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質量守恆定律是俄羅斯人先發現的

只是拉瓦席後來抄襲了他的思想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俄語: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英文併寫為Mikhil Vasilievich Lomonosov,1711年11月19日 - 1765年4月15日)俄國化學家、哲學家、詩人,俄國自然科學的奠基者。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化學成就

羅蒙諾索夫積極探索燃燒奧秘。用實驗證明金屬在密閉容器內加熱,質量不會增加,而放在空氣裡加熱,質量就會增加。這為後來拉瓦錫推翻燃素說、建立氧化學說打下基礎。

羅蒙諾索夫用實驗證明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相等,這一發現比拉瓦錫發現物質不滅定律早18年。他反對當時盛行的熱素說,最早提出熱只是物質微粒運動的結果。

羅蒙諾索夫對氣體壓強給以正確解釋,它是空氣質點對器壁撞擊的結果。

在應用化學方面,羅蒙諾索夫曾研究過彩色玻璃製造和植物營養等,很有成效。
物理成就

羅蒙諾索夫對氣體壓強給以正確解釋,它是空氣質點對器壁撞擊的結果。

在應用化學方面,羅蒙諾索夫曾研究過彩色玻璃製造和植物營養等,很有成效。

在物理學方面,羅蒙諾索夫創立了熱的動力學說,指出熱是物質本身內部的運動,從本質上解釋了熱的現象;他提出了氣體分子運動論,認為空氣微粒對容器器壁的撞擊是空氣產生壓力的結果;1741年,他創立了物質結構的原子一分子學說,認為微粒(分子)由極小的粒子(原子)所組成,如果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組成的,它便是單質;如果物質是由幾種不同粒子組成的,它們便是化合物,物質的性質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決於組成物體微粒的性質……。這些理論為俄國的物理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守恆定律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之墓

羅蒙諾索夫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貢獻範圍非常廣泛,涉及化學,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等。他第一個記錄了水銀的凝結現象。1761年5月26日他在觀測金星淩日時第一個發現了金星上存在著大氣。羅蒙諾索夫對熱的動力學說和物質結構的原子-分子學說也有相當貢獻。

羅蒙諾索夫也是一個出色的人文學者,在歷史學、語言學、哲學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譽為俄羅斯現代語言之父。

藉助於實驗,羅蒙諾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爾提出的「燃素」學說。羅蒙諾索夫準備了專用的玻璃容器,分別放入鉛屑、銅屑和鐵屑,將容器口封死,而後加熱,最後鉛屑溶化了,光閃閃的銀白色容器鍍上了一層灰黃色;紅色的銅屑變成了暗褐色粉末;鐵屑變黑了。「燃素」是否進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屬化合了?如果它進入了容器,那麼容器的重量就應該增加,但稱重結果表明,這些容器的重量都沒有變化!而金屬灰卻比原來重了。據此,羅蒙諾索夫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金屬沒有與『燃素』化合!因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沒有變化,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然而容器內部有一定數量的空氣,肯定是金屬與空氣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氣與金屬化合,金屬就應該增重多少!」。羅蒙諾索夫是最早應用天平來測量化學反應重量關係的化學家,經過大量的實驗之後,1756年,羅蒙諾索夫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參加反應的全部物質的重量,等於全部反應產物的重量。」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作為化學科學基石的質量守恆定律。實際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羅蒙諾索夫寫給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列昂納德·歐拉的信中就曾經寫道:「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失去多少,另一種東西就獲得多少。因此,如果某個物體增加了若干物質,另一物體必然有若干物質消失。我在夢中消耗了多少小時,那麼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時,如此等等。因為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所以它也應推廣適應運動的諸法則:一個物體如果靠本身的動力,引起另一物體產生運動,那麼前者由於推動而失去的動量,必然等於後者受推動時獲得的動量。」應該說,這種觀點是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雛形。
教育貢獻

羅蒙諾索夫創辦了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俄羅斯詩人普希金曾評價他是一位思想遠遠走在自己時代前面的人。
學術貢獻

羅蒙諾索夫對熱的動力學說和物質結構的原子-分子學說也有相當貢獻。

羅蒙諾索夫也是一個出色的人文學者,在歷史學、語言學、哲學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譽為俄羅斯現代語言之父。


