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pan200206 wrote:
(恕刪)
記者喜歡亂寫誇大標題你該不會當真吧。下一代戰機在政府部門的評估案,拆分為織女星和天使專案。
這兩個案子在立法院質詢,關於預算執行的新聞,都說相關技術分為第一期、第二期,第一期只是評估階段而已,預算執行到2024年結案。(或者已經提前到今年結案了)。
這個所謂百億預算是2017年編列的,也只是丟顆石頭聽聽聲音,看看這個洞有多深。88億是織女星,17億是天使專案。
17億別說是下一代戰機的機體了,連個雷達都做不了,連生產線與後勤維護的設計我看都不夠。



五代匿蹤戰機的機體是很特別的,在肥閃電那邊後勤維護都需要特別製作的機器人來維護。並不是說台灣做不到,而是錢錢錢,不可能是17億這種規模。
立法院並沒有編列預算,讓中科院或相關研究單位正式開始做下一代戰機。第一階段執行完成也沒有說一定會進入第二階段。上報甚至還寫過報導,關於下一代戰機可能會喊卡。
如果國防部真的要跨入下一個階段,那光是戰機機體設計部分,不含發動機與雷達等重大電戰、光電系統,可能就要數百億起跳。
去年馮世寬說通過風洞測試,可是事實上根本不太可能,發動機根本沒有定案,沒有流體與流量數據,怎麼可能讓你通過流體設計與風洞測試。
還有微波暗室測試也從沒聽過,小型模型送先期測試有可能,但是決定性的實物尺寸測試根本不太可能。
除非有實體的尺寸否則怎麼做這兩大測試,台灣根本沒有聽過有做過。照理說是要通過微波測試與風洞測試,才能說外型完成設計。
我之前就有說過,台灣可以降低風險的做法,是採用老美的發動機,採用海昌的模式,重大系統全部找老美,然後讓織女星專案同步去做同樣的規格。
織女星發動機到現在應該是連規格都沒有敲定,或者說沒有開始做主體設計。之前也只是說獲取相關技術,這樣才是務實的研發道路。
從種種跡象看起來,台灣還沒有決定或者獲取發動機規格,沒有發動機規格就沒有機體設計。直到去年的消息,說要去向老美拿F414。事實上如果聰明,台灣應該把機體內部重大系統全部搞定。
雷達與電戰可以預留空間升級APG-83,如果還有光電與冷卻系統的規劃,都必須最好是全部搞定。這部分牽涉到發動機重大規格。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記者喜歡亂寫誇大標題...(恕刪)
我並不是說立法院還未編預算,你講台灣國造戰機開發案分兩期我亦聽聞過,不過明明就是你自己說台灣根本從來未編列過相關預算,明顯與事實不符,而這次明明嘩眾取寵的是你,而不是人家記者。

我亦預估台灣的戰機開發模式是會參照大陸 FC-31 的模式,人家是瀋飛獨資開發的,同樣是預算不高,自己引擎技術未到位,找俄製的 RD-93 來湊合着用 (推力和F125XX差不多),之後 FC-31 2.0 版才轉用自研的 WS-13。
你還不服的話,還有心神技術驗證機的模式可參考,心神的預算同樣不高,XF5 引擎推力不比 IDF 的TFE-1042 好多小,造出來是用來驗證預計會用到 F-3 戰機的技術,根本無打算過量產,你不會覺得 心神和 F-3差不多吧?光是 F-3 原先預計用的 XF9-1 都和心神的 XF5 差三倍以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