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俄羅斯考慮推出艦載版T50 裝備新航母

這個世紀還沒看到空母戰

我想也看不到了

那種是上個世紀做法

當美軍投入新型裝備

打法完全不同

光是"當時"的波斯灣戰爭

就夠"當時"大陸學習了



總之戰爭不好

foxrus wrote:
空母對空母取決於艦隊...(恕刪)
等俄羅斯真出了有彈射裝置的航母再來講吧

人家美國新一代福特級航母靠譜多了

況且現代戰爭的勝負是只比T50跟F35兩戰機的性能嗎?

如果是真的,美軍現在海軍主力戰機不會是F/A18

因為比起現有俄羅斯的艦載機su 33也沒有比較強

問題是成本跟多用途性

俄羅斯要玩軍事競賽,不可能不估計到所要花費的成本

美軍有十來個航母,但是都是輪帶,有三分之一在維修,三分之一在整編,三分之一出任務

中國未來要三個航母也是這樣的規劃,在海上巡航的就一個編隊

俄羅斯真要玩大海軍,起碼也要弄出三個航母,這錢可不少

拿人均GDP來比國力,是很可笑的,新加坡人均GDP高,能做航母嗎?

俄羅斯人均GDP比中國高,不代表經濟實力比中國強

更不要講搞出這一大票航母軍力的目的了,是要跟北約開戰嗎? 還是要進軍太平羊?

一個自找麻煩的目的卻要花一大堆錢,蓋些其它軍艦保衛沿海還實際一點




只要蘇聯晚10年解體 美國的航母體系在蘇聯太空戰體系面前沒有優勢

冷戰解密:蘇聯版星球大戰 MAKS太空戰機 暴風雪太空梭發射影片 天基雷射反導資料

關於蘇聯太空武器方面 1980年代美國總統的雷根星球大戰太空反導計劃

當年蘇聯信以為真投入大量經費 最後解體了

搞出暴風雪號太空梭和能源號運載火箭 目的是反制雷根總統的星球大戰計劃

還研發太空截擊戰機 據說是像要讓暴風雪太空梭放出5台子母機.....這方面的資料蠻有趣的

還有能源號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其實跟農神五號已經不相上下了 能用來載人登陸月球呢



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發射影片








世界最大安托諾夫225運輸機背著暴風雪太空梭








蘇聯的能源號運載火箭曾經發射過爆風雪太空梭在軌道飛行過2次

他的運載能力超過美國1970年代載人登越的阿波羅計劃的 土星5號(農神五號)運載火箭的100公噸

目前人類研發並成功發射的最大運載火箭 就是蘇聯的能源號 就是用來準備對抗雷根的星球大戰的

俄羅斯前幾天還成功發射過質子M 把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地位衛星上上軌道

而在衛星定位系統方面 美國GPS 32顆 俄羅斯格羅納斯28顆已經覆蓋全球

中國北斗定位才剛覆蓋東北亞而以

目前許多民營的導航設備和智慧型手機

都同時支援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和美國GPS 但是確沒支援北斗 大約到2020年左右才能覆蓋全球

俄羅斯的質子M運載火箭 LEO近地球軌道運債能力23噸為目前世界上現役最大的運載火箭

雖然俄羅斯的質子M是目前世界上現役推力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重型運載火箭

但是俄羅斯的發射場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緯度較高發射高軌道衛星比較吃虧

而美國的佛羅里達洲卡納拉維爾角 和中國的海南島發射場或西昌緯度都更低

所以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比較吃香這是地理優勢 緯度越低才能夠利用地球自轉慣性節省火箭燃料

