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其實我原本也以為IDF改一改當教練機綽綽有餘,簡單得很

後來看M-346的介紹才知道現代教練機有那麼多軟體功能,可以大幅提高訓練效益、降低訓練成本,這大概就不是漢翔的強項了

最好是買這些訓練子系統,用IDF機體

whitesox wrote:
最好是買這些訓練子系統,用IDF機體


真這樣做,光是介面,傳輸協定可能就搞死漢翔了,
完全不同的東西,不能硬湊.

whitesox wrote:
其實我原本也以為IDF...(恕刪)


除了教練機之外
別忘了台灣在美國還有15架F-16在
美軍為台灣培養約600名飛行員價值是無價的

目前的教練機就是缺少很多功能


ykd521 wrote:
IDF座艙罩好像也...(恕刪)


座艙罩是國產的,網上還有中科院當初紀念照片可找

不過座艙罩的爆導索就不見得,那個可能是進口的

基本上這個東西當初做完整批戰機後產線應該就收了,為了單單一組座艙再開大概是不太合成本...
eclair_lave wrote:
座艙罩是國產的,網上還有中科院當初紀念照片可找

不過座艙罩的爆導索就不見得,那個可能是進口的

基本上這個東西當初做完整批戰機後產線應該就收了...(恕刪)

沒錯,其實整個IDF生產線減半生產結束後,都早已關閉不敬禮解散了,當時的員工也為生活而各自找頭路去,轉跑道到民間時不划算的生意自然也就沒有繼續承接下去,所以現在的IDF雖有設計藍本存檔,但很多技術還是有傳承的問題,不是只有座艙罩而已,所以很多物件更換除了有早期的備料外,必須改用新的現有生產材料,有些東西似乎也不單是在國內再專程開個生產線的問題了,因已沒人再承接下去,若也找不到了,只好找國外專程量身訂做,這就是一個座艙罩要價300萬的原因了。
安康101 wrote:
沒錯,其實整個IDF...(恕刪)


所以瑞典的JAS-39採取低量低速生產,以持續的戰機生產來保有技術不流失

台灣IDF就不是這樣在做的,國情不同也是問題

JAS-39後掠三角翼更大的載油量(厚翼根的設計)
內部燃油量:3400公斤
C/D型重新設計起落架載油量上升40%
內部燃油量:4700公斤

IDF
雖然兩架的空重差不多,但先天設計問題就是油少,內部燃油只能飛30分鐘
內部燃油量:單座型2100公斤
加裝兩具CFTs:545kg
安康101 wrote:
沒錯,其實整個IDF...(恕刪)


中華民國空軍在民國103年至106年斥資167億新台幣為臺中清泉崗基地57架經國號(IDF)戰鬥機進行性能提升,民國103年已編列24億元,隨後依序補入;翔展二號案於2014年8月13日正式決標,總價161億新台幣[13]。
翔昇計畫是2001年開始實施,出資者是空軍,其中包括新造單座與雙座機各一架,用以進行測試,兩架飛機於2007年出廠進行試飛。

漢翔根本沒閒著

只要有零件設計圖,有組裝作業指導書,測試作業指導書,舊零件隨時都可以生產,這不是常識嗎?
lkk77 wrote:
漢翔根本沒閒著..(恕刪)


漢翔是能力有限
IDF在怎麼改良都有限度
軍方有更好的F-16所以不買單
大改F-16V花1800億(改一架單價約4000萬美金)

IDF汰換停產航電但性能沒升級多少

說IDF是成功產品嗎? 也算也不大算
當年美國就是綁死IDF規格

當年選的是古老單發J-79應該會有點不一樣吧
IDF 再怎麼提升,因為早就被發動機和構型綁死了,
早已無法面對未來20年的其他新戰機.
除非美國肯賣F414,台灣開發新戰機才有可能.
lkk77 wrote:
中華民國空軍在民國103...(恕刪)

翔昇計畫是將原有的57架經國號(IDF)戰鬥機進行性能提升,是新的任務,跟保留IDF原設計生產的製造的技術無關。

你說: "只要有零件設計圖,有組裝作業指導書,測試作業指導書,舊零件隨時都可以生產,這不是常識嗎?"
那!!! 為何一個當時成功開發能自己生產的座艙蓋,如今卻在台灣找不到廠家可以做,還得花300多萬遠到美國跟別人下訂一年後才能交貨?

我強調的不是花時間金錢去研發新事物的問題,也不是要酸IDF好不好成不成功,簡單的說重點在花時間金錢研發出的事物,要如何將技術根留台灣(不是政客們嘴裡喊的根留台灣),畢竟是當時花了心血得到的一些經驗。當時執政政客看到新的F16,幻象2000可以進來,台灣當時想努力紮根的IDF馬上就成了孤兒般,不但沒再投入更多的心血,生產也減半,生產結束後就...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