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d521 wrote:
IDF座艙罩好像也...(恕刪)
座艙罩是國產的,網上還有中科院當初紀念照片可找
不過座艙罩的爆導索就不見得,那個可能是進口的
基本上這個東西當初做完整批戰機後產線應該就收了,為了單單一組座艙再開大概是不太合成本...
eclair_lave wrote:
座艙罩是國產的,網上還有中科院當初紀念照片可找
不過座艙罩的爆導索就不見得,那個可能是進口的
基本上這個東西當初做完整批戰機後產線應該就收了...(恕刪)
沒錯,其實整個IDF生產線減半生產結束後,都早已關閉不敬禮解散了,當時的員工也為生活而各自找頭路去,轉跑道到民間時不划算的生意自然也就沒有繼續承接下去,所以現在的IDF雖有設計藍本存檔,但很多技術還是有傳承的問題,不是只有座艙罩而已,所以很多物件更換除了有早期的備料外,必須改用新的現有生產材料,有些東西似乎也不單是在國內再專程開個生產線的問題了,因已沒人再承接下去,若也找不到了,只好找國外專程量身訂做,這就是一個座艙罩要價300萬的原因了。
lkk77 wrote:
中華民國空軍在民國103...(恕刪)
翔昇計畫是將原有的57架經國號(IDF)戰鬥機進行性能提升,是新的任務,跟保留IDF原設計生產的製造的技術無關。
你說: "只要有零件設計圖,有組裝作業指導書,測試作業指導書,舊零件隨時都可以生產,這不是常識嗎?"
那!!! 為何一個當時成功開發能自己生產的座艙蓋,如今卻在台灣找不到廠家可以做,還得花300多萬遠到美國跟別人下訂一年後才能交貨?
我強調的不是花時間金錢去研發新事物的問題,也不是要酸IDF好不好成不成功,簡單的說重點在花時間金錢研發出的事物,要如何將技術根留台灣(不是政客們嘴裡喊的根留台灣),畢竟是當時花了心血得到的一些經驗。當時執政政客看到新的F16,幻象2000可以進來,台灣當時想努力紮根的IDF馬上就成了孤兒般,不但沒再投入更多的心血,生產也減半,生產結束後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