美國最近失事的運載火箭火好像是民營公司的運載火箭 看來民營太空公司搞太空還不比不上大國


有數據可以看
質子-M運載火箭


幾種大型運載火箭性能簡表(截止2014年3月)
型號 國籍 首次發射 發射維度 起飛重量(噸) 荷載能力 重量, 噸 芯級. 直徑, 米 發射成功率, % (發射總數) 發射價格, 百萬美元
近地軌道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地球靜止同步軌道
質子-M運載火箭+微風M上面級 俄羅斯 2001 46° 705 23 6.15 3.25 4.35 91%----(76) 80 — 100
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ECA 歐盟 2002 5° 780 20 10 5,4 98%----(44) 220
天頂-3SL運載火箭 俄羅斯 1999 42° 473 13.7 6.06 2.6 4.15 85%----(41) 80
德爾塔-4運載火箭Heavy 美國 2004 35° и 28° 732 23 10.75 6.57 5.1 86%----(7) 265
德爾塔-4運載火箭Medium+(5.4) 美國 2009 35° и 28° 399 13.5 5.5 3.12 5.1 100%---(4) 170
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551 美國 2006 35° и 28° 541 18.8 6.86 3.90 5.4 100%---(4) 190
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521 美國 2003 35° и 28° 419 13.49 4.88 2.63 5.4 100%---(2) 160
H-IIB運載火箭 日本 2009 30° 531 19 8 5.1 100%---(4) 182
H-2A運載火箭204 日本 2006 30° 445 15 6 2.3 4 100%---(1) 170
長征三號乙火箭B/E型 中國 2007 28° 426 12 5.5 2 4.2 100%----(15) 50-70


美國NASA目前還在採購俄羅斯RD-180火箭發動機來發射衛星

美國的說法是,因為太物美價廉又便宜所以就用了。

各位覺得很不可思議吧

但是美國的擎天神5號重型運載火建 確實是使用俄羅斯RD-180發動機的

當時是葉爾辛時期簽下的合同

當年星球大戰美國的X-21試驗機計劃 就是現在X37B的後續改進型


蘇聯MAKS太空戰機
蘇聯的MAKS太空戰機 <----原文在這裡有興趣自己去看





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http://www.buran.ru/htm/foto9.htm#tupolev_aks
http://www.buran.ru/htm/foto9.htm#tupolev_aks



暴風雪太空梭其實計劃建造5艘 3種構型


但是發射上去的只有一艘暴風雪號 另外3艘保存在德國和哈薩克的航天博物館裡


最又變那格市已經成功發射上去的 左邊兩個是蘇聯解體前建造完成但是來不及發射的構型
最後在哈薩克斯坦拆解

------------------------拆毀時間表
OK-1K1(「暴風雪」號)是前蘇聯唯一太空飛行過的航天飛機,在2002年的一次廠房坍塌事故中被毀,並於2002年5月12日被完全拆解。所有權歸哈薩克斯坦。
2002年,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中可以飛行的一架連同能源號火箭一道,因拜科努爾的廠房坍塌而被摧毀
OK-1K2(「小鳥」號),原計劃用於實施第二次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太空飛行並與「和平」號空間站實施對接。所有權歸哈薩克斯坦,目前被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博物館收藏。
OK-2K1(「貝加爾」號)至停工前只完成了30-50%,現收藏於德國辛斯海姆(Sinsheim)的航空博物館之中
OK-2K2只完成了10-15%,部份被拆開,其餘部份存放在莫斯科附近的圖什諾(Tushino)機器製造廠之中
OK-3K2未完工便被拆毀


西序亞人-D型 太空 天基雷射反導

後半部分雷射武器系統和發動機


西徐亞人- D 太空天基雷射反導 沒有從頭設計直接採用現有的技術以模塊化組裝設計

包括已經應用在包括了聯盟號太空船、暴風雪號太空梭、質子-K火箭和

和平號太空站的部分模塊和單元,最後完成了一個長度將近40公尺

最大直徑4.1公尺,最大重量95噸的巨型航天器

上面是服務艙模塊包括了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儀器系統和分室推進器系統

西徐亞人-D雷射武器平台

禮炮設計局研製了2台西徐亞人第一台1987年發射出去做了一些實驗 但是還沒安裝雷射器

第二台正準備要發射當時戈巴喬夫馬上喊停 因為當時美蘇有限制發展進攻性戰略武器協議.....




