amphibious phase was completed, after which he would report directly to Spruance.

Although Allied land forces were entirely composed of American units, the British Pacific Fleet (BPF; known to the US Navy as Task Force 57) provided about ¼ of Allied naval air power (450 planes). It comprised a force which included 50 warships, of which 17 were aircraft carriers; while the British armored flight decks meant that fewer planes could be carried in a single aircraft carrier, they were more resistant to kamikaze strikes.[citation needed]

Although all the aircraft carriers were provided by Britain, the carrier group was a combined British Commonwealth fleet with British, Canadia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n ships and personnel.[citation needed] Their mission was to neutralize Japanese airfields in the Sakishima Islands and provide air cover against Japanese kamikaze attacks. Most of the air-to-air fighters and the small dive bombers and strike aircraft were US Navy carrier-based airplanes.

peter670520 wrote:
要是他們的部隊還有物資也有掩體,能集結的港口也不少,要怎麼掌握啊?
利用火箭炮打擊重要目標的性價比如何?
———
遠程火箭炮作為高價的武器,成本控制是重要的課題。但是,在一般人看來,火箭彈的成本很低,可以滿足大量使用的需求。

那麼,遠程火箭炮真的可以以「相對短程彈道導彈廉價的成本」對敵方重要地帶,如機場丶行政中心丶防空陣地進行打擊嗎?

然而,所謂的「攻台利器」、「窮人彈道導彈」並不便宜。

關於火箭炮的成本問題,我們可以先由中國火箭炮尚未發展的時間段談起。中國曾經向俄羅斯購買運程火箭炮進行「技術參考」。早在1992年,俄羅斯的火箭炮出口報價已經達14萬美元一枚。即使是為了「中俄友誼」而減價,俄羅斯當年賣給中國軍隊的樣品彈仍然約合10萬美元一枚,相當耗費。

即使是遠程火箭炮已經國產化,但是其彈藥價格仍然尚未有很大的改變。中國軍方媒體曾經暗中披露了300毫米火箭彈藥的價格。根據報道,「國產某新型彈藥箱長7米,重2噸,價值在150萬RMB。在中國眾多現役彈藥符合上述描述僅有300毫米火箭彈藥。

這是因為中國的300毫米火箭彈藥彈長7.3米,重840公斤,每箱2枚,加上儲運箱重量接近2噸。由此可以推斷,一枚03式國產300火箭彈的造價不會低於100萬元人民幣,每枚價格可能在75萬元左右。

那麼,這個數字是一個什麼的概念呢?

1)如果以一輛PHL03多管火箭炮擁有12根發射管計算,一輛PHL03多管火箭炮進行一次戰鬥齊射將耗資至少約900萬元(人民幣)

2)如果以解放軍一個PHL03火箭炮遠程火箭炮營裝備12輛火箭炮發射車對戰役目標級的一次齊射將耗費至少約1.08億元(人民幣)

3)如果以一個旅4個營(4x12)的遠火旅計算,一次齊射將至少約4.32億元(人民幣)

而且,這僅是普通彈藥。如果把彈頭換做報導的「遠程彈」或者特殊彈(子母彈頭或末敏彈頭),那費用將會更貴。

同時,這種計算方式亦未算妥當。這是因為中國在航展上公開的射程200至300公里遠程精確火箭炮,例如AR系列WS系列的單發價格都超過數百萬。

如果考慮到制導方式,使用航太科技的慣導系統(如GPS+INS制導)的火箭彈會更加昂貴,可以比彈體本身高數倍,甚至可以在價格上比肩一枚DF-11對地導彈價格(單30萬美元左右),更不用提運載火箭彈的高機動載具本身耗資過千萬人民幣。

因此,如果以成本效益計算,一枚使用GPS+INS制導丶300公里射程的WS系列火箭彈是不如地對地導彈划算的。根據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彈道飛彈威脅手冊》 資料,DF-11彈道導彈的高爆彈頭重量為300公斤左右,而中國的300mm火箭彈彈頭則約為250公斤左右(參考馮文遠著的《火箭炮科技知識》一書)。不過,這是70公里射程版本的重量。

