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當年如果國府集中兵力打徐蚌會戰,放棄東北,結果會如何?

抗戰勝利時
東北三省的工業規模位居亞洲第一
鐵路裡程佔全國的一半
工業生產總值佔全國的80%

但短短半年時間
蘇聯就將東北三省的重要工業設備和物資全部掠走
致使瀋陽90%的工廠無設備、東北70%的鐵路無機車


狗宏 wrote:
民心沒這麼大的屁用...(恕刪)






1948年8月的中國經濟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由於法幣急劇貶值,8月19日由蔣介石簽發命令廢棄法幣,以300萬元法幣折換1元金圓券,發行總額20億元,限3個月完成收兌。同時禁止私人擁有黃金白銀,必須兌換成金圓券,違者沒收。由於政府限制物價政策,導致商品流通癱瘓,一切交易轉入黑市,社會陷入癱瘓。金圓券隨之大幅貶值。到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竟達130萬億餘元,最大面值達100萬元,形同廢紙。照片裡10億元法幣與3400美元價值相當。


  民國的經濟完全是國民黨搞垮的。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擁有600萬盎司黃金,9億美元,接收的敵偽產業折合法幣10萬億元,相當於當時法幣發行額5569億元的20倍。此外,還有美國給予的剩餘物資約20億美元,這些完全可以用於整頓稅收、平衡財政收支、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國民黨政府沒能抓住機會,反而昏招迭出。

  1945年9月27日,財政部公佈了《中央儲蓄銀行鈔票收換辦法》,還是將法幣與偽中儲券的兌換率定為1:200。如此政策就意味著淪陷區數億民眾的動產價值,一夜之間變成了只有1/200,這無疑是對淪陷區民眾財產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實際上,這一經濟政策也動搖了正常的國家經濟秩序。中儲券的購買力顯然被嚴重低估了,而法幣的購買力無形中增加了好幾倍。當時,國統區來的人,一個個都成了腰纏萬貫的大員,憑著本已不值錢的法幣在淪陷區大發橫財,歷史學家黃仁宇曾回憶說,他隨鄭洞國從昆明取道柳州,飛上海前領取了薪俸,一下飛機就發現手中的法幣突然成了硬通貨,在柳州理一次發的法幣,夠在上海高級理髮店理上一年,在重慶只能購買2根油條的法幣,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樓擺上兩桌酒席。

  資金自然向最有利可圖的地方流動,於是重慶的法幣紛紛流往上海,淪陷區人民競相搶購,形成供不應求之勢。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法幣以應急,大量的法幣充盈市場,物價為之飛速上漲,法幣信用自此開始喪失。淪陷區發生了急劇的通貨膨脹,不到8個月,南京城裡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如稻米,暴漲500倍之多! 經濟秩序幾近崩潰。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陳立夫曾經總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日本投降以後,收復地區人民自然歡迎使用法幣,但財政當局宋部長(宋子文)竟規定200元偽幣換取1元法幣,以為這樣一來,就可用少數法幣把偽幣都收了回來,其實害了老百姓。有5000元偽幣的人只能換到25元法幣了,戰前,一個富有的人經過這場戰爭,他的財產貶值了幾百倍,這不是替共產黨鋪路嗎?我們已先替共產黨把人民都變成了無產階級。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