-----------

1711年11月19日,羅蒙諾索夫生於俄國阿爾漢格爾斯克省霍爾莫果爾附近的一個傑尼索夫卡村裡,父親是個興旺的漁民。阿爾漢格爾斯克是當時俄國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國的商船經常來往於此,這種環境對他從小的興趣和志向頗有影響。他從10歲起就協助父親捕魚,與狂風惡浪搏鬥鍛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開闊了他的視野。羅蒙諾索夫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慾,但是目不識丁的父親不能給他以任何幫助。他只能向鄰居學習識字,如饑似渴地閱讀所能得到的一切書籍。

1730年,年青的羅蒙諾索夫冒充貴族子弟考入莫斯科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他不顧生活條件的艱苦,無視貴族子弟的歧視,發憤學習,不久成為該學院成績最優異的學生。1735年他保送到聖彼得堡科學院學習。1736年被派往德意志學習礦業,先入馬爾堡大學學習物理學和化學等,後到弗萊貝格學習礦業和冶金學。1741年羅蒙諾索夫回聖彼得堡科學院,任物理學副教授。從此,他在這裡開始了他的的科學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1745年8月成為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和化學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計劃創建了俄國第一個化學實驗室。1755年創辦了莫斯科大學。1760年他當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1764年當選為義大利波倫亞科學院院士。

羅蒙諾索夫從立志要為俄國科學文化的獨立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

「俄羅斯大地能夠

誕生自己的柏拉圖

和智力靈敏的牛頓。」


1765年4月15日羅蒙諾索夫逝世於聖彼得堡。工作了24年。他對物理、化學都有傑出的貢獻,對語言學、文學和哲學都有所建樹,對歷史、天文、地質、礦物、航海都有所研究。
蘇聯發明過三近位的電腦

比起現在的兩進位電腦有本質上進步

不過被蘇聯領導人政策封殺掉了

“考古”贴——苏联的计算机

蘇聯的三進制計算機「Сетунь」
   從理論上來說,三進制編碼確實要比現有的二進制編碼更優越。三進制是根據數學極限原理推出來的結果。理論結果是e,但e不是整數,最接近的整數為3,次接近的為2。
   理論上,對計算機來說,三進制就是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率的進制。進制太高,識別狀態過於複雜;進制太低,數據佔用存儲空間過大,也不利於處理。
   當初沒有採用三進制來製造計算機是因為具有穩定三態的元器件很難找。
   現今的計算機都使用「二進制」數字系統,儘管它的計算規則非常簡單,但其實「二進制」邏輯並不能完美地表達人類的真實想法。相比之下,「三進制」邏輯更接近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問題的看法不是只有「真」和「假」兩種答案,還有一種「不知道」。在三進制邏輯學中,符號「1」代表「 真」;符號「-1」代表「假」;符號「0」代表「不知道」。顯然,這種邏輯表達方式更符合計算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趨勢。它為計算機的模糊運算和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只可惜,目前電子工程師對這種非二進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沒有真正深入到實際應用中去。
   不過,凡事都有一個例外,三進制計算機並非沒有在人類計算機發展史上出現過。其實,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一批莫斯科國立大學的研究員就設計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三進制計算機「Сетунь」和「Сетунь 70」(「Сетунь」是莫大附近一條流入莫斯科河的小河的名字)。
   「Сетунь」小型數字計算機的設計計劃由科學院院士С·Л·Соболев在1956年發起。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設計單位和生產車間提供一種價廉物美的計算機。為此,他在莫大計算機中心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該小組最初由9位年輕人(4名碩士、5名學士)組成,都是工程師和程序員。С·Л·Соболев、К·А·Семендяев、М·Р·Шура-Бура和И·С·Березин是這個小組的永久成員。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計算機架構的最優化問題以及如何依靠現有的技術去實現它。他們甚至還設想了一些未來計算機的發展思路。
   隨著技術的進步,真空管和晶體管等傳統的計算機元器件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好的鐵氧體磁芯和半導體二極管。這些電子元器件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可控電流變壓器,這為三進制邏輯電路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為電壓存在著三種狀態:正電壓(「1」)、零電壓(「0」)和負電壓(「-1」)。三進制邏輯電路非但比二進制邏輯電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而且需要的設備和電能也更少。這些原因促成了三進制計算機「Сетунь」的誕生。
   「Сетунь」是一台帶有快速乘法器的時序計算機。小型的鐵氧體隨機存儲器(容量為3頁,即54字)充當緩存,在主磁鼓存儲器中交換頁面。這台計算機支持24條指令,其中3條為預留指令,目前不用。
   三進制代碼的一個特點是對稱,即相反數的一致性,因此它就和二進制代碼不同,不存在「無符號數」的概念。這樣,三進制計算機的架構也要簡單、穩定、經濟得多。其指令系統也更便於閱讀,而且非常高效。
   在這群天才青年日以繼夜的開發和研製下,「Сетунь」的樣機於1958年12月準備完畢。在頭兩年測試期,「Сетунь」幾乎不需要任何調試就運行得非常順利,它甚至能執行一些現有的程序。1960年,「Сетунь」開始公共測試。
   1960年4月,「Сетунь」就順利地通過了公測。它在不同的室溫下都表現出驚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它的生產和維護也比同期其它計算機要容易得多,而且應用面廣,因此「Сетунь」被建議立即投入批量生產。
   不幸的是,蘇聯官僚對這個不屬於經濟計劃一部分的「科幻產物」持否定的態度。他們甚至勒令其停產。而此時,對「Сетунь」的訂單卻如雪片般從各方飛來,包括來自國外的訂單,但10到15台的年產量遠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更不用說出口了。很快,計劃合作生產「Сетунь」的捷克斯洛伐克工廠倒閉了。1965年,「Сетунь」停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二進制計算機,但價格卻貴出2.5倍。
   「Сетунь」總共生產了50台(包括樣機)。30台被安裝在高等院校,其餘的則在科研院所和生產車間落戶。從加里寧格勒到雅庫茨克,從阿什哈巴德到新西伯利亞,全蘇都能看到「Сетунь」的身影。各地都對「Сетунь」的反應不錯,認為它編程簡單(不需要使用彙編語言),支持反向波蘭表示法,適用於工程計算、工業控制、計算機教學等各個領域。
   有了「Сетунь」的成功經驗,研究員們決定不放棄三進制計算機的計劃。他們在1970年推出了「Сетунь 70」型計算機。「Сетунь 70」對三進制的特性和概念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理解:建立了三進制字節——「tryte」(對應於二進制的「byte」),每個三進制字節由6個三進制位(「trit」,約等於9.5個二進制位「bit」)構成;指令集符合三進制邏輯;算術指令允許更多的操作數長——1、2和3字節(三進制),結果長度也擴展到6字節(三進制)。
   對「Сетунь 70」而言,傳統計算機的「字」的概念已經不存在了。編程的過程就是對三進制運算和三進制地址的操作。這些基於三進制字節的命令將會通過對虛擬指令的編譯而得到。當然,程序員們不必考慮這些——他們只需直接和操作數及參數打交道即可。
   「Сетунь 70」是一台雙堆棧計算機。其回叫堆棧用來調用子程序。這一簡單的改進啟發了荷蘭計算機科學家艾茲格·W·迪科斯徹,為他日後提出「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Сетунь 70」成了莫斯科國立大學三進制計算機的絕唱。由於得不到上級的支持,這個科研項目不得不無限期停頓下來
   從此,三進制計算機成為歷史
  
