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1692 wrote:
韓國T-50空重6,441...(恕刪)
教練機有個關鍵是高容錯率,不是隨便改改就可以了,就算是去掉外表某個部件,也是要去吹風洞的
不是部分網友說得將後燃器和航電改精簡那麼簡單,要是真的那麼簡單,台灣下一代教練機也不會傾向外購了
minhua0317 wrote:
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恕刪)
jrta1597 wrote:坦白說
底下有答案啦,至少...(恕刪)
eclair_lave wrote:
對一個剛從螺旋槳慢速機,轉換機種進入噴射機的新手來說
一架翻轉速率每秒XX度的舊型噴射機,跟一架翻轉速率是XXX度的新一代主流噴射機
這兩者都同樣難開,而且後者更容易失誤
教練機比起一線戰機的靈敏度略低,意思是你有比較多的餘裕去調整姿態,也比較容易上手
純鎖姿態極限卻對操控仍舊一樣敏感,那只會讓學員更難駕馭,教練來得及介入修正的反應時間更短
而硬體限制操控幅度是有其極限的,正如汽車的防滑系統一樣,超出其極限一樣是會失控,系統本身只是在瀕臨失控前嘗試主動修回,但不保證一定都救的回
教練機常用速域與一線戰機同樣有落差,這表示進氣口.進氣道都要重新設計,可能主翼也要修改,以應對常用速域的效率和性能最佳化,這部分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燃油消耗量
滯空時間的要求也會影響到機體身型的調整,F-CK-1在落地時也有點要求技術(主起落輪尺寸與相關調整本來是中壽提升的修正項目之一,但因經費等原因最終被捨棄)
基本上不論是AT-3或F-CK-1,其依教練機要求去再重新最佳化後都不會是漢翔在展覽時提出的那兩個簡易模型的造型
而是機身頭中.甚至尾段都會有一定幅度以上的修改,風洞數據等都要重做,等同重新設計一架新機
要真的如同漢翔宣傳的只是小幅度調整,那這兩機的基本性能與短處不會改善多少,在評比時更不會是M346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