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新造的66台0交機,那麼升級的呢?

大會報告~
F-16V升級項目「鳳展專案」包含多項關鍵升級
主要為141架F-16A/B戰機進行機體結構強化
匿蹤塗裝與子系統的大幅改裝,並換裝AESA雷達
升級航電系統、新增先進武器及偵察莢艙

此專案由洛克希德馬丁原廠駐台提供技術支援
台灣漢翔負責執行,已於2023年底完成141架的升級構改

關於機體部分~
強化結構與匿蹤功能
進行機體強化,機翼、油箱及起落架等
更新機體結構隔框,更新原廠匿蹤塗料
報告完畢!稍息!

民進黨不牢靠,那誰還能靠!?
換成國民黨,可能一架都不想改,危險!
據最新消息,明年至少會交10架新購機
保衛家園,人人有責,全民同心,台灣安心!

Keep Taiwan Free!
shuling0909

F-16V交機66架也是66架垃圾。

2025-11-04 4:26
shaupenhauer456

你幾乎每次發言都在喊口號,有夠好笑的。[偷笑]

2025-11-04 10:50
trooper62 wrote:
關於機體部分~
強化結構與匿蹤功能
進行機體強化,機翼、油箱及起落架等
更新機體結構隔框,更新原廠匿蹤塗料

快30年的老引擎沒換
trooper62 wrote:
大會報告~F-16V...(恕刪)


民進黨能靠.那母豬都能上樹
trooper62 wrote:
民進黨不牢靠,那誰還能靠!?


這年頭老百姓只相信居住正義.司法正義.生活安全穩定,
這三樣民進黨都做不到居然還有死忠粉絲為其無能開脫,

這人不是笨就是壞
trooper62 wrote:
大會報告~F-16V...(恕刪)




哥笑了

台灣人自己承認:

F-16 型戰機仍為各使用國主力,由於訓練、作區域及地理環境等差 異,

致使飛機結構易產生不同程度 損傷或銹蝕

本軍 F-16 型機服役迄今已逾 型機服役迄今已逾 25 年,

因氣候及環境影響銹蝕情況較其他國家嚴重,結構疲勞及裂紋情況已陸續呈現

==============================================================

又何來強化結構與匿蹤功能進行機體強化,機翼、油箱及起落架等

更新機體結構隔框,更新原廠匿蹤塗料
我國的戰甲車上的五零機槍該改成遙控的吧。。。

a90927815 wrote:
這年頭老百姓只相信居...(恕刪)


這三樣都不好A ,不符抗中保台的大義旗幟,怎麼會被我青鳥黨看上。
Panchrotal wrote:
快30年的老引擎沒換(恕刪)

壽命時數都還沒到,當然沒必要浪費錢更換,我們又不是用俄製戰機。
pcgamer wrote:
壽命時數都還沒到,當...(恕刪)


美國航空發動機壽命就比較長嗎?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很中肯。我們充滿悲哀與無奈

從F-16交機延宕看現實的必然性

臺灣 F-16 Block 70 採購案是政治現實下的必然,而非主動選擇,但交機延宕反映該機種已屆生命週期末端,並凸顯國防自主資源應優先投入研發難以對外採購的關鍵裝備。

時間回到 2020 年,我國宣布採購 66 架 F-16 Block 70 戰機時,輿論沸騰。有人稱這是國軍空防的重大突破,也有人質疑為何不買 F-35 或 F-15,更有人煞有其事地分析「為什麼選 F-16 而不是 F-35」。那時我寫過一篇評論文,結論是:「我們不是選擇了 F-16,而是只能選擇 F-16。」五年過去,如今回頭看,這句話依然無比準確。

交機延宕的真相
截至 2025 年 11 月,這批 F-16 仍未交機。許多人開始追問原因,但答案其實早已在今年TADTE 航太展上,洛馬給出的回覆裡若隱若現。
展場上的洛馬定翼機部門負責人明白告訴筆者: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的 F-16 新產線(註 1 )目前產能有限,且公司沒有擴充的計畫。原因很簡單——現在全世界願意、也能購買全新 F-16 的客戶,少之又少。軍火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不可能為了幾個零星訂單就砸錢擴建產線,資源當然要優先投入能帶來龐大利潤的產品——例如 F-35。
這番話雖然冷酷,但毫無不合理之處。畢竟,沃斯堡的 F-35 產線如今已能達到每月生產超過20 架的驚人速率,反觀F-16產線,從開線至今依舊緩慢前行。這樣的對比,足以說明 F-16 所處的位置:它是一個優秀的機種,但同時也是一個走到生命週期末端的產品。

