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LSON6666 wrote:
無論甚麼孬共軍的阿貓阿狗號的破潜艇都是靶船而已..因為你出海就被台灣100%被鎖定拉...你不出海台灣飛彈火箭彈也鎖定了。
AN/AAQ-33 “狙擊手”先進瞄準吊艙是一種光電偵察設備,主要用於提升戰機在空中的目標識別、偵察和精確打擊能力,尤其在空對地任務中表現突出。
該吊艙的紅外搜索與跟蹤功能可用於目標探測和初步鎖定,但並非專為空對空導彈設計的火控系統只是輔助性的偵察工具...
AN/AAQ-33的核心功能
該吊艙本質是 光電瞄準系統(IRST) ,通過紅外/可見光感測器實現遠距離目標探測與跟蹤。 其最大探測距離約160公里,具備10倍變焦能力,可清晰拍攝空中目標細節 .
但吊艙本身 不具備火控雷達的鎖定功能 ,僅提供圖像識別與定位數據..無法導引導彈..
就好像我能用望遠鏡看到你..但是不知道你精確的高度距離速度..
這種只是大內宣而已..沒有空空鎖定導引導彈的功能...
這已經是很古老的東西..全世界有27國有配備這個吊艙..沒有任何實戰中有導引導彈擊落過任何戰機的紀錄..由此可見這吊艙無法鎖定戰機引導導彈...
在2014年發生在阿富汗的一次致命空襲事件中,一架配備狙擊手莢艙的 B-1B 轟炸機在交火中無法探測到美軍士兵頭盔上的紅外頻閃燈,導致五名美國士兵和一名阿富汗士兵死亡,這是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中最致命的友軍誤傷事件..
AN/AAQ-33是外掛..現在更先進的系統是.F-35的AN/AAQ-37分散式孔徑系統(DAS)和AN/AAQ-40(EOTS)
其主要功能為EOTS集成了前視紅外(FLIR)與紅外搜索跟蹤(IRST)功能,可直接為鐳射制導炸彈(如GBU-12)、GPS制導武器(如JDAM)提供目標鎖定與照射支援 .
雷達系統可通過連續波或脈衝多普勒模式制導半主動雷達導彈,實現鎖定功能 .
AN/AAQ-40,其設計焦點可能集中在紅外/光學觀測上,適用於對地攻擊或態勢感知,但不支援空對空導彈的主動鎖定或制導流程.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中國的龜背造型的核潛水下噪音大,和別國的技術差了半個世紀,中國核潛技術還是差太遠了
中國核潛艇為啥都是龜背居多??原因何在??
龜背“的成因:導彈與艇體的尺寸博弈
“龜背”本質上是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筒的整流罩。 其核心矛盾在於:導彈需要更長的射程和更大的載荷,而潛艇耐壓艇體直徑受限於製造工藝和航行性能。 例如:
• 中國094型核潛艇搭載的「巨浪-2」導彈長度超過13米,遠超潛艇耐壓殼直徑(約11米),需通過加高背部結構包裹導彈;
美國「俄亥俄」級雖搭載24枚三叉戟導彈,但由於導彈長度僅10.5米且艇體直徑達12.8米,“龜背”得以弱化..但是還是有一點不明顯..

美軍俄亥俄級潛艦阿拉斯加號

不用懷疑這張圖片真偽..來源貼給你..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335086
導彈射程每增加1000公里,彈體長度需延長約1.5米,而擴大艇體直徑則需要突破萬噸級捲板機製造技術。 中國在094型設計時尚未掌握14米級耐壓殼製造能力,只能以「龜背」作為過渡方案。
龜背「對潛艇性能的影響是多維度的:
1. 水下雜訊增加:突出結構破壞流線型,水流摩擦雜訊提升約5-10分貝,增大被聲呐探測概率;
2. 航速降低:阻力上升導致潛航速度下降約3-5節;
3. 機動性受限:重心上移影響轉向靈活性..
094型通過「龜背」實現12枚洲際導彈搭載能力,射程覆蓋8000公里以上,足以為中國提供可靠的海基核反擊力量..
如果不搭載洲際核導彈只用傳統導彈就不需要龜背設計...
據傳聞096潛艇直徑達14公尺..096型可能在2025年服役,搭載射程1.4萬公里的“巨浪-3”導彈。
潛艇技術中國本來就比美國落後..但是新一代潛艇就很難說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