該系統的有效載荷重量約為其發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發射重量返回地球,而當時科羅廖夫設計的320噸重的聯盟火箭只能將發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噸重的著陸器。同時,太空戰機不光能返回,它還可以再次飛行,而且無需航天發射場。當時製造了試驗型軌道飛機,並進行了首批計劃內的飛行。

補充關於蘇聯太空戰機的資料




空中發射........和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當年星球大戰美國的X-21試驗機計劃 就是現在X37B的後續改進型


這是能源號的RD-170RD-170系列是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強的液態火箭發動機,
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為了能源號運載火箭設計及生產的






至於太空戰機要怎樣裝近暴風雪號太空梭請看這裡




答案是捲入貨艙中 暴風雪的運載能力能裝入5架






這是能源號3D圖
近地軌道運債能力達105噸 火箭重量2800噸 燃料質量2000噸
和美國當年登陸月球的農神5號火箭的100噸 運載能力已經不相上下
而科羅廖夫當初的N1登月火箭LEO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80噸 達到繞月球軌道後運載力更少

而後來的祝融星號計劃預計要達到250噸 這是什麼概念 ...........

國際太空站總質量才500公噸

如果祝融星號完成 只要發射2次就相當於國際太空站20年建設的質量

http://tieba.baidu.com/p/2531935837


紅星計劃是純粹在美國的星球大戰忽悠下搞起來的太空軍事工程 其中包括軍用空間站 軌道激光武器平台 小型航天戰機 重型模塊化運載火箭 以及航天飛機等多種武器系統構成的一套初步的攻防兼備的太空軍事力量 主要是以摧毀敵國太空力量 攔截對方洲際導彈 已經由天到地的攻擊....雖然蘇聯在解體前已經初步建成了太空軍事力量體系 但也耗費巨大的國力...可以說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目的 達到了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無孔不入的克格勃們探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美國正在進行利用外層空間進行空間戰的可能性研究。於是,蘇聯政府立刻開始了相關計劃的研究,那時正是登月工程的最高潮時期,主要的空間技術研究單位如科羅廖夫設計局、切洛梅的52設計局、揚格利設計局等都承擔了大量的任務,所以這次,為了避免登月計劃的覆轍,出於節約時間和經費的考慮,軍方提出了建立2套計劃的設想,其中1套為空間激光武器平台,另1套為火箭平台。最後,由能源公司承擔了空間火箭武器發射平台的設計,而這個設計最後就演變成了著名的蘇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很快,這種空間武器系統就被設計出來,這是一種模塊化設計,分為兩種,分別被命名為「小船」和「瀑布」空間作戰系統, 「瀑布」系統如圖所示,也分為3個部分,但不同之處在於專門為系統設計了尋的導彈,導彈由系統的雷達引導,攻擊空間目標,完成的系統將安裝在當時的曙光號的特殊設計貨艙內,最後與後來的空間站組合成巨大而恐怖的戰鬥空間站


最初提出的戰鬥空間站模型如下所示,但由於當時已經在考慮發展類似美國太空梭的「可重複航天飛行器」,所以方案最後被擱置,最後導致了一個新的武器平台的出現。

他就是後來的「暴風雪

真正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設計,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全副武裝的空間殺手。 那個「套鞋」—米格-105空天戰鬥機嗎?在最初的「螺旋」計劃失敗以後,能源公司又將這個暴力的怪物與「暴風雪」結合起來,成為另一種新的空間武器系統, 將空間站作為「暴風雪」的空間指揮平台,完成了整套空間武器系統構想

現在你看到的是紅色帝國著名的巨無霸能源號運載火箭,馱載著名為"極地號"的衛星,正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的路上,準備發射。 然而,「極地」號只是當時蘇聯為了掩蓋其真實目的的一種說法,他真正的名字,叫「西徐亞武士」。 他,就是紅色帝國的另一個暴力級怪物——太空激光站

西徐亞人」空間激光武器站的計劃始於1984年,那時A-60機載激光武器平台已經在塔甘羅格研製成功並進入試驗階段。這種輸出功率1兆瓦的激光武器已經顯示出了這種未來新武器的巨大潛力。因此蘇聯軍方在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的批准下,於1984年8月27日,由通用機械工業部部長D.巴克拉諾夫簽署N343/0180號命令,正式決定授權「禮炮」設計局研製新型太空激光武器系統,代號17F19D(西徐亞人- D)。