實際上,射程達300公里的中國火箭炮為了保證射程,彈頭重量只有約150千克。換言之,一枚DF-11地對地導彈的裝藥大於遠程火箭炮兩倍。

故此,在相近價格的情況下,遠程火箭炮的毀傷效果不如地對地導彈。

4.當前利用火箭炮打擊重要目標的精度如何?
———

在精度上,中國當前的遠程火箭炮仍與精確打擊幾乎無緣。

從現在公開的資料可見,中國WS系列是中國最新最強的遠程火箭炮。其中,WS-3A火箭炮可以稱得上是該系列的代表。透過在WS-3的基礎上加裝GPS制導系統,WS-3A火箭炮射程達到280公里,滿足了打擊臺灣縱深目標的需求。但是,在CEP(圓周誤)卻仍然高達300米,不足承擔對機庫大小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任務。

相對之下,DF-11的CEP僅為150公尺,DF-15型的圓周誤差更是只有100公尺,在打擊機場的任務上明顯更勝一籌。

由此可見,當前中國的遠程火箭炮精度要比戰術彈道導彈低,無法進行有效的替代。
受限於火箭彈的本身限制,火龍280型遠程制導火箭彈很可能在威力上沒有提升。例如,AR-3使用的BRE2只能攜帶重量190千克的高爆碎片戰鬥部,對機場的殺傷力僅與一枚航彈相仿。

如果擁有這樣的打擊能力,解放軍能否用遠程火箭彈對臺灣的機場進行封鎖呢?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美國空軍機場修復簡史》(AFD-120925-045)一書的內容:「早在1985年,美軍就已經可以用樹脂混凝土,在30分鐘內,修復13.7米直徑的大型彈坑(相當於2000kg高爆彈彈藥爆炸)(見參考資料)

走進近代,西方在機場修復能力上有更大的發展。例如,美國空軍土木工程隊的文章亦顯示美軍可以勝任在8小時內修復 120個彈坑並進行排爆的工作,並把跑道還原至可以承受6500次起降的作業水平。

在實戰中,即使是伊拉克軍亦有快速修復機場的能力。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受到了反跑道武器JP233的攻擊。然而,暴露於聯軍的空中優勢下跑道的修復工作在4-6個小時內便完成了。

由此可見,技術上相對伊拉克軍先進並擁有與西方進行大量軍事交流機會的台灣,在處理機場跑道的修復問題上是可以勝任的。


cche1079 wrote:
利用火箭炮打击重要目...(恕刪)


你知道台商云集的昆山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多少亿人民币?上海市,深圳市,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等等,它们一年的财政收入又是多少亿。花几千,上万亿打一场仗算毛线啊,对于台海战争,不要用钱来计量。

至于火箭炮或导弹打机场之类,重点不是你的休补能力,共军并不需要打烂你的机场,假设它只要让大部分机场丧失十分钟起降能力,让它的机群拥有空优即可。而攻击机场主要是怕和你的机群互殴,但由于台湾战机大幅落后共军,这个战术搞不好被共军早就抛弃了。
chickenz wrote:
你知道台商云集的昆...(恕刪)


万亿rmb算个毛?一年军费您竟然说算个毛?估计您自己个人收入所得税每年的纳税额超过小一亿?

