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興登堡級戰列艦 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補充愛荷華級戰列艦的由來) PS 以上圖片都來自維基百科.......

Curtis_l wrote:
日本戰艦的外型還挺好看的,但是時代早已改變,可惜的是日戰艦戰後沒有一艄留到現在當博物館,不然我一定去日本參觀

可以去參觀這一艘
也不小了
http://forum.u-car.com.tw/thread.asp?forumid=150856
edison19841026 wrote:
裝雙聯裝403mm主炮4座,副炮口徑150mm,高射炮105mm,近程高炮37mm。無艦載機。


德國預定的艦砲口徑是16英吋(406mm),當時各國開發的16吋級口徑也都是這個。(除了日本長門級戰艦使用公制41cm之外)

後來這些火砲被送到挪威等地作為海岸砲台,德國投降後被挪威軍方接手繼續使用,用到90年代才退役,多半都還保存得不錯,也可以說是另類的觀光資源。

由於主炮是雙聯裝而不是三聯裝或四聯裝,必然要加大戰艦的長度,增加彈藥艙和主機艙的裝甲防護。


德國海軍的戰艦從一次大戰開始就都是雙連裝,因為這種結構對於德國海軍慣用的夾叉射擊上比較有利。(除了在Deutschland級裝甲艦與Scharnhorst級戰艦上使用三連裝的28cm砲之外--因為裝甲艦的噸位與火力必須協調,艦砲交戰上過少的砲門會導致射擊觀測上的不利;而Scharnhorst級的主砲又是從裝甲艦更新過來的。)

三連裝或四連裝是有裝甲集約的優點,但是也有各自的問題存在。可以參考英國海軍四連裝主砲塔的慘烈克難史....

德國主力艦一定要有比其它國家戰列艦更大的續航力,也就是要有較大的燃料攜帶量。此外,列強新設計的戰列艦都有30節的航速,因此「興登堡」的航速也要達到30節。


增加續航力的另外一個方法是提高鍋爐的操作溫度與壓力,只不過德國太久沒有做重型船艦的輪機設計,估錯鍋爐用鋼材的耐熱能力,反而使輪機故障率居高不下,並且降低實際上的燃油效率。

當時各國的新一代戰艦也不是人人都要30節啦,英國的King George V與美國的North Carolina、日本的大和級都只有27~28節的最高航速。不過歐陸的法國與義大利就真的都有要求這個目標。

1932年,法國海軍準備用381mm主炮裝備它的3.5萬噸級戰列艦「敦刻爾克」


Dunkerque級戰艦事實上裝備的是330mm主砲,換380mm砲要等到後面的Richelieu級戰艦了。
事實上這還牽扯到德國裝甲艦完工帶來的歐陸海軍大地震--
德國的裝甲艦(280mm主砲+26~28節航速)完工後,法國人手頭上的戰艦沒有一艘跑得過她們,
於是在Dunkerque級上用330mm主砲+30節速度達成全面壓倒裝甲艦的設計。
這次換義大利與德國方面緊張起來,
義大利下一代出來的Littorio級戰艦也有380mm砲+31節的火力壓倒性優勢,
法國人推出來的解案就是Richelieu級戰艦(380mm砲+30節),
最後是德國"陸軍"出動把這些競爭暫時畫下中止符的。


當「俾斯麥」號1940年下水時,歐洲戰局已不是它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軍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和德國做梗的就是孤懸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讓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德海軍能和英國一較高下的巨型戰列艦群還在船塢裡呢! 在準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入侵。


這要怪希特勒自己。
海軍方面的Z計畫完成預定時間是1946年,當時被嚇到的是雷德爾(德國海軍總司令),
他本人知道開戰後的反應絕對夠經典:

"水面艦隊還沒準備好與英國一戰,他們唯一能表現出來的就是如何英勇就義。"

此外,Bismarck的完工時間(1940/8/1,該艦在1939/2就已經下水了)與德國的Weseruebung(威悉演習,北歐攻略作戰,1940/4/8)兩件事情的先後順序是相反的。

