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現在的國軍能抵抗2戰時期的德軍?

niniline1999 wrote:
那就是開放槍械囉,一...(恕刪)


為了國家開放槍枝和為了居家安全開放槍枝
二者並不是等號
唯一相同的目的是安全

前者是大我 後者是小我

當台灣陷入戰事
宣佈緊急動員 並開放槍庫彈庫後....
此時 領了槍就沒有回頭路了.....
要面對的對手 不是來你家搶劫 也不是來搶你車 更不是為了錢 的強盜 小偷
而是一心一意 只想宰了你 占領你的家園 破壞你生存空間 的敵人....
大我 小我 在一定程度上的意義是不同的

況且
你舉的例子 我不是很認同.....
那些國家是因為戰亂而開放 且 無法有效回收....
陸權國家 和 海島國家
在面對外來武力時
有效應變的時間不同
以南北韓為例 雙方只要開戰
那條38度線就跟空氣一樣.....
一小時內 雙方的地面部隊都能越過那條線...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美帝攻擊伊拉克 都是一樣的..

海島國家至少有天險....
不是絕對 但 要越過天險 一定需要一些代價...
這也是為何 我會主張 平時放庫房 真的萬不得已
戰時才開庫房 讓後備軍人 或 自願人等領槍衛國...
最重要的 領槍的目的 不是保衛自已這個小我 而是 國家這個大我.....(至少是我們居住的土地...政治就不說了..)
領槍的人有義務 自願在戰時犧牲自已 用手上的槍 去換取國家的安全...

看看美帝的民間槍枝 現在要回收有可能嗎? 不可能...
光是多一些限制條款 多少人就唉唉叫了...
只能用法律去管制使用及擁有...
槍枝只要一開放 就收不回來了....

戰時開放最重要的目的....
只是增加戰爭的不確定因素...
把台灣變成如同阿富汗和伊拉克這種泥沼...
打下台灣後
對手得花多少時間和人、物力
去除這些擁槍的武裝民兵團体....

我前面也說過 台灣四十歲以上的退伍軍人...
他們所受的正規軍事教育 和 三十歲以下所受的軍事教育是不大相同的....
師對抗 排戰鬥 班序列
四十歲以上退伍軍人的正規軍事教育
是以"反攻"(這二個字很敏感 但為了舉例...請多見諒..)為前提...
去問問自已的父執輩 當時的軍人有沒有戰力?
這些已退伍的軍人 也許体力已不如從前...
但 有些東西是一直存在記憶裡的..

我有二個父執輩 都是特種部隊退伍的民間管制人員...
急造土炸.... 土槍 對他們來說 都不是問題...
只是有沒有需要的問題...
神學士的民兵領導階層也是美帝訓練出來的...
伊拉克二十歲的反抗軍青年 有能力做反戰車地雷? (反的還不是輪型車輛 而是M1)
那也是透過早先受過正規美帝特種軍事教育的成員
在戰時訓練他們的子弟兵所做出來的"傳承"... (這二個字也許不妥當....)

讓有心進犯台灣的國家可以好好思量...
看看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
在清除不對稱的民兵團体時 花了多少的精力...
這就是對手的代價.....

相同的 台灣的代價也是沒有回頭路...
在戰爭結束後 這些戰時開放的槍枝
戰後也是無法百分之一百回收的.... (能回收五成就偷笑 八成就謝天謝地了...)
我們的代價就是"暫時"(也許是長時...)動亂的社會.... (因戰亂而不得不開放 和美國那種開放200年是不能劃上等號的)

槍械不可怕 可怕的是用它的人
心正 則槍正
心不正 槍亦不正
我也是槍械愛好者 但 我始終不認為
台灣目前的人民 有"能力"且"合法的" 在平時使用槍械自保....
ming2892 wrote:
說到這我就不知道台灣...(恕刪)


其實滿多人的考量的是民間傷亡問題....
非戰平民的傷亡 就連美帝也不願承擔這個罪名..
伊拉克要打很久?
如果用二戰時對付德軍及日本作戰方式來做..
B52大編隊飛到城市頭上
鐵雞蛋狂撒....
我不相信 那些和平民躲在一起的反抗民兵能起什麼作用...
現今國際社會和二戰時的民情輿論 是完全不同的....
那個國家 敢在國際媒體或是衛星監控下 夷平整個村落及城鎮?

真的有 我也認了
人類歷史一定會記下這一筆..... (南京 猶太人.... 南斯拉夫內戰.... etc)
包含後面隨之而來的仇恨....

走在路上被人罵一句 X你娘
跟老爸老媽兒子女兒死在空襲中 意義是不相同的....
前者 你可以當他是神經病 然後走開...
後者 當某人抱著自已親人的屍體....

泥沼只會擴大 不會縮小.....
戰爭是最終不得不的手段 但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

二戰時的德軍和日帝是侵略者....
現時的美帝在某些層度上亦同....但 師出有名.... (至少第一次波灣戰爭是有名的...)

台灣是防衛者.... (現在及未來的主軸...)
武裝民兵在現時的城市戰中 還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 某些人認為 會造成其它非戰人士極大的損傷...
包含對手在清除民兵時 所造成的誤殺...

