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所以你要告訴我裝備很差的共產黨軍在對日戰爭取得巨大的成就?不用講那麼多,你把時間、實際戰役、共產黨贏了哪幾場,、收復哪些地方,舉幾個例子就好(千萬別又是百團大戰喔)國民黨軍固然是履敗履戰,人家也是打過好幾場大會戰。沒讓日本人消耗國民黨元氣,你的毛主席後來就不會對日本人感謝侵略中國,讓共產黨崛起。你只有一點說對了,打贏日本的是美國。 emmmmmmm wrote:就像你說的,1940...(恕刪)
giga giga wrote:呔! 你站穩馬步準備...(恕刪) 給你兩篇文章的鏈接,你自己去看吧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a79900597d7045228f16b235119c6dae/Section_file/d2bb3d5f86134fdf8107dfe6aab8d80a.pdfhttp://www2.scu.edu.tw/politics/journal/doc/j334/3.pdf美國之音記者:張永泰2006年3月7日台北報導)台灣國防部星期二公佈了1996年台海危機解密檔案,並且透過最新的衛星偵照圖,對外說明中國導彈部署的情形以及對台灣所造成的威脅。台灣國防部公佈的1995年到1996年中國軍隊七次演習的概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996年3月8號到15號之間的第5次演習,其間總共發射4枚東風15型導彈,3枚落在台灣南部高雄外海,另外1枚落在北部基隆外海。
BUCK wrote:嗯哼,所以你要告訴我...(恕刪) 你以為八路軍百萬大軍是躲著出來的嘛,百萬大軍武器裝備是日本鬼子送的嘛。看一看八路出征時有多少人?抗戰結束後又有多少人?抗戰暴發時中共的根據地有多少?抗戰勝利時中共的抗日根據地又有多少?這些部隊是如何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些地盤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這些都是好問題,你知道原因嗎?幾年內擴張這麼快,國民黨傻傻的打了一堆大會戰,戰死一堆國民黨將軍。整個抗戰期間,犧牲幾位共產黨大將啊?你不好奇為什麼嗎?日本一投降,就衝出來搶地盤,真是好意思啊?死都死別人,自己坐享其成 emmmmmmm wrote:你以為八路軍百萬大軍...(恕刪)
毛主席感謝日本人侵略中國,讓共產黨有機會活下來真是好棒棒1949中共建國之後三反五反.大改革.大躍近.文革.等一連串偉大政績讓死的中國人民數量.上看4000~8000萬人算低標4000萬人就好跟南京大屠殺30萬人相比中國人要不要先打倒共產黨先並且在天安門上擺個神主牌.來掉念這些人
台灣有幾多平原給戰車發揮?只是一堆不能活動的戰車炮而已."...在世界各國紛紛以武裝攻擊直升機取代主力戰車,來擔任反裝甲主力的潮流下,國軍也順應時勢,選擇優先採購更適合台灣的武裝攻擊直升機。近日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作戰隊成軍,就是這項選擇的結果。...在台灣宣布要採購新型M1A2主力戰車的同時,英國則開始了「2020陸軍整建計畫」,預計將編成的兩個新型打擊旅(Strike Brigade),都將不再配備英國生產的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也不再直接配屬炮兵,並選擇使用阿賈克斯(Ajax)步兵戰鬥車來取代被取消的主力戰車。未來這兩個新型打擊旅只會擁有輪型裝甲運兵車,與使用履帶系統的阿賈克斯步兵戰鬥車。這種實驗性的編裝將會有點類似於美軍的史崔克旅級戰鬥隊(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並更強調機動性。...隨著軍事科技的快速進步,主力戰車是否還能繼續主宰未來的地面戰場,也早就開始受到很多的質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車的出現一舉改變了過去的地面作戰形態,這是因為戰車這種武器同時俱備了「攻擊力」、「防禦力」與「機動力」三大要素。在戰車出現以後,備配強大戰車炮與厚實裝甲,還能跟隨步兵一起推進的戰車,等同於是一個可四處移動的火力碉堡,幾乎沒有武器可以與之對抗,唯一的敵手就是另外一部火力更強、裝甲更厚且速度更快的戰車,這也讓世界各國競相投入戰車的研發競賽中。但問題在於科技的日新月異,讓各種精密飛彈的造價不斷下降,威力更強且命中率更高,讓戰車炮不再是獵殺戰車的關鍵武器。至於過去戰車炮可以發射各種彈藥來協助步兵作戰的功能,也早就被許多新武器所取代,而且價格遠比昂貴的戰車炮還要更便宜,更能配合步兵作戰使用。戰車的「防禦力」已經逼近極限在此同時,戰車的「防禦力」也已經逼近極限,因為越來越厚的裝甲讓車身越來越重,已快要超過車體與道路所能負荷的極限。