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主題文所列舉的基本都是MTOW小於15噸的戰鬥機。
諸如F-16,米格29,殲10,以及歐洲的陣風/飆風和颱風/颶風這些MTOW在20噸上下的戰機。作為中型戰機來看待更合適。
其實看一下各家正在研發或者計劃研發的下代戰機也能看出端倪:
NGAD/FA-XX,在2023年中段以前,這一計劃的核心有人平臺都是比F-22還要大的重型機,而F-22的MTOW有整整37噸。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在2024年宣佈有人平台因為成本原因要縮小為單發單座的中輕型機,但諸如藍絲帶的專家成員很多都對此表示反對。當前NGAD處於暫停狀態,等川普政府和下一任空軍部長上任時,NGAD是否會繼續小型化還是回歸重型方案還未可知。
英/意/日 下一代戰機計劃GCAP:媒體根據當前披露的初步信息預估其MTOW超過30噸。
法/德/西 下一代戰機計劃FCAS:MTOW27.5噸。
土耳其KAAN:MTOW超過27噸。
韓國KF-21:MTOW25.6噸(後續迭代到內置彈艙版本MTOW可能進一步增大)。
印度AMCA計劃:MTOW超過25噸。
對於空戰機型而言,有人和無人遠不止是一個人類全裝重量幾十上百公斤那麼點區別。
從重量上講,有人意味著人+裝具+座椅+人機交互設備+同時滿足操作要求和結構強度要求的座艙結構+生命維持係統等等等等一系列設備。從大幾百公斤到過噸不等。並且這段尺寸也是無人機不需要考慮的。
從性能指標上講,有人意味著+9/-3G的過載力極限,不論機體結構設計和製造工藝如何先進,人作為整架飛機抗G力最脆弱的環節都會限製戰機本身的機動能力上限。大型動力航模的超機動很多在有人機就做不到,因為人無法承受……
從作戰定位上講,不論當下還是近未來,無人機脫離人類遠程操控獨立執行作戰的能力和可靠性仍然在測試階段。即便進度順利,在空戰尤其超視距空戰中需要的大量判斷決策交由AI決定這種前衛的做法,在可預見的近未來很可能不會被多數軍隊所接受。但在敵情明確目標清晰的視距內空戰/狗鬥,無人機自主作戰的風險要小的多得多。而這時候輕型機+無人機的雙重優勢更可能讓己方獲取戰場優勢。
相反,重型機在中美兩國的未來空中作戰體系想定中,都更接近戰術/戰役級空中作戰體系核心節點而非單打獨鬥的一架戰機。這也是目前為止雙方的驗證機或者方案都仍是有人機的重要原因。作為戰術體係的情報/指揮節點,關鍵的決策部分交給人而非AI,至少到目前還是中美兩軍的共識。同時遠程對空/對面彈藥的攜帶能力也要求更大的機體。 而此類高成本高價值的機體如果以當前和近未來的技術基礎改為無人機,反而可能限縮了平台能力的全面發揮。
TAI KAAN
MTOW從過去的60000磅——27噸
增加到76500磅——34.75噸
已經是四代和五代重型戰機的水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