四艘「興登堡」級於1941年8月29曰同時停工。當時四艘艦的艦體建造基本完成了,正準備建造上層部分。原來已生產完成的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到了1941年末,四艘「興登堡」級又被恢復建造,因為德國得到了美國新建戰列艦擁有406毫米主炮的消息,德國沒有相抗衡的戰列艦。但幾個月後,工程又停了下來,原因是希特勒下令將「興登堡」級需要的鋼材交給陸軍,而且當時美國海軍被曰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認為美國海軍快被曰本海軍消滅了,德國不需要新戰列艦去對付美國正在建造的戰列艦。


以上的時間敘述有嚴重的錯誤。

H級的前兩艘(代號H、J)在1939/7/15與8/15分別開工,但是在戰爭爆發後的10/10都被停工,直到1941年被拆解為止。(所以"艦體大致完工"是錯誤的,停工時只完成了不到4000噸--後面真正做到接近完工的應該是航空母艦Zeppelin)

此外,H級戰艦的計畫廢止與拆解是在1941/11,日本海軍跑去珍珠港定孤枝是12/8,這兩件事情的順序相反,自然後述的理由也跟著不成立。

後面的H42與H44等計畫,與其說是希特勒興致大發,不如說是德國海軍造船官們出給後面學弟們的考試題目。

主炮配用的炮彈主要有穿甲彈和高爆彈兩種,其中穿甲彈的威力比「俾斯麥」提高10%~15%。根據一些當年德國克虜伯公司參與火炮設計人員的戰後回憶,當時曾經對配備「興登堡」級的420mm火炮進行過頻繁的火力測試,在各種戰列艦炮戰的距離上測試其火力,目標為垂直命中的均質鋼裝甲板。該火炮在10000公尺內垂直穿甲水平為550mm, 20000公尺為404mm, 35000公尺時也可以穿透215mm,當時無論哪艘戰列艦都挨不過這一炮。


錯誤。

1. 德國海軍大型艦砲的標準彈種除了穿甲彈與高爆彈之外,還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彈底信管高爆彈。目的是對薄裝甲或無裝甲的敵艦射擊時,常規穿甲彈貫穿進去後還來不及引爆就會直接通過船身,彈底信管高爆彈則沒有那麼強的貫穿能力,但是也有彈底信管帶來的延遲效果--也就是說可以在通過船殼後停止並引爆,取得比穿甲彈更好的破壞效果。

2. 當時哪艘戰艦的側舷主裝甲帶沒有215mm? 美國的Alaska"大型巡洋艦"都還有229mm喔。
另外我對這筆資料有興趣,美國海軍的砲彈貫穿公式手冊資料提出的穿甲能力比上述的要高,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可以提供來源。

我是知道德國海軍自己也有對自家裝甲板的射擊測試資料(Adm. Hipper級的203mm砲就有這筆數據),不過我手上只有美國海軍估算的H級的406mm砲穿甲能力,如果有德國人自己測試的資料我會滿有興趣的。

副炮為12 座雙聯裝66倍口徑的150mm米炮,配置在上甲板兩舷,主要用於對付敵水面艦艇,緊急時刻也用於對空射擊。兩舷前部各有兩座,可直接向前方射擊,旋回角為 150°。兩舷後部也各有兩座,旋回角為135°。其它副炮全部位於艦舷中部。全艦備彈2600發,該炮最大射速6發/分。


H級的設計都是6座55口徑15cm連裝砲。
後面的高砲部分也是自始至終都是左右舷各4座,合計8座的105mm連裝防空炮。

在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興登堡」級的防空火力全部是機械自動化操作(和現代自動化不同...應該稱作半自動...同時保留手動操作),而「俾斯麥」的防空火炮全部是手動操作的。手動的優點是在戰艦動力系統受損的情況下可以保持戰鬥力,最大缺點是反應遲鈍。與同時期的盟軍戰艦防空炮相比,手動的105mm砲的反應速度只有英國「喬治五世」級134mm砲的二分之一,而37mm砲更糟,僅僅只有40mm砲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俾斯麥」的防空炮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只有盟軍的1 / 2。這也就是那些英國老掉牙的「劍魚」能在惡劣天氣輕輕鬆鬆施放魚雷的根本原因。