西徐亞人- D沒有從頭設計,而是採用了很多現成的技術,包括了聯盟號飛船、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當時正在研製中)、質子-K火箭和和平號空間站的部分模塊和單元,最後 完成了一個長度將近40米,最大直徑4.1米,最大重量95噸的巨型航天器。 上半段(直徑2900毫米)是服務艙模塊,包括了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儀器系統和分室推進器系統,是控制飛船飛行和航向調整的部分。而變粗的下半身(直徑 4100毫米)就是功能艙,也就是完整的激光武器系統,代號「塞西亞」,包括了產生高能激光的化學反應設備、藥劑儲藏設備、激光管、光學諧振腔、大功率電 源及泵浦,還有光學準直系統、控制系統和雷達及光電傳感器等。整套系統由蘇聯研製激光武器的著名企業「天體物理」設計局研製,總體安裝在蘇聯航天巨頭—— 赫魯尼切夫機械廠完成。

以下就是在赫魯尼切夫機械廠車間內組裝的「西徐亞人」。前端,黑色的是摺疊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 與和平號號空間站相同

後半部分激光武器系統和發動機

其實,解決激光器和飛行系統的問題還不算難,最難的就是如何將他送上天。
在我們這些暴力美學愛好者眼裡也許覺得夠大就夠暴力。但從技術的角度說,太大了就意味著得有更大更暴力的傢伙才能拉得動他。畢竟,暴力美學只是個副產物。 就像周星星的一句名言:人不過是父母性高潮後的副產物。 好在這個從不缺乏暴力美學基因的紅色帝國總有奇蹟出現,這個奇蹟就是另外一個暴力美的傑作:
能源號運載火箭。
在經歷了N1火箭砸碎在拜科努爾的登月夢想之後,蘇聯並沒有停止研製大功率運載火箭的腳步。 1974年,蘇聯開始了對能源號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正如NASA用航天飛機取代土星5號的計劃,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提出了祝融星計劃(Vulkan),計劃設計一種以質子號火箭為基礎,使用與質子號相同燃料、比質子號更大、推力更強的、採用模塊化設計的火箭。1976年成立了著名的能源公司,主要研製大功率運載火箭。

十年磨一箭,臥薪嘗膽的蘇聯人到1986年已經完成了這個巨人的全部設計和製造,並決定將搭載西徐亞人作為他的第一次處女航。這絕對是一個讓你血脈噴張的暴力美學傑作,他太漂亮了,以至於到現在還有很多俄羅斯航空航天愛好者在繪製著他的風姿。「能源號」運載火箭長約60米,總重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火箭分助推級和芯級兩級,火箭長約60米,總重 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第一級捆綁4台RD-170型液體助推火箭,高39米,直徑4米;第二級為直徑8米的芯級,長度為60米, 由4台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組成。發射時,第一,二級同時點火,第一級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後,由地面控制脫離芯級火箭回收,經修理後可重複使用 50次;第二級即芯級火箭可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運行。
暴力美學傑作 !!!

"西徐亞"人激光武器平台與前面說過的"瀑布"空間導彈發射平台一樣都是蘇聯紅星戰中「賽艇」計劃的組成部分,都是在絕密情況下進行的。因為當時美蘇有限制發展進攻性戰略武器協議。當然地球人都知道,這一紙空文就像婊子說自己還是處女一樣的可笑,不過表面文章還得做。 為了確保系統可靠,禮炮設計局研製了2台西徐亞人,第一部尾號18101為實驗型,第二部是尾號18201,兩個系統都做了改動,沒有儲存二氧化碳,而是選擇測試的氙,氪的混合物。此外整個外表都採用了特殊的黑色塗層,用於最大限度吸收太陽能以保障內部儀器溫度,減少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的用電。

計劃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到1987年已接近完成。讓人激動人心的時刻即將到來。 赫魯尼切夫工廠裡的全套設備 實際上,西徐亞人的總裝在1986年就已完成,起初發射計劃定于于1986年9月。然而,由於製造設備的延誤和天氣原因,發射一再推遲,最後到1987年5月11日,戈爾巴喬夫來到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視察整個項目工作,發射時間定在了5月15日。 巨大的火箭系統被拖出廠房,緩緩駛向發射場