远火效费比不高,自然有效费比更高的武器来代替,打仗也要精打细算。简单来说,中国大陆财政收入为正数的,只有6个省市,有空您自己查查就知道了。人多的坏处就是吃喝也多。


davidyuan wrote:
简单来说,中国大陆财政收入为正数的,只有6个省市,有空您自己查查就知道了。人多的坏处就是吃喝也多。
J10連伊朗跟巴鐵都不收了~

巴鐵寧可買二手F-16A/B,也不想收可貸款全新的J10, 共軍到底是有多先進??

chickenz wrote:
但由于台湾战机大幅落后共军,这个战术搞不好被共军早就抛弃了。

chickenz wrote:
你知道台商云集的昆...(恕刪)


所以這幾個城市不經打
一打就產業GG


用一個台灣換半個中國你說划算不划算


美國干涉台海的目的從來不是保護台灣
而是以台灣這張牌限制.制約中國的發展
在即將失去的時候,作為削弱中國的一個機會


peter670520 wrote:
嗯,可能一時間無法消化完,如果飛彈跟火箭對我們沒有用,那相反的,我們的雄風E,甚至天馬計畫,攻擊大陸的機場,港口也是無用啊?


如果要以絕對效力來說 數量更少的台灣遠火自然更不起作用

但就像為什麼中國明知道遠火效果與效益有限
要不斷宣傳? 加大心理及軍事壓力嘛!

美俄兩國的遠程精準打擊武器 一向是巡弋飛彈
不是什麼遠火或彈道飛彈 他們都是在戰場上打滾的
武器是要賣出去"實戰"的 東西不管用 吹過頭
很快是會穿幫的... 中國沒這個問題 反正只要吹 不用打嘛!

天馬計畫的長程對地導彈 充其量也只能給中國空防
以及受威脅範圍內城市 更大的壓力而已
要知道這類武器 平均一枚只能打死一個人 價格更是驚人
不可能大量採購佈署 至少台灣不可能

以中國如此財力國力 目前各式彈道飛彈 存量也不過1500~2000枚左右
若拿傳統轟炸效果來比 老美狂轟IS一個月 破壞力就差不多如此而已
試問IS只靠轟炸就能解決嗎?

至於雄二E 若以巡弋飛彈的性能來看 是能做精準打擊的
但同樣的 它也很貴 一枚價格應該近百萬美金跑不掉
我相信台灣就算加速量產 最後總數頂多在500~1000枚左右
再多也養不起

但是這類武器有"精準"特性 如果搭配空軍組織突擊轟炸火力
是具備用幾枚或十幾枚 就毀掉中國重要軍事設施可能性
至少 這樣的搭配 遠比中國那套盲目"遠火洗地" 可靠太多了!

這些武器最大價值 應該是"戰略威脅" 破壞力越大 越精準 對手壓力越大
越必須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反制

但中國的遠火剛好就偏離這些特性 論精準 超過150M CEP 效果充其量是散佈殺傷力
(以中國真正大量採用的PHL-03來說)
論載藥量 連一枚航空軍用炸彈一半都不到 想拿來幹什麼?









iantsai74 wrote:
利用民用設施開展作...(恕刪)


老兄 你想培養多少第五縱隊?
培養了又能用嗎?

要大規模運用 沒有相當人數不可能
問題是這只要一環出事 就全軍覆沒了
你敢把戰爭託負在這些組織身上?

理論上 最好的第五縱隊
當然是以台灣人身份 從小由中國培養
最後能在台灣具一定地位及影響力
但這幾乎不可能 貴國怎會知道什麼人"值得培養"?
隨便培養 所託非人 後果更是全盤皆輸 比不搞還更糟!

所以貴國最後也最可能考慮的
就是派人潛入當間諜 才有掌控可能
但這類人在戰爭發生前 當然是被盯緊的
台灣進入戒嚴狀態 豈容有中國籍人士到處流竄?
尤其是重大軍事設施與機關?



老字號的全防跟亞太都有專文分析過~

玩火箭彈比解放軍更久的美軍估算, 一枚DF15/16的威力等同1~2枚2000磅炸彈的威力

一架B52可以攜帶近百枚的2000磅炸彈,等同幾十枚DF-15的威力,而且B52是可以中途修正/改變打擊目標的~

大家覺得要幾架次B52轟炸 才能完全炸垮一座清泉崗等級的機場??

YC_Jiang wrote:
若拿傳統轟炸效果來比 老美狂轟IS一個月 破壞力就差不多如此而已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