105mm連裝高砲還是電力輔助的。(37mm以下才是真的得手動)

此外,105mm高砲的迴旋與俯仰速度分別是每秒12與8.5度,英國的5.25吋(133mm)兩用砲則都是10度(不考慮戰爭末期才出現的MK.I RP10與Mk.II),相差沒這麼多。而且5.25吋砲還有射速極低(每分鐘7~9發)的問題,這點德國的105mm砲則高達每分鐘18發,實際上以高砲的角度來說我反而會覺得德國貨比較適任。

英國設計的問題主要是想要以"適合高射,且人力可以手動裝填的最大口徑"來設計,但是人力可以裝填不代表還能保持這麼快的射擊速度。相對來說美國的五吋砲可以說是最成功的高平兩用砲產品,日本貨就有可用高度不足的毛病。

Bismarck級的高砲效果問題主要是出在前半部與後半部的105mm高砲使用不同型號的砲座,無法用防空射控系統統一指揮,只能由各砲自行追瞄目標,導致防空能力大減。

至於原本的37mm只能算是防空速射砲(不是全自動的機砲),不過1944年以後就有機砲版本的37mm機砲,射擊速度就跟英美的40mm機砲一樣了。


最初設計人員計劃為「興登堡」級配用大型商船上普及的電力推進動力系統。考慮到安全方面和節約燃料的因素,最後還是採用高壓渦輪蒸汽輪機。「興登堡」安裝了3台「俾斯麥」級的柯蒂斯輕型渦輪機,分別裝在3個橫向排列的水密艙內,每台驅動一部螺旋槳。發電裝置包括 12台5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8台690千瓦渦輪發電機和2台460千瓦渦輪發電機,發電量一共為12440千瓦。它們分別安裝在4個艙內,首艙安裝渦輪發電機,尾艙則安裝柴油發電機。


H級的設計都是使用MAN柴油機的,主要是為了續航力考量。
Bismarck級用的渦輪機是Brown-Boveri的東西。柯帝斯"是船用的渦輪機廠商"嗎? 怎麼我記得是飛機的....

關於「興登堡」級配備何種艦載雷達的資料相當少,只知道設計人員當時預計到雷達必將取代傳統的觀測裝備,為此準備替「興登堡」級安裝對空和對海雷達各一座,因此在建造「興登堡」級時,曾經在其上層建築前後端各設雷達檣桿一座。但由於德軍艦用雷達性能不穩定(新科技通病)「興登堡」級還是裝備了8座大型探照燈,準備在雷達失效時與敵艦大打夜戰。


就算是擁有最佳雷達射控的美國戰艦也是照樣裝探照燈的,探照燈跟雷達性能穩定與否沒有任何的關係。

另外以Bismarck的雷達為例來說,這是對空對海兩用的種類,但是偵測半徑僅有30km左右,因此在對空預警的效果上並不好。原因又在於德國海軍的船用雷達發展方向錯誤,而英美海軍的大型艦上就會分割出許多用途的雷達,對空預警、對海搜索、射控、防空指揮等等都有不同型式的雷達分工。

此外以雷達上軍艦的時間來說,德國船是最早開始的,不過之後在性能面上被後起的英美海軍超車。

愛俄華級的建造計畫始於1941年


第一句就是錯的。該級的第一艘USS Iowa(BB-61)在1940/6/27在紐約海軍工廠開工。

由於當時限武條約已經失效,美國需要新型的戰鬥艦來增強海軍的戰力,因此決定建造較新型的愛俄華級戰艦,已用來對抗日本新造的戰艦,由於當時的海軍還沒有體驗到空母的力量,僅使事實並非如此,但大艦巨砲仍然在海軍中佔有地位,因此愛俄華級也是以進行遠距離海戰所設計的,最新研發的40.6cm/50砲擁有比北卡羅來納級或南達科塔級的40.6cm/45砲更長的砲管,因此在長砲管的助長下,它的射程、初速和彈道遠比同口徑但僅有45倍徑的砲優秀,在測試中,這種砲能將1225公斤的穿甲彈投射到39公里外,威力足以貫穿9公尺厚的強化水泥結構或16英吋厚的勻質鋼甲,這對進行海上砲戰很有幫助