蘇聯塔斯社授權發佈了一條簡短的消息:1987年5月15日,我國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由能源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極地號探測衛星。 發射計劃是成功的,然而不幸的是,極地號在進入地球軌道後控制系統發生故障,經過地面測控中心的搶救無效,被啟動自毀計劃墜毀入太平洋海域。不過,因為第一枚極地號是實驗型,沒有安裝激光武器系統,而是安裝了儀器設備準備進行一系列試驗和測試,所以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西徐亞人,但當時真正的西 徐亞人已經在赫魯尼切夫的工廠裡組裝中。 正當科研人員們查找事故原因,準備新的發射時,更大的悲劇發生了: 倡導新思維,準備與美國人和好的新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根據這場事故否定了這個計劃,並公開的宣稱改變國家戰略,主張積極防禦。因此,大力削減進攻性武器發展。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整個計劃開始進入一種莫名的停頓,為了保證暴風雪號的發射,這個計劃暫時終止,直到1991年。。。。。
與暴風雪號或聯盟號對接 進行維修升級


蘇聯反制美國X21航天戰機(就是今天X37B飛行器的前身)的MAKS航天戰機
蘇聯MAKS航天戰機計劃是蘇聯時期應對美國的X21無人航天飛機而生的 注意美蘇的這航天戰機計劃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戰機(跟MIG105不同) 這些航天戰機將長時間的在太空執行巡航警戒任務 一次任務週期可能在1年左右 燃料補給有軍用太空站完成(蘇聯的鑽石號軍用空間站) 是真正意義上以太空為基地的航天軍事力量 但可惜的是MAKS工程已經不復存在了 所及幾乎找不到任何數據 這幾張圖也算是少見了
這是蘇聯時期的MAKS設想圖

蘇聯航空航天事業可謂群星璀璨,隨便找個軍迷,都能說出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名字:科羅廖夫、切洛梅、揚格利、格魯什科、米申、米高揚、圖波列夫......,然而不少人卻很少知道蘇聯有翼載人航天器的先鋒。他,就是洛吉諾-洛金斯基
1962年,蘇聯空軍提出了高超音速有翼空天飛行器的五年發展計劃。1965年,科羅廖夫將這個項目交給了米高揚的第155試驗設計局,而這個項目負責人的任務就落在了55歲的洛吉諾-洛金斯基的肩上。這是一種兩級空天飛行器,被命名為「螺旋」。它包含兩部分:高超音速母機(GSR)和軍用飛船(OS)。其基本設想是:起飛借助於滑跑車,在時速達到380-400千米時,「螺旋」和滑跑車脫離,飛向空中。在高超音速母機(GSR)達到預定速度和高度時,軍用飛船(OS)脫離母機,飛向軌道。

該計劃被命名為「50-50計劃」,其中的「50號產品」為單座軍用空天飛機,而「50-50」號產品」為高超音速載機。「50」這一數字表示為即將到來的偉大十月革命50週年獻禮,並計劃在此時進行首期亞音速試驗。高超音速載機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研製,它應在極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釋放這架10噸重的空天飛機。

軍用飛船(OS)是一種單座有翼戰鬥飛行器,可以安裝不同任務模塊,執行晝間照像偵察、雷達偵察、截擊空間目標等任務,還可以安裝上面級,檢查敵對的空間飛行器。所有型號都重8800千克,其中偵察型號載有500千克戰鬥載荷,截擊型號載有2000千克戰鬥載荷。根據射向和傾角的不同,軍用飛船(OS)的軌道高度從130到1350千米不等。任務要在環繞飛行的兩三圈內完成,在第三圈離軌著陸。機動能力靠船上發動機實現,使用液氟和阿米酚。軍用飛船(OS)以大攻角重返大氣層,依靠優異的氣動設計,它可以在大氣層內飛行4000~6000千米,偏航機動1100~1500千米。 軍用飛船(OS)的良好操縱性使它可以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降落,蘇聯境內設有備用降落場,如果主降落場不能使用,軍用飛船(OS)在第三圈可以選擇在備用降落場著陸。軍用飛船(OS)採用第36試驗設計局研製的「36-35」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讓人很難相信的是,在著陸速度不超過250千米/時的情況下,同其他耐用的蘇聯飛行器一樣,軍用飛船(OS)可以在簡易的第二級機場跑道降落。

