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空軍大訂單,漢翔、洛馬競標


yum1692 wrote:
韓國T-50空重6,441...(恕刪)

教練機有個關鍵是高容錯率,不是隨便改改就可以了,就算是去掉外表某個部件,也是要去吹風洞的
不是部分網友說得將後燃器和航電改精簡那麼簡單,要是真的那麼簡單,台灣下一代教練機也不會傾向外購了
白色衣賞 wrote:
教練機有個關鍵是高...(恕刪)


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跟國外買飛機時
就會砲聲隆隆為什麼不自製?
然後想要自製
又開始雞雞歪歪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還是買一買好了
真不曉得這些人的心態是怎樣?

以現在的潮流
即使是教練機也應該都屬於線傳飛控與先天不穩定構型的架構
在此前提下飛機的容錯率除了先天構型設計
也與軟體的撰寫很有關
例如把飛行的極限姿態鎖住
除了給新飛官比較安穩的飛行操作
即使飛官過度操作也不容易超過飛機本身的極限

另外,前文有大大說過
IDF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構型也有點過時了
換句話說不也就是IDF是屬於設計上“比較安全”的構型?
那拿來改成教練機不是剛剛好嗎?

minhua0317 wrote:
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恕刪)


對一個剛從螺旋槳慢速機,轉換機種進入噴射機的新手來說
一架翻轉速率每秒XX度的舊型噴射機,跟一架翻轉速率是XXX度的新一代主流噴射機
這兩者都同樣難開,而且後者更容易失誤

人的反應與適應能力並不會因為今日戰機技術更先進而主動變高,一樣要花時間去逐步提升適應,而且要駕駛愈先進的戰機前,要轉換適應與累積的時數和機型只會更多複雜

高教.部訓機是在兼顧(跨入)噴射機熟習,和訓練一部份通常戰機科目的中間機型

教練機比起一線戰機的靈敏度略低,意思是你有比較多的餘裕去調整姿態,也比較容易上手

純鎖姿態極限卻對操控仍舊一樣敏感,那只會讓學員更難駕馭,教練來得及介入修正的反應時間更短

而硬體限制操控幅度是有其極限的,正如汽車的防滑系統一樣,超出其極限一樣是會失控,系統本身只是在瀕臨失控前嘗試主動修回,但不保證一定都救的回

教練機常用速域與一線戰機同樣有落差,這表示進氣口.進氣道都要重新設計,可能主翼也要修改,以應對常用速域的效率和性能最佳化,這部分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燃油消耗量

滯空時間的要求也會影響到機體身型的調整,F-CK-1在落地時也有點要求技術(主起落輪尺寸與相關調整本來是中壽提升的修正項目之一,但因經費等原因最終被捨棄)

基本上不論是AT-3或F-CK-1,其依教練機要求去再重新最佳化後都不會是漢翔在展覽時提出的那兩個簡易模型的造型

而是機身頭中.甚至尾段都會有一定幅度以上的修改,風洞數據等都要重做,等同重新設計一架新機

要真的如同漢翔宣傳的只是小幅度調整,那這兩機的基本性能與短處不會改善多少,在評比時更不會是M346的對手

jrta1597 wrote:
底下有答案啦,至少...(恕刪)
坦白說
用嘴說的誰都會
在現有社保制度嚴重虧損的情形下
誰執政都很難把國防預算往上拉多少
更重要的是
你預算編了
老美賣不賣
或提不提供技術
都還是很大問題

看看某人以前說的做的
跟現在說的做的
相不相同

不要有過多期待
比較不會有失落感

拉回主題
再怎麼難
高教機還是要往自製方向發展
別讓漢翔好不容易累積的一點點技術底都沒了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eclair_lave wrote:
對一個剛從螺旋槳慢速機,轉換機種進入噴射機的新手來說
一架翻轉速率每秒XX度的舊型噴射機,跟一架翻轉速率是XXX度的新一代主流噴射機
這兩者都同樣難開,而且後者更容易失誤


所以才要用軟體鎖住
讓IDF改的教練機翻轉速率維持在每秒XX度或以下
這對軟體的撰寫應該並不困難


教練機比起一線戰機的靈敏度略低,意思是你有比較多的餘裕去調整姿態,也比較容易上手

純鎖姿態極限卻對操控仍舊一樣敏感,那只會讓學員更難駕馭,教練來得及介入修正的反應時間更短

而硬體限制操控幅度是有其極限的,正如汽車的防滑系統一樣,超出其極限一樣是會失控,系統本身只是在瀕臨失控前嘗試主動修回,但不保證一定都救的回


只能說你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只要不超過飛機的極限
要用軟體讓飛機靈敏或遲鈍都不是件困難的事
就比如說今天保時捷可以0-100km/hr在4秒內完成
但你用軟體讓0-100km/hr變成20秒,可以嗎?當然可以呀!
然後今天你熟悉了,不小心過度激烈操駕在10秒就完成0-100km/hr
保時捷會爆炸嗎?會失控嗎?當然不會啊!因為它的性能極限是擺在4秒的啊!


教練機常用速域與一線戰機同樣有落差,這表示進氣口.進氣道都要重新設計,可能主翼也要修改,以應對常用速域的效率和性能最佳化,這部分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燃油消耗量

滯空時間的要求也會影響到機體身型的調整,F-CK-1在落地時也有點要求技術(主起落輪尺寸與相關調整本來是中壽提升的修正項目之一,但因經費等原因最終被捨棄)

基本上不論是AT-3或F-CK-1,其依教練機要求去再重新最佳化後都不會是漢翔在展覽時提出的那兩個簡易模型的造型

而是機身頭中.甚至尾段都會有一定幅度以上的修改,風洞數據等都要重做,等同重新設計一架新機

要真的如同漢翔宣傳的只是小幅度調整,那這兩機的基本性能與短處不會改善多少,在評比時更不會是M346的對手


這我同意
所以就要看實際要修改的幅度到底到哪裡
而就如你所說
教練機的要求不高
所以設計上也不用如戰鬥機一樣錙銖計較毫不妥協
講白話一點就是可以設計得比較粗糙
所以重新設計應該也不至於耗時費力
重點是
戰機可以國造的效益有多大
可不可以讓航太種子繼續延續下去
甚至在有望取得F-404的前提下
順道進行IDF II的研究與技術培植
這才是無形而重要的吧!

minhua0317 wrote:
甚至在有望取得F-404的前提下
順道進行IDF II的研究與技術培植
這才是無形而重要的吧!..(恕刪)


我們已經有更大更粗的 F-100 了, 但 IDF II 連個影都沒有

Edison

edison01 wrote:
我們已經有更大更粗...(恕刪)


我們有F-100?
哪來的?
F-16用的發動機就是F-100
不過有不能拆開來研究,真的要作為下一代戰機的話,還不如直接和買美國
rukawa1 wrote:
我們有F-100?
...(恕刪)

Daniel Blue wrote:
再怎麼難
高教機還是要往自製方向發展
別讓漢翔好不容易累積的一點點技術底都沒了

漢翔快要沒有戰鬥機和教練機底子了.
當初那批人都快退光了.
所以才會想引進M-346.

全自製AT-5,會花很長時間.
8年前做我贊成,
現在做我反對,因為會拖多久不曉得.
這有可能造成更多人命的耗損.

個人也覺得該進行 IDF II 計畫,主力戰機還是要往自製方向走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