1. Iowa級戰艦的設計目的之一是對抗日本的金剛級戰艦,並不是新造艦。因為四艘金剛級是日本海軍戰艦中速度最快的,也是最適合對美軍補給線進行破壞的艦種。
真正為了對抗大和級戰艦設計的是後面的Montana級戰艦。

2. 誰說美國海軍不知道航艦的重要性的?
美國海軍在1935年到開戰前就有四艘新造的航艦服役,1941年中到開戰前又開工4艘Essex級航艦(Essex, Hornet, Intrepid, Bunker Hill),從這些來看還會認為美國海軍不知道航艦的重要性?

因此愛俄華級的航速、續航力等各方面都被要求達到機動部隊的水平,因此愛俄華級有極端大出力的燃機,21萬的輸出馬力使得其他國家的戰艦僅能望其項背

與其說是達到機動部隊的速度,不如說是為了達到捕捉、獵殺金剛級戰艦(30節)的戰術要求。

加上編組在以快速空母機動部隊為主的第三艦隊,愛俄華級始終都沒遇上一次水面艦之間的大戰

那請問美國哪隻艦隊是以戰艦為主的?

美國海軍當時在太平洋上的第3/5/7/9艦隊之中,第7在西南太平洋,第9在北太平洋,第3與第5實際上是相同的構成,只用來表示兩位不同指揮官與參謀班底進行指揮時的番號替換:第三艦隊是William Halsey上將,第五艦隊是Raymond Spruance上將。

美國海軍也是有以戰艦為主的編制,不過那是在第三或第五艦隊下的任務群(Task Force)。

3. 實際上North Carolina級戰艦的主砲也算是相當不錯的火炮,
以美國海軍主要的遠距離砲戰思想來說,砲口初速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打出去30km外砸人家屋頂的時候,影響貫穿力的因素是重力加速度)

不過該砲的確因為初速稍慢的關係,彈著點比較容易受到風偏影響。
只是由於雙方同樣可以使用美國海軍特有的超重穿甲彈(1225kg,其他國家的同口徑彈重約為1030kg)),
近距離穿甲能力大約只是半斤跟七兩的差別而已。

Meins wrote:
德國預定的艦砲口徑是...(恕刪)


好文,可惜無法評分.....

原文該不會整個是從大陸網站來的吧.......

gd831118 wrote:
好文,可惜無法評分....(恕刪)


就算是大陸網站,這內容未免也太令人哭笑不得了吧。我自己也是寫過德國船艦文章的人,看到這些敘述也會有相當無言的感覺。

98座四連裝20mm機砲?
更注重近距離防空火力的美國戰艦,四連裝40mm機砲也沒超過20座,單裝與連裝的20mm機砲合計也是百來管的數量,大和級末期的三連裝25mm機砲大約也是50座左右。

更何況四連裝也不一定就是好處。因為這是沒有動力輔助的,雖然說威力十足,但追瞄速度上就有毛病了。(1944年盟軍戰轟機對付陸上的這型機砲,主要使用兩種方法:在20mm砲的射程外丟火箭彈,或是複數機從不同方向進逼使砲手來不及應付。)
Meins wrote:
就算是大陸網站,這內...(恕刪)


想像是美好的 現實是殘酷的


個人覺得最搞笑的是這句

"因為德軍沒有航空母艦,戰艦大多是在沒有空中掩護之下作戰,因此特別注重防空火力,甚至連艦載的偵察機都裝備有20mm機炮。"



gd831118 wrote:
想像是美好的 現實是...(恕刪)


偵察水上機(Ar196)的確是有兩門20mm機砲沒錯,目的也是緊急時兼差當戰鬥機用。
這點在其他各國海軍上也有類似的作法,例如美國的SBD俯衝轟炸機也有考慮過緊急時充當戰鬥機使用,不過效果並不理想。

德國海軍的防空火力以1941年以前的標準來說算是可以接受,
不過以1943年後太平洋戰場的水準來說就很明顯地吃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