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道路狀況與現在相比是相對的不好
小弟在別樓有提到過當初沒引進的原因
對裝甲部隊的履車戰鬥車輛來說,道路不是問題,在戰時更不會去考量路況好壞
但對不是履車的後勤補保輪型車輛來說,道路狀況就是個大問題,有在湖口下過基地的就知道,道路被先行的履車破壞後,跟隨的輪車只能選擇繞路或低速越野,如果還遇到下雨,弄不好還需要M88救援。
所以平時在期末測或實兵演習時,戰車還不能亂開,到時不是地下水管破就是道路被破壞,後續就是民生問題及民怨問題
這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道路、橋梁其實是有改善的,採購M1A1再次被提及,這問題就沒那麼大
即便對岸MBT沒上岸,但可上岸的反戰車火箭威力越來越大,台灣的MBT是力有未逮,真的該換了
對岸會不會對我方的道路先行破壞,而影響我方部隊的調動?
這問題小弟也在別樓提過,台灣軍隊整體是採取陣地戰,不是機動作戰,是有機動部分,但那是戰前事先進行機動到達指定位置
原因是,台灣城鎮密布,人車多,戰時,還在駐地的部隊就很難在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位置,一是塞在路上,二是保防問題,海軍的海鋒也是會有一樣問題,所以才會有沱江出現,路上會塞車,海上總不會了。
而對岸先期進行破壞的結果會跟上述提的一樣,會反變成上岸後的裝甲履車可以通過,後勤補保輪車就難了。
所以道路、橋梁問題跟機場、港口問題一樣,就算對岸不破壞,我方是有自毀方案,這還牽涉到很多問題,如部隊佈署、動線、時機等,反正扯到最後就是戰爭多久能打完。
道路狀況、路上人車問題在戰時就會變成我方戰術運用上的一部分。
越是自卑就越戰狼,越是戰狼就更顯得自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