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kawa1 wrote: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恕刪)
Charlie2020 wrote:我合理的懷疑⋯目前這批造艦人員裏有許多根本不是第一次造艦的台船台灣員工!
潛艦六個分段中,對於精密度要求最高、難度最難的艦首段(即第六分段,GB6)於今年(2022年)5月20日完成,6月27日完成焊接魚雷管前的準備工作。焊接魚雷管屬於開槽精加工作業,耐壓殼前部預留的六個洞要分別與六根魚雷管段對焊,焊接過程不能變形與失去精準度;即便前幾根魚雷管施工順利,下一根若出現問題就可能連帶波及旁邊已經焊接完成的魚雷管,就必須整個重做 。潛艦艦首段由於造型複雜且有六個魚雷開口,為了防止施工無法達標,第六號分段一開始就製造二個預備,萬一第一個施工失敗,馬上用第二個組件重做。依照「菱傳媒」2022年7月12日報導,知情人士指出,台船生產潛艦的「海昌工廠」技術人員在5月20日完成艦首(耐壓殼前部)端板的魚雷發射孔的開孔與加工作業,施工精密度比原先規劃的還要精準,因此在6月底前已完成魚雷發射管焊接工作前的準備,目前變形率也較之前規劃的較低,足見台船的潛艦焊接人員的工藝水準已達到世界水平。

Charlie2020 wrote: 2019年10月中旬,「上報」引述海軍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海軍內部有意進一步擴展生產規模,將現階段IDS潛艦的八艘翻一倍,建立一支擁有15艘的潛艦部隊;若IDS原型艦建造順利且符合海軍需求,接下來會持續依照作戰需求,對IDS規格與性能進行滾動式修改後。因此,在完成8艘IDS潛艦後,再繼續生產四艘接替海軍現役兩艘GUPPYII潛艦與兩艘劍龍級潛艦,然後再增加三艘,如此未來30年可以持續建造15艘潛艦。如果能做到這樣,理論上可創造總值8000億新台幣、至少1萬個工作崗位、且能永續存在的潛艦產業,可以無縫隙地持續進行潛艦設計研改、維修與建造新艦的(類似日本的潛艦產業),可長期維持供需並留住產能與人才,而不是在階段性工作完成後,就只能讓原先辛苦建立的產能與人力流失。本來就應該這樣!潛艦是共產黨最忌諱的武器!加上台灣東部有天然的海溝,台灣應該效法二戰時期德國海軍狼群戰術⋯廣造潛艦用來嚇阻共產黨侵門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