計算表明,該系統的有效載荷重量約為其發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發射重量返回地球,而當時科羅廖夫設計的320噸重的聯盟火箭只能將發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噸重的著陸器。同時,「螺旋」不光能返回,它還可以再次飛行,而且無需航天發射場。當時製造了試驗型軌道飛機,並進行了首批計劃內的飛行。在返回大氣層時,它就像飛機一樣,可在半徑為600~800公里的範圍內選擇著陸點。它的用途極為廣泛,既可作為航天轟炸機或偵察平台,也可作為航天武器載機或作為有人駕駛的救援機,同時還可作為截擊機或只是作為技術驗證平台

設計師洛吉諾-洛金斯基1966年6月29日確定了「螺旋」(VOS)的初步設計方案,可復用高超音速母機(GSR)採用有翼寬體設計,水平起飛,重52噸,設計局代號「50-50」,它背負代號「50」的載人軍用飛船(OS)。整個飛行器重達115噸。 在這一設計中,高超音速母機(GSR)裝有四台使用液氫的發動機(VRD)。高超音速母機(GSR)起飛後不斷加速,飛行到6倍音速(1800 米/秒),高度28~30千米時,第二級也就是軍用飛船(OS)脫離,靠自身動力飛向預定軌道,母機則飛回發射場。 VR型號是R-39-300,使用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時,高超音速母機(GSR)可以將軍用飛船(OS)送入130~150千米高的極軌道,或者將5噸有效載荷送入750千米軌道。如果使用液氧/液氫作為推進劑,則可將10.3噸有效載荷送入750千米軌道。由於直接將液氟作為推進劑難度太大,設計師們決定軍用飛船(OS)的動力研製分三步走,先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技術成熟後用液氟和液氨,充分積累使用經驗後再用阿米酚替代液氨。
設計師們認為這種全新的飛行器應當具有如下特性:
-進入軌道的有效載荷重量不小於系統起飛重量的9%;
-降低成本,射入軌道的有效載荷每公斤花費要比使用同類推進劑的火箭低3~3.5倍;
-具備多用途、高度自動化和快速再瞄準能力;
-高超音速母機(GSR)對地面設施的低依賴性;
-將機場減少到可能的最低數量;
-快速到達全球任何地區;
-軍用飛船(OS)不僅在空間,而且在進入大氣層和著陸時都具備有效的機動能力;
-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降落的能力,在返回時選擇主降落場或備用降落場的能力。

1967年開始製造有人駕駛軌道飛機的縮比試驗器。在這些1/2和1/3模型中,代號「105.11」的模型用於亞音速大氣層試驗,「105.12」用於超音速研究,「105.13」用於高超音速研究,但這一項目於1969年6月被中止,當時的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認為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談」。

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發動機專家格魯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計劃恢復實施,並擬進行軌道飛機的亞音速飛行試驗。1976年10月11日,該軌道飛機完成了第一次飛行,一年後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試驗機從圖-95KM型機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總共進行了8次試飛,從而確定了該空天飛機的亞音速氣動性能和各系統在大氣層中飛行的性能。

該軍用飛船(OS)呈平底形狀,採用升力體式機身,前部較大並向上翹起,因此該機又被戲稱為「套鞋」。這種幾何形狀可大大降低機身在再入大氣層時的受熱程度。該機的獨特之處是其可變式機翼。機翼安裝時與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飛、軌道飛行和再入大氣層時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氣層並將速度降低到亞音速後,機翼轉至水平狀態,從而增加了升力。機身、機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後掠角度分別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裝有科列索夫研製的RD-36-35K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軌道發動機由19台大小不一的發動機組成,以進行軌道粗定位和精確機動。該飛機長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


隨著美國航天飛機的逐步實現,蘇聯70年代後決定終止該項目,全部轉為研製類似美國航天飛機的「BURAN」計劃,也就是著名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項目,螺旋計劃遂宣告結束。但是計劃中不少的成果都應用在後來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上。洛吉諾-洛金斯基甚至幻想著借助「暴風雪」號的研製而讓「螺旋」獲得新生。這是後期的設想:以"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為載機,內部安裝旋轉式支架,放入5架空天戰鬥機,如同左輪手槍一樣的發射!其想像力之豐富,幾乎就是《星球大戰》的再現。