政治現實下的被動選擇
F-16 之所以延壽至今,靠的不是技術潛力,而是政治現實與市場真空。能買F-35的國家,沒有理由再買 F-16(註 2 );而買不到 F-35 的國家,只能退而求其次。這正是我們的處境。從多次求購到 2019 年終於獲得新機許可的過程中,事實早已昭然若揭:我們並非在「選型」,而是在「被選」。

更諷刺的是,當年還有人高喊「採購 F-16 交機快」、「可迅速補上空防缺口」等理由來自欺欺人。如今五年過去,新機影子都還沒看到。這些「交機快」的說法,如今回頭看只能苦笑。

別誤會了,F-16 是一款傳奇戰機。從越戰後至今,半個世紀的服役與進化歷史、超過 4500 架的產量,它不僅是冷戰時代的象徵,更是美國空戰哲學的化身——靈活、可靠、成本效益高。但正如所有傳奇終有落幕的一天,F-16 也不再是現代空戰的最佳解。
當代空戰的核心已不僅是機動性能或速度,更是「匿蹤性」與「感測融合」。在這些領域裡,F-16 的升級潛力早已被榨乾。無論是AN/APG-83雷達還是Legion IRST莢艙,都只能讓它「跟上時代」,卻無法讓它「領先時代」。

現今市面上比 F-16 更優秀的戰機比比皆是——F-35、歐洲共同戰機(Eurofighter)、飆風(Rafale),甚至是進化後的 F-15EX。若有選擇權,任何國家都不會再花這筆錢去買一個即將退場的設計。事實上,洛馬自己也早就明白這點,因此才把重心徹底轉向 F-35,連格林維爾的產能也只維持在「足以消化剩餘訂單」的程度。
有人或許會說:「那我們還是得要新戰機吧?」——這句話沒錯,但問題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撐起未來 20 年的戰機,而不是一個過去幾十年的延長線。

五年前我寫道:「如果我們能買 F-15 或 F-35,根本不用討論交機問題。(註 3 )」今天看來,那句話更顯悲哀。買不到的依然買不到,而那些年用「交機快」來粉飾現實的人,如今也該正視:F-16 的遲延,不是意外,而是結構性的必然。

國防資源分配的省思
筆者要再次強調,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批評這項採購。說到底,在沒有其他選項的情況下,談「對或錯」根本沒有意義。
真正值得檢討的,是國家研發資源的分配策略——當我們難以取得先進戰機這種「關鍵裝備」,國造研發資源理應優先投入這些難以外購的領域。
可惜結果卻相反:
我們沒有把資源投入在高風險、高門檻的戰機研發上,反而選擇把國造能量用在高教機這種「想買國外貨相對容易」的項目上。
我不是說國造高教機一無是處。這個案子確實短暫復興了我國的航太產業能量——只是相比之下,這個能量其實有更好的投資去處。
基於相同的道理,筆者也不會批評國造潛艦計畫,因為多年來的鎩羽而歸已經證明了,潛艦這種東西我們根本買不到。

那些拿「日本造一艘潛艦多少錢」來說我們投入資金過多的人,其實非常缺乏邏輯與常識——人家日本建造潛艦的技術與體系經營了幾十年,我們才自己造第一艘,兩者根本沒有比較基礎。
不過,我也不認同在尚未完成首艦測驗與驗收之前,就提前撥款給後續艦的做法。國防計畫再怎麼急,也應該尊重程序與驗證階段。

筆者認為,國防自主的核心精神應是「補足外購缺口」,例如國造先進戰機與攻擊性武器,這樣才能達成國防資源真正的有效分配。(註 4)
總而言之,F-16 依舊是好飛機,但已不再是好選擇。它是我們在現實條件下所能拿到的「最好結果」,卻絕不是「最好的方案」。在這個匿蹤與聯網作戰主導的新時代,F-16能扮演的角色,恐怕只剩「過渡」。
也許哪一天,當第一批 F-16 Block 70 終於降落在志航基地的跑道上,我們仍會為那經典的機身線條感動——但那份感動,更像是對一段時代的告別,而非對未來的期待。

註 1:原先 F-16 產線位於德州沃斯堡,洛馬為了擴大 F-35 產線而遷移 F-16 產線。
註 2:不要拿之前美國議員問空軍能不能生產 F-16 Block 80 的事情來跟筆者盧,如果有真正看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影片,你就會知道空軍參謀長都在用官腔回覆打發議員。
註 3:當初我提出的是「義大利模式」,即仿照義大利在 F-104S 退役、歐洲共同戰機尚未服役前的空窗期,向英美租賃空優戰機。如果我們有能力買到 F-35,我不認為美國會不同意先租賃一些舊戰機給我國。
註 4:補充說明,筆者並非認為有國造戰機研發計畫就不應外購戰機,兩者本應並行推進。只不過,國造計畫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與穩定規劃,而我們過去已錯失了太多絕佳的時機。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