採用複合材料或衰變鈾來當新型裝甲,雖然可以讓裝甲的厚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大幅增加防護力,但是製造工藝複雜,也讓造價直線飆升。而這導致了最新的發展方向是放棄被動式裝甲防禦,改用主動式防禦系統,以彈藥直接擊落來襲的威脅。目前這已經可以說是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連美軍的M1A2都將要配備新型的主動式防禦系統。在使用主動式防禦系統後,連裝甲較為薄弱的輪型裝甲車,都可以擁有與主力戰車同等級的防禦能力。雖然目前主動式防禦系統還不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但這應該只是時間問題,未來肯定會快速普及並且越來越進步。另外一點是雖然目前履帶底盤的運動性能也有長足的進步,但今日的主力戰車都競相採用更大口徑的戰車炮,更厚重的裝甲,其結果就是戰車的「機動力」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為了要彌補這個缺點,M1主力戰車選擇採用更有力的燃氣渦輪引擎,雖然讓M1主力戰車擁有很好的運動性能,可是其驚人的耗油性也讓其操作與訓練成本極為昂貴,後勤保修也更為複雜。就因為這些原因,台灣可能會購買使用柴油引擎的M1A2主力戰車,但其運動性能就比不上使用燃氣渦輪引擎的原始版本了。同時目前輪型裝甲車輛的發展極為快速,這種以行動敏捷為最主要優點的載具,大量取代了履帶型車輛,成為許多國家地面部隊的作戰主力,更凸顯出主力戰車機動力較差,不適應今日戰場的缺點。就因為主力戰車發展到今天,有這些無法解決的瓶頸,英國未來將編成的新型打擊旅才會放棄配備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其想法是認為今日地面部隊的角色應該轉型為戰場偵察、情報蒐集、火力統籌、指揮整合與控制佔領區,而非擔任作戰打擊的主力。應該要利用精密導引的空中攻擊、各式長程火炮與飛彈,來取代主力戰車的火力,並以輪型裝甲車與輕型履帶車輛組成快速部隊,以強大的機動力來彌補防禦力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思維轉變,讓英國新編成的打擊旅沒有配備主力戰車,其炮兵部隊也只編制前進觀察員、火力協調小組與通訊指揮官,單純依靠強大的火力支援與快速機動力來發揮戰力。"(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5383)
emmmmmmm wrote:你以為八路軍百萬大...(恕刪) 高雄外海150海浬當然報導也能說成高雄外海, 這有什麼問題?關鍵是: 高雄外海150海浬 (大於270公里) 實際座落在那裏? 答案揭曉: 福建海岸線邊。證據當前還要硬拗? 看文意可推測: 維基百科該段報導的PLA DF15落點位置與時間是根據美國當時部署在該區域的神盾艦之記錄。 那可是第一手資訊, 比那些立場是否客觀公正的文章可信多了。既然你還不死心想討打, 老頭就再奉送一記。 一枚落點29浬, 一枚30浬, 足證預定落彈目標區是在那距離。 那同發射地, 同目標區, 同種飛彈,且幾乎同時間 (代表外力干擾大致差不多), 而且還是最精選的飛彈及操作兵員 (敢唬弄中央軍委主席公開面子) 弄出一枚120浬 (216公里)以上的CEP, 另一枚還更離譜到 '不值一提' (應該是賞了福建享用, 所以美軍不想讓PLA太下不了台, 因此沒公佈); 有朝一日海峽兩邊打起來, 這DF15 到 底 是 在攻 擊 台 灣? 還 是 攻 擊 福 建 自 家 軍 隊? 解 放 軍 豈 不 兩 面 作 戰 -----另 一 敵 人是 自 家 彈 道 飛 彈?
Derek2025 wrote:台灣有幾多平原給戰...(恕刪) 軍盲! 誰規定戰車一定要在平原才能用? 不能當部署在被搶灘海岸第一線的移動碉堡嗎?你看過古寧頭戰史沒有? 共軍敗亡的主因之一就是一輛 ' 前一日拋錨躺在海灘待修的國軍戰車'。 揪心吧?現代獵殺戰車當然以武直力量大! 但若敵軍漫山遍野發動人海, 車海戰術, 神風式往內陸衝 (現在貪腐至極的解放軍不可能有此革命精神, 不過料敵總要從寬), 難道不需要一些移動碉堡攔住去路並予大幅度殺傷?買M1A2就是打算這麼幹。
Derek2025 wrote:台灣有幾多平原給戰車發揮?只是一堆不能活動的戰車炮而已. 我這個軍盲發表一下看法共軍如果要渡海,必須先將路面部隊集結在港口,然後導彈及遠火先一波,登陸部隊在台海划個幾小時,到台灣岸邊再花個幾小時登陸,同時間空中再配合掩護登陸部隊及牽制國軍空中攻擊還有空降吧?這些時間內共軍如何能不被國軍發現及攻擊,共軍戰損多少後還能保有登陸能量,就算登陸後還剩下多大戰力?共軍在左岸裝船時候受攻擊、台海航行受攻擊、到右岸發動登陸時受攻擊、登陸上岸後還剩多少能量?導彈及遠火要如何確定可以瓦解國軍的防空武力?萬一國軍還剩幾百枚防空飛彈可用,共軍的飛機有沒有能力掩護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