就我的認知....
要就開戰前就投降...
而不是等到海空軍都打完才投降....
那活著的人 沒有臉去見哪些被犧牲掉的海空軍弟兄..
不然 就是打到底...
打個天荒地老....
不是1就是0....
即使死了 也要知道 自已不是最後一個為了這片土地的人...
ACELUCIFER2002 wrote:
為了國家開放槍枝

可是台灣政府好像沒這樣打算過阿


老是想把後備軍人全部集合在一起在統一發放武器

然後填上去補洞....

好像沒考慮過弄個類似民兵的組織在居住地專放冷槍的想法過

=.=
以台灣目前的地理情況是比較像德國對英國,而不是德國對法國!
如果今天是要像德國對法國那樣的地理,就是沒隔海峽的情況下,
那....台灣的建軍方式就會跟現在不同了!
陸海空的建設方式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目前軍費均以空跟海為主,陸軍最後!
因為對台灣來說,一但空軍跟海上武力沒了,表示對方就容易大舉入侵!
那時陸軍就很難防守!
但是....現在面對的是二戰德軍!對方沒直昇機,對方的空優說不定還會被我方的武裝直昇機打掉,
想要讓二戰德軍陸上武力在台發揮....這.......可能性太低了!
U潛的狼群戰術是設計在當時同盟的飛機行程不遠,
一但進入了行程內,那就有被擊沉的危險!因為德軍潛行時間不久!
打德軍的潛艦不一定要用魚雷的!二戰時期,同盟除了用魚雷,深海炸彈,
也有用戰機的機槍,跟船上的機砲去打的!
因為是國軍能否抵抗二戰的德軍!
以目前國軍的情況,位於守方的話,二戰的德軍想要入侵,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還不一定能打贏!
就算國軍海上被封鎖,但空中呢? 國軍還可空運補給,再怎樣我方還有空優在!
二戰的德軍空運補給可能就會被打了下來!
所以~要假設二戰德軍要入侵現在的國軍,一定要先把一些地理因素給算進去!
國軍也是以此地理因素來建軍的!許多國家也是以它們該國的地理來考量建軍方向的!
也因這地理因素,才會找暫定,假設的敵方!以此作為未來的建軍方向!
正派的s 正派的添
由於時代因素,這兩者的科技水準不同。
seth_4 wrote:
送你很有名的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韓戰越戰美軍就這樣打輸的


其實韓戰美軍參戰兵力不超過25萬人,前後傷亡約14萬
中國參戰兵力約190萬,前後傷亡約95萬

美軍應該算打贏的吧
ruby6436 wrote:
老陽字號就是二戰時期...(恕刪)


是!
您說的對,二戰德製U艇夠強,用直射魚雷跟發射後會迴游打到自己的魚雷,就可以打垮台灣海軍。

二戰U艇一千多台到底擊沉盟軍多少台主力戰艦?願聞其詳。
VitesseWu wrote:
是!您說的對,二戰德...(恕刪)

他胡鄒一堆你就認真了

二戰時的德國潛艦是搞通商破壞用
單艘U-boat根本沒威脅性
鄧元帥才會想出狼群戰術
在晚上發動攻勢
而且是浮出水面鑽入商船團內攻擊以造成船團混亂
不然水下速度根本追不上船團
簡單講就是撿軟仔
對上船團護衛艦還是躲比較多
而且初期英國護衛艦數量根本少的可憐
有時一個船團只有一艘小小護衛艦
等老美借給加拿大英國大量護衛艦後狼群其實就走下坡了
更別說中後期有裝備聲納的英美護衛艦數量增加及小型護航空母加入
美英宰狼可是越宰越有心得越宰越高興

還有U-boat也不是像他說的蘇美參戰大規模戰爭後才大量建造的
而是二戰前只建造不足60艘
在美國參戰前早就遠遠超過這數目
鄧元帥估算要300艘才能有效斷絕大西洋航線
就一直向老希靠霸靠姆
等他有遠遠超過300艘的各型U-boat(德國建造總數1188艘)大西洋航線還不是暢行無阻
而且U-boat被擊沉近800艘
德國潛艦兵的傷亡比率是所有軍種最高的

ruby6436只會查維基嗎?
維基有告訴你1188艘U-boat被吃掉781艘這麼高的傷亡比嗎?
VitesseWu wrote:
二戰U艇一千多台到底擊沉盟軍多少台主力戰艦?願聞其詳。..(恕刪)

哈~~
最近國家地理頻道有介紹二戰

英國用最原始的雷達找到U艇,然後一個一個打掉。。。

還有商船消磁,讓魚雷失效。。。。

各位大大 如果對圖示有興趣,請參考『1977 她的眼睛像月亮』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CiXDLIj6Q
真的會需要到陸軍和海軍出場嗎?
德軍一天不面對 F16 壓倒勝的問題,國軍就一天不用擔心任何其他的作戰問題。
制空權完全失守,那不用說什麼裝甲不裝甲,動員人數問題等等的事了,光是各部
隊之間要怎麼通訊都是問題。沒通訊,其他就都不用打了.....
就算有潛艇,也沒辦法下指令。國軍其他部隊就一直龜著到德軍士氣全沒自己投降
就好。陸海兩軍就在家睡覺就可以了。
-= 散仙 =-
  • 4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