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1271n wrote:波音的沉默大黃蜂應該...(恕刪) 這玩意兒對地攻擊能力有點強不知到美國會不會准了不過說真的我覺得國防部"希望是雙發"這見事大概真的意義不大沒多少雙發的選項是適合台灣的...
economic wrote:美國連考慮都不會考慮...(恕刪) 先別提老美考慮都不考慮,問題在台灣自己沒有強烈的意願!一些美製的部品甚至半成品目前在台灣透過工業互惠的方式在漢翔生產,例如塞考斯基的S92的整個機頭在漢翔做的,老美很賊沒錯,但在商言商,透過談判交易都是可以逐步建立能量的!F16在台建立亞太維護中心也不是不可能,F16在老美的生產線在未來幾年就會關了,這些產能空間與人力都被F35來取代,這就是一個機會! 畢竟全世界F16的後續部供還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轉移一部分的製供能量在台灣也不是不可能,重點還是在自己也沒有很強烈的決心去爭取!目前完全看不出來!怎可說老美考慮都不考慮呢?F18的確是比較難取得!重點不完全在老美同不同意,而是波音公司自己不積極! 波音最大的獲利來源在於各型客機,而中國大陸是波音公司急欲搶進的市場,波音跟空巴這兩家公司著眼大陸市場競爭,面對老共的壓力,波音對台軍工合作本來就不積極,在商言商,波音不可能為了只賺台灣百來架戰機需求,而放棄大陸一整個客機市場的獲利!!而過去諾普到現在洛馬對台灣的軍事合作反而是最密切的!購入F18除了要面對波音對老共曖昧的態度影響外,對來自洛馬推銷F16的力道,台灣要轉購F18的確難度非常高! 這跟老美政治決定都還談不上,在商言商的市場氛圍才是最先要面對的! 但,危機就是轉機,台灣可趁此勢來要求取得工業互惠在台建立F16亞太維護中心!像這次A/B升級案就是在台灣做,這些都是起步的契機!但之後能量的建立決心之有無,才是要鞭的重點,不是嗎?怎可一味都以"一切都是老美的陰謀"來看待?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美不願意賣的背後除了是老共的壓力外,最主要的還是考慮先進科技進入台灣後,被在台內部共諜給出賣到老共手上,這才是最大的考慮點! 全世界沒一個傻子有錢不願意賺的!老美對軍工獲利依賴深,怎可能會放棄有錢不賺的機會,問題還是在台灣自己!指責別人前,多反省自己進而加以改善,有這樣的誠意,別人也才會信任你!看得起你!
戰機的升級,對於性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武器背後代表的作戰概念和窠臼還是一樣的,就算換了新機,提升了性能,作戰方式還變不出新花樣. 所以,不論是F16, F18,IDF,對於現階段空軍戰力沒有實質上和躍進上的幫助.據聞,當初空軍內部提出的戰機採購案的目標機種是有著強大雷逹功能的F15,目的在於將空軍戰力提升入視距外戰鬥的能力,而非僅僅在近距離纏鬥的範圍稱雄而已.要講空軍下一代戰機,個人認為,在有人機方面,F35是當然的最好的選擇,要等10年也沒關係,目前現有戰機還很有力,挺的住. 貴就貴了,到時候也不用等數量替換,成本不一定高很多.在有人機之外,無人機的發展,個人認為,比有人機還要重要.空戰思想已經進入前半球時代了,沒有必要再去討後半球時代的載具了.
arcangel wrote:戰機的升級,對於性能...(恕刪) 無人機在爭取制空上目前就是無解至於f15想不出來他會比f16V或f18E/F在超視距上多戰到多少優勢制於纏鬥至少美國人的結論是有高機動性的飛彈其實機體差異不大(這也是F35重要的設計哲學之一吧)無人機還是偵查為主實際作戰效益恐怕不大
jeremylin wrote:先別提老美考慮都不考...(恕刪) 美國不可能同意的,那跟工業有關,設備根本不可能拿到,所以根本沒機會,不是爭取就有用的,說難聽一點,我們連工業等級的S45C都要從日本進口,軍事等級的台灣幾乎完全沒辦法,那根本一點可能性都沒有以目前來看F18戰機台灣拿到沒有用的,美國絕對不會賣相關武器給我們,買了不能作戰的飛機幹嘛目前只有F16有一點可能性而已,而且只是飛機,相關武器還是控制很嚴,重要的幾乎拿不到,空軍要的不是空飛機,還要配備相關的設備,那些我們根本拿不到,台灣只能在美國設定的小圈子裡面遊走而已
economic wrote:美國不可能同意的,那...(恕刪) 不要一開始就說死不可能來掩飾自己不願意努力去爭取!漢翔某些機種部品和半成品現在都在做了,過去諾普將F5整機在台設立生產線,都有例可循,後期因建交政治因素而結束。但現在政治氛圍又有利於爭取,而A/B升級也在台灣做,這對建立自己軍工能量又邁向一步~很多事不可能一蹴可及,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建立起來,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再於老美同不同意,而是台灣自己願不願意!現在政治氛圍是各民代在搶食預算大餅,打著要民生不要凱子軍購的口號,實則在上下其手貪汙,最近一狗票貪汙案就是實證,面對有限的國防預算,維持平日戰力都覺得吃緊,您覺得政府高層目前會積極爭取建立自己國防軍工能量在台灣嗎?自己都過不了自己這關,就說老美咬死絕不願意,並不客觀!建立某型裝備的維護中心,不是一下子把生產線全轉移到台灣這麼複雜,A/B升級能在台灣做,就是一項重大進展,問題在於後續呢?設立這些製工設備後,做完135架後呢?後續怎麼延續才是當前的重點不是嗎?以生產UH60系列的塞考斯基,台灣也買了60架,上任政府與塞考斯基也談定某程度的合作,在台協助建立產線,但台灣自己政治內鬥,一直延宕到60架黑鷹的軍購案,而88風災後凸顯台灣直升機的老舊,若當時政府決定除了陸軍原需求60架次外,統合內政部空勤隊的換裝量,增購黑鷹並再爭取後續在台生產與建立該型在亞太的維修能量,人家也很願意,但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 最終的問題還是台灣自己沒有積極爭取,不要老是一下子都說老美怎樣怎樣!天下沒一個傻子有錢不願意賺的,一個交易如何做到讓人賺到錢又讓自己獲得一定程度的獲利才是雙贏的策略,問題還是在台灣自己沒這意願~
jeremylin wrote:不要一開始就說死不可...(恕刪) 那是你根本不知道美國只願意給台灣的東西,你說的那些都是組裝而已,很多都不是台灣可以做的,美國不願意給台灣發展,沒管道就是弄不到,所以一點機會都沒有,你以為沒談過嗎?是人家連讓你談都沒給機會,你根本見不到有決定權的人漢翔是那邊的人過去的你不會不知道,那太多的技術我們連基礎都沒有,有多少東西我們號稱自製,你大概不會知道裡面真正的比例軍火工業牽涉超多基礎研究,台灣根本不具備條件,弄個檢修有機會,組裝可能有極微小機會,還多一點那沒機會了現實面上更沒機會,我們不可能有那個預算,那不是小錢,而且花了還拿不到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