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源博士剛在中時部落格發表一篇文章評這段視頻--------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bloggerinfo
王先生簡歷
長於台南,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哈佛大學物理硕士及博士,後轉往金融界,歷任巴黎银行研究主管,瑞士聯合银行经理,瑞士信托经理,现已退休。業餘興趣在於研究經濟,軍事和歷史。
+----------------------
讓我們看看專家怎麼說
+--------------------
前天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官方頻道發表了一段視頻,國軍一艘500噸級的沱江艦面對共軍一艘6000噸級的052C級驅逐艦再加上兩架SU-30MKK,不但攔截了兩波分別是次音速(應該是YJ-62,不過視頻裡面的反艦飛彈由垂直發射系統發射,這已經是錯的:052C的反艦飛彈都裝在傳統的傾斜式發射架裡,垂直發射系統裡的都是HHQ-9防空飛彈)和超音速(看來是俄製的Kh-31A)的反艦飛彈,居然還能還手攻擊,把052C和SU-30MKK都打掉了。稍有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腳本不靠譜,但是台灣民眾素來不以常識見長,所以我只好在前文《台灣沒有航母殺手。 。 。也沒有需要》的基礎上再做一次詳細解釋。
首先沱江艦和052C+SU-30MKK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共軍最可能是派幾架直升機就把國軍的沱江艦隊打發了,國共雙方如那個視頻所描述的情形來交戰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為什麼它們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呢?光看武器的射程就差好幾倍:YJ-62的射程超過600公里,沱江艦的雄風2和雄風3型反艦飛彈都不到150公里,052C根本不可能讓沱江艦開進射程。同樣的,Kh-31A射程50公里,海劍二型射程低於30公里,怎麼有可能打得著SU-30MKK?
好吧,讓我們假設共軍真的笨到把052C和SU-30MKK都開進沱江艦的射程,那個視頻仍然是100%的幻想。沱江艦根本就沒有對空雷達,不知要如何偵測和鎖定SU-30MKK?連美軍3000噸級的LCS都因裝不下陣列天線而被認為對SU-30無還手之力,必須拉長到4000噸才能勉強裝下一個小盾(參見前文《未來十年的中美武器對比(三)》),500噸級的沱江艦在未來也永遠不可能有能力反制現代戰機。不能偵測和鎖定空中目標,裝上海劍二型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這純粹是中山科學研究院自我意淫的卡通裝備,國軍海軍雖然無能,大概還沒有蠢到真的會改裝海劍二型的地步。
整個視頻最高潮的海劍羚飛彈近迫防衛系統也一樣是卡通裝備,我們只能希望國軍海軍沒有蠢到會採用的地步。中山科學研究院的海劍羚系列改裝自AIM-9P4,而AIM-9P系列是1970年代美國研發的外銷專用響尾蛇飛彈,也就是自用的AIM-9L/M的降級版;其中AIM-9P4是全世界有全向攻擊能力的紅外線尋標頭中最原始最弱的,連1982年開始服役的AIM-9M上的早期反反制能力都沒有。根據視頻,中山科學研究院更換了前翼和後翼為折疊式的以便裝入彈箱,然後在彈身中段加了一個資料鏈接收機,懂軍事的人看到這裡就應該笑得滿地找牙了。這是因為用在近迫防衛系統的飛彈如美國的RIM-116或共軍的HHQ-10都必須自主工作才能對付飽和攻擊,所以都裝有被動式雷達接收器+全向紅外線尋標器來做雙重制導,海劍羚有資料鏈接收機就代表它自己沒有偵測雷達信號的能力,必須靠母艦提供坐標(可是沱江艦沒有對空雷達,不知要如何提供坐標);也就是說它還是只有30多年前開發的降級版紅外線尋標頭。近迫防衛系統因為反應時間很短(從目標進入射程到擊中母艦~10秒左右)對飛彈的要求比一般的防空飛彈還要高得多,不但必須雙重制導,而且必須有極高的加速和轉向能力,AIM-9P4連做為普通的空對空飛彈都早已落伍,要做為近迫防衛飛彈自然是完全不夠格的;光是視頻中後翼仍然是1970年代的“滾轉副翼”就代表它沒有矢量推力噴嘴,所以又只能是笑話一個。以這樣不夠格的飛彈來擊落3倍音速的Kh-31A,而052C的HHQ-10反倒不能攔截2倍音速的雄風3型,這就是典型的卡通邏輯。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