  

abc003 wrote:
蘇聯發明過三近位的電...(恕刪)


所以呢?

js740419 wrote:
所以呢?...(恕刪)



所以.... 蘇聯解體了
Edison

edison01 wrote:
所以.... 蘇聯解...(恕刪)


沒有比這個梗配合得更好了
foxrus wrote:
70年代末投產的2С...(恕刪)

我也有一片很像的....


第一張照片的電路板應該是美國貨
今天如果不是蘇聯搞一個變態版的馬克思主義路線

老實講今天米國還會不會獨強確實難有定論

不吃菜菜小娃 wrote:
我也有一片很像的.....(恕刪)


倒有可能是蘇聯自己做的,但應該都有明確的仿製對象。
蘇聯大部分的應用技術直到解體還處在對西方追趕(而且越來越趕不上)的階段。
moriarty1 wrote:
倒有可能是蘇聯自己做...(恕刪)


冷戰時期西方哪來的數控機床技術?能跟蘇聯比?聽你在搞笑啊

你乾脆說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類是西方人好啦

你可不可以舉例哪一些應用技術俄羅斯比不上西方,還越來越趕不上?

胡扯誰都會啊= =

隨便給你一個例子,歐洲FTTx发展最好的國家就是俄羅斯,不是第一也是第二

foxrus wrote:
冷戰時期西方哪來的數...(恕刪)


我和樓上某幾位回文的大哥一樣,都各自在一小片領域裡知道這個世界"how it works".
我們可以用這一小片的視野再加上做實際工作的「常識」去判斷事情。
說是管中窺豹也罷,至少「一斑」是很可信的,它的sampling也是有意義的。
這就跟剪刀漿糊來一些非主流言論專事引人側目勾當的attention whore(刻薄了一點,呵呵)不同。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