世界之最!! 能源號模塊化巨型運載火箭!!
80年代初以來,西方分析家一直在推測,蘇聯在研製一種能把100~150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到低地軌道的新的大型運載火箭。1987年5月15日,蘇聯發 射了能源號超級運載火箭,證實了這一猜測。這種火箭很可能採用了一些極其先進的設計原理,本文將概述這種火箭的突出特點。 能源號火箭採用全新結構,具有新的特性。這種火箭的運載能力很大,壽命長,性能高。它一次就能把100噸的有效載荷送到低地軌道,這相當於現在蘇聯每年送 人低地軌道的總有效載荷的l/3。一枚能源號火箭低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相當於5枚質子號SL—13火箭或15艘聯盟A一4飛船的運載能力。 因此,能源號火箭是蘇聯進行航天活動的一種全新運載工具。蘇聯從G型火箭的失敗中吸取了許多重要教訓,能源號火箭的設計工作是從頭開始的,它的基本技術規 范如下: 1.送到低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重量不低於100噸; 2.全部採用低溫燃料——可用液體甲烷或液氫; 3.採用液體燃料,使每一級都可以控制; 4.所有重要的部件都要回收;· 5.重點放在機組人員的安全上「能源號」是蘇聯的一種重型通用運載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飛質量與推力最大的火箭。西方國家取的代號是SL—17。

  為實現載人登月,蘇聯從50年代末就開始研製H—1重型運載火箭(西方國家稱之為G型火箭,取代號為SL—15),但在研製過程中屢遭挫折。1974年5月,蘇聯停止執行H—1火箭計劃,開始了「能源號」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

  「能源號」是蘇聯為了滿足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初載人與不載人、軍用與民用航天任務的需要,推進近地空間的工業化和戰略防禦研究而研製的。它的主 要任務包括:發射多次使用的軌道飛行器;向近地空間發射大型飛行器、大型空間站的基本艙或其它艙段、大型太陽能裝置;向近地軌道或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重型軍 用與民用衛星;向月球、火星或向深空發射大型有效載荷。

  「能源號」是作為火箭—空間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這個大系統的其它組成部分統一協調發展的。大系統自1976年開始,由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負責研 制。整個系統的研製費用高達140億盧布或524億美元(1989年幣值)。大系統中「能源號」火箭的總設計師是古巴諾夫(S.H.FyaaHoB)。有 近百個設計局、工廠、企業和研究所直接參加了「能源號」的研製工作。目前投入使用的僅是「能源號」的基本型,於1987年5月15日首次發射,1988年 11月15日第二次發射,運載了「暴風雪號」軌道飛行器,兩次發射都獲得成功。

主要技術性能(基本型)

級數 2級 起飛推力 34833kN
全長 60.155m 推重比 1.48:1
最大寬度 20m 運載能力(200km軌道) 105t
子級質量 2400t
推進劑質量~2000t

助 推 級
級長 32.120m 推進劑 液氧/煤油
發動機 4台PJI—170發動機 地面比沖 3033N·s/kg
地面推力 29028kN 工作時間 ≒150s
真空推力 31616.8kN


芯 級
級長 60.155m 推進劑質量 7172550kg
直徑 8.076m 發動機 液體火箭發動機
工作時間 381.0s 推進劑 液氧/液氫
地面推力 5805kN 真空比沖 4452N·s/kg
真空推力 7845.2kN

































陳小春2525 wrote:
老共的新聞可信度幾乎...(恕刪)


