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前國防部長蔡明憲揭密:台灣有中程導彈

萊因哈特羅格蘭 wrote:
這種訊息在機密等級上面應該是很高的吧

我看政府該辦幾個具有指標性的大嘴巴了

否則越來越口無遮攔

+1

如果是具有官方放話功能的”官洩“就算了

但以蔡大嘴巴和目前政府的政治立場 明顯不是官洩

憑良心説法辦是很難定罪的 畢竟他只是説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但要讓曾經身居要職的後人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的大嘴巴

從漢人來了島上以後一切都變了,黑暗籠罩了我們的前途,從我小的時候,族中的長老就有一個疑問,我們該怎麼做?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

arcangel wrote:
只能跟你說,你這樣的...(恕刪)


你在這裡胡說什麽呢
這牽涉什麽彈道導彈原理啊

你可真搞笑,不懂裝懂

东风41”(北约编号为CSS—X一10)洲际弹道导弹。该型弹道导弹既可以采用公路机动式发射,也可以采用井式固定发射。据悉,“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分为单枚弹头和数颗集束分导式弹头两种,射程为12000千米。
關於短程彈道飛彈或砲兵戰術飛彈次彈械的部分,

現役歐美系最接近的裝備大概是ATACMS的M74人員殺傷戰鬥部了.



不過次彈械其實不算什麼很新奇的高科技,

1976年的MGM-52C就是配備XM251集束戰鬥部,

MGM-52 Lance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台灣的青鋒飛彈的原形就是MGM-52,

不過歐美系的這類武器通常射程較短種類也少,

可能是因為更傾向奪取空優之後使用攻擊/轟炸機的原因.

俄系武器相對來說就更為重視短程彈道飛彈/砲兵戰術飛彈,

其中對台灣人最有知名度的大概是飛毛腿/飛雲(Scud)飛彈了,

Scud其實是個龐大的族群,

各國的山寨品因為太繁雜所以就不討論了,

蘇聯製造的Scud主要品種就有"A""B""C""D"四種變形,

最早被確定可以攜帶人員殺傷彈或跑道破壞彈的是Scud-D(1980年),

‘Scud D’ Variant (Hwasong 7)

其後較為舊型的Scud-B(1961年)與Scud-C(1965年)一般認為改裝後也能搭載類似的戰鬥部,

‘Scud B’ Variant (Hwasong 5)

‘Scud C’ Variant (Hwasong 6)

至於命中率如何?

ATACMS(1991年)在GPS與先進IMU的加持下據說CEP到5公尺(未正式公布),

與Scud類似的SS-26(1999年)用上GPS之後的CEP則是20公尺(官方說法),

基本上都算非常精確了.

sp0609 wrote:
關於短程彈道飛彈或砲...(恕刪)


我好奇的是SS26在施放次彈械前,在彈體飛抵目標上空時,有沒有需要先減速?在網上沒查到相關的資料.
呵呵呵!我來了!!!
arcangel wrote:
我好奇的是SS26在...(恕刪)


減速?搜尋了一下我也沒找到,

印象中也沒見過類似的說法,

透明度較高的美系倒是有聽過ATACMS用兩馬赫速度飛行到目標上空,

然後用旋轉甩出的子彈藥會以彈翼做出減速動作,

潘興2的反跑道戰鬥部則似乎是以減速傘為子彈頭校正方位(不確定).


sp0609 wrote:
減速?搜尋了一下我也沒找到,

印象中也沒見過類似的說法,

透明度較高的美系倒是有聽過ATACMS用兩馬赫速度飛行到目標上空,

然後用旋轉甩出的子彈藥會以彈翼做出減速動作,

潘興2的反跑道戰鬥部則似乎是以減速傘為子彈頭校正方位(不確定).


有一種說法是,彈道飛彈不可能使用次彈械的彈頭,因為彈道飛彈的威脅在於難以反制,難以反制的原因在於其高速.如果彈道飛彈要使用次彈械的彈頭的話,在施放次彈械時,飛彈必須減速,這樣就讓彈道飛彈賴以生存的高速優勢喪失殆盡,就可以被反制了.
呵呵呵!我來了!!!
http://tw.news.yahoo.com/%E9%9B%B2%E5%B3%B0%E4%B8%AD%E7%A8%8B%E9%A3%9B%E5%BD%88-%E6%98%8E%E5%B9%B4%E9%87%8F%E7%94%A2%E9%83%A8%E7%BD%B2-213000030.html
是這篇嗎???

arcangel wrote:
有一種說法是,彈道飛彈不可能使用次彈械的彈頭,因為彈道飛彈的威脅在於難以反制,難以反制的原因在於其高速.如果彈道飛彈要使用次彈械的彈頭的話,在施放次彈械時,飛彈必須減速,這樣就讓彈道飛彈賴以生存的高速優勢喪失殆盡,就可以被反制了.


單就短程彈道飛彈來說,

我前面也舉了不少型號當例子了,

俄軍曾經用過SS-26的集束彈頭攻擊格魯吉亞的坦克基地,

美軍在沙漠風暴的時候也用ATACMS的M74攻擊伊拉克的機場,

所以我不能理解"不可能使用次彈械"的論點依據在哪,

至於被反制被攔截是必然的,

目前主流區域防空飛彈(EX:PAC-3/S-300)大多宣稱6馬赫以下的飛行物是其囊中物,

短程彈道飛自然也會有相應的改良以增加突防的機會,

例如SS-26就有"低RCS外型""末端機動""拋擲干擾彈/誘餌"之類的反制措施,

ATACMS除了低RCS外型之外據說增程型還有神奇的"離軸發射"技術,

可在發射後改變飛行方向從對手的防禦空隙攻擊,

軍火市場上攻守雙方的宣傳基本上都是能完敗對方,

至於真實情況,

可能得等真的幹起來的時候才能知道了.



sp0609 wrote:
俄軍曾經用過SS-26的集束彈頭攻擊格魯吉亞的坦克基地,

美軍在沙漠風暴的時候也用ATACMS的M74攻擊伊拉克的機場,



個人認為,這兩個基地如果具有相當的空防能力,至少有相當足夠的點防空能力,甚至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彈道飛彈能力的話,這兩個案例會更有價值.

個人是認為彈道飛彈,要使用次彈械的彈頭,應該有失天上相當大的限制,不然,早就該有一狗票了. 字面上,看起來相當的優,不是嗎?

呵呵呵!我來了!!!

arcangel wrote:
個人認為,這兩個基地...(恕刪)


新世代的短程彈道飛彈都極為強調多用途的能力,

可以依需要換裝"核""化學""電磁脈衝""反跑道""反物資/裝甲/人員集結群"...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各式彈頭,

即便是伊朗的流星或北韓的勞動系列也是如此,

"一狗票"不知道是滿足什麼條件才能達標?

至於各型彈頭的操作限制條件當然不可能一樣,

使用上會根據目標的情況做出選擇甚至搭配,

某些情況下次彈械彈頭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哪種彈頭的限制最大?

這就已經算不容易接觸到的高度機密了,

但就個人看法....也許會引發嚴重政治效應的核彈頭才是限制最大的.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