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國防部:雲豹甲車所需30機砲採購中

增加水中推力,相對就是犧牲裝甲防護, 雲豹又不用進行兩棲登陸,加裝不必要的推進器幹嘛?!
terrywu77 wrote:
雲豹增加水中推進的能...(恕刪)
要有水中推進能力除了裝推進器外,還要強化車艙水密性及車底排水馬達,變更車體水線設計,如不想犧牲裝甲重量,請換裝更大馬力的引擎。
在地形上還需要找到可用的自然渡口或工程渡口。
一般來說輪型甲車裝水中推進器目的是要增加涉水渡河能力,適用於複雜地形。
臺灣的雲豹在原設計上就不裝水中推進器,主要是戰術使用不同於其他國家。
越是自卑就越戰狼,越是戰狼就更顯得自卑!

cowboytwn wrote:
決策錯誤 雲豹車火力...(恕刪)


還在用56K嗎?
該升光世代了喔...

底部護板裂痕的問題許久之前就已解決了,不然後面的大批量生產哪會給過關?

至於裝甲薄,我不知道輪型甲車怎才算裝甲厚,一般輪型甲車通常防護標準是正面大於側面,側面又大於後方

側面標準一般都是防小口徑步槍穿甲彈,視加掛裝甲等級不同可以提升到最大12.7或20mm抵抗性,正面則是可以防護到20~30MM+的防護性

輪型甲車的訴求與履帶重裝甲車不同,更不用說它的主職是"戰場計程車"

老是嫌它這不夠那不夠,當是有錢到在造M2 Bradley IFV啊?
覺得老共第一波登岸的甲車,大約不會是30機炮能對付得了.

等要靠雲豹用30機炮拼命時,台灣也差不多了.

最初規晝20機炮,其實並不真算是錯誤.
我也這樣認為,主任務是運輸車,不是站在第一線的大哥,武器輕巧實用即可.
我是人,我反咳!

cowboytwn wrote:
決策錯誤 雲豹車火力...(恕刪)


這是當初國防部拍馬屁,趕著給阿扁的成果宣傳
現在大多數問題已經改善
不過一直改下去有出現新問題,包括迴轉半徑變大
以及當總統萬鈞車,但是總統府旁邊的憲兵指揮部大門進不去的問題
a0955489 wrote:
這是當初國防部拍馬屁...(恕刪)


迴轉半徑過大是早期測試車的事吧?

後來的量產車迴轉半徑都是修改後較小的了


三腳阿喵 wrote:
覺得老共第一波登岸的...(恕刪)



25mm機砲即已有足夠的穿甲力對抗大多數的輕中甲車,尤其為了應付浮游或登陸限制,敵甲車沒辦法第一時間就加掛重甲,或是直接上岸,至少也是必須上岸確保據點後才有辦法再上附加裝甲

若是不幸遇上防護力更高的重裝甲的話,以美方的作法是直接掛幾發短程對裝甲飛彈應付,或是讓其他重裝甲.空中支援等其他載具來對抗,而不是讓步戰去硬碰硬
eclair_lave wrote:
25mm機砲即已有足夠的穿甲力對抗大多數的輕中甲車...
至少也是必須上岸確保據點後才有辦法再上附加裝甲...(恕刪)

總覺得...

老共不是笨蛋,沒壓制灘頭就派輕甲車在第一波登陸.

國軍也不是笨蛋,讓雲豹上第一線靠30或25機炮反登陸.
三腳阿喵 wrote:
總覺得...

老共不是笨蛋,沒壓制灘頭就派輕甲車在第一波登陸.

國軍也不是笨蛋,讓雲豹上第一線靠30或25機炮反登陸.


雙方真的都不是笨蛋,
但是2國資金相差過大,在有限資金相對貧乏的條件下,研發小型導彈才是當務之急。

30機砲的最大射程無發確定,但命中率高的有效射程可能不會超過500M,
或許有人覺得靠光學攝相儀器可以抓到幾公里外的物體影像,
但是砲身在轉角度時是有最小轉角的,不可能真的做到"無段",
500M處偏個0.1度就差87cm了,憑國軍的技術可以做到多精密? 有限成本下可以做到多精密?

共軍在登陸時,國軍有本錢搶到500m內去火拼嗎?
最有效的小型導彈不去研發,反而浪費錢去做這種不實用的武器,
我認為這中間不單純,應該是有人為了績效想邀功,所以挑研發最簡單最省錢的東西來做。

如果國軍自製的小型導彈在3km內都有95%以上的命中率,
且在民用吉普車上可以掛載4枚以上,
共軍登陸的代價會很高。

國軍如果有這份遠見,為何需要浪費錢去買阿帕契?
這錢拿去研發不是很好?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