老共的新聞?
你有看清楚嗎?
這篇是自由時報報導國外新聞的資料,
雖然沒說英文新聞出處,
我輸入內文用Google找,
第一篇就找到了,
是路透社的新聞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10/07/us-russia-economy-spending-defence-idUSKCN0HW1H420141007
tracer1000 wrote:
等俄羅斯真出等俄羅斯真出了有彈射裝置的航母再來講吧
人家美國新一代福特級航母靠譜多了
況且現代戰爭的勝負是只比T50跟F35兩戰機的性能嗎?
如果是真的,美軍現在海軍主力戰機不會是F/A18
因為比起現有俄羅斯的艦載機su 33也沒有比較強
問題是成本跟多用途性
俄羅斯要玩軍事競賽,不可能不估計到所要花費的成本
美軍有十來個航母,但是都是輪帶,有三分之一在維修,三分之一在整編,三分之一出任務
中國未來要三個航母也是這樣的規劃,在海上巡航的就一個編隊
俄羅斯真要玩大海軍,起碼也要弄出三個航母,這錢可不少
拿人均GDP來比國力,是很可笑的,新加坡人均GDP高,能做航母嗎?
俄羅斯人均GDP比中國高,不代表經濟實力比中國強
更不要講搞出這一大票航母軍力的目的了,是要跟北約開戰嗎? 還是要進軍太平羊?
一個自找麻煩的目的卻要花一大堆錢,蓋些其它軍艦保衛沿海還實際一點了有彈射...(恕刪)



CCCP解體之前有研發過航母彈射器 也就是烏里洋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當年已經在生產車間組裝了


烏里洋航母能夠彈射蘇33和雅克34艦載固定翼預警機 當時已經研發完成但是航母還在建造當中


SU-33是以SU-27為藍本改造的艦載版 戰術性能可以說跟SU-27不相上下

而SU-27對西方各種戰機的交換比如下 (包括颱風 陣風) 更何況是制空能力弱很多的F-18E/F



各種西方戰機對上Su-27升級型的BVR戰勝率

已上是西方對於空戰的交換比分析

SU-27 已經能和F15C打成平手 更何況是空戰能弱很多對地攻擊較強的F-18E/F

陳小春2525 wrote:
俄羅斯沒錢??201...(恕刪)




你有常識嗎?軍費開支能力是看人均GDP嗎?如果你說的對,那盧森堡的軍費應該比美國還要多一倍了吧。所以盧森堡應該是世界最強軍事國家了吧。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軍費首先和GDP總量掛鉤,美國17萬億美金的GDP,中共10萬億美金的GDP,俄羅斯只有2萬億美金的GDP。。。。。。

陳小春2525 wrote:
老共的新聞可信度幾乎...(恕刪)



中共官方宣佈的軍費是1300億美金,學界認為中共的軍費是1500億美金。先不論真假,假設你的2500億美金是真的,你知道嗎?這樣高的軍費,只佔中共GDP的2.5%,和台灣相當,比美國和俄羅斯都要低得多,因為中共經濟體量太巨大了,達10萬億美元。俄羅斯開800億美金卻佔到了GDP的4%。。。

所以,你已經出全力了,人家還沒出力。
lab2010 wrote:
中共官方宣佈的軍費是...(恕刪)


因為中國的人口過多阿,每個人出一塊錢就有15億人民幣經費,但相對的要讓這15億人口吃飽就會碰到很大問題。
國際上會對中國獻媚是看在這15億人口的面子上,沒有其它。

tracer1000 wrote:
等俄羅斯真出了有彈射...(恕刪)


人均GDP決定著國家財政的潛能,而且,俄羅斯目前軍費875億不算多 也不算少了,維護2艘航母是夠了

但重點是,俄羅斯需要航母嗎?
abc003 wrote:
SU-27 已經能和F15C打成平手 更何況是空戰能弱很多對地攻擊較強的F-18E/F


你說的跟我說的不都一樣嗎?

美國有因為F/A-18不如SU-33,航母群實力就不如俄羅斯的航母嗎?

俄羅斯敢因為SU33跟美國在海軍叫板嗎?

我看不出T50能改變多少未來,就算它比F35強又如何?

航母數量就遠遠不如美軍了,這還不談還有北約一大票國家,俄羅斯光靠T50上航母能改變甚麼?

打北約靠不了航母,打美國航母群也沒人家多

對了,SU-33還是不等同SU-27的

因為俄羅斯現在的航母沒有彈射器,是靠滑躍起飛,SU33的載彈量跟油量是遠不如SU27的

如果是SU27的載重量,根本起飛不了,更甭提去跟F15比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