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海劍羚防空飛彈上高雄艦測試

stever2018 wrote:
海劍羚防空飛彈一套能(恕刪)


任何艦艇遇到超乎預定的飽和攻擊都沒輒,這是沒辦法的事,就算是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亦然。所以重點在我們對於這樣的支援艦艇假設它的獨立對空作戰需求有多強、多久。如果它的活動海域、空間是在空軍支援15分鐘內可以抵達的地方,那有20來發的獨立接戰空中威脅的能力也很足夠了。畢竟天底下沒有不具缺點的武器,只要作戰能力符合假設需求(符合現實)的,就是成功的設計。
Mk2k

其實對於守勢的軍力而言, 最大的航母就是台灣本島; 也因此固守戰略是基本方針, 由此發展出區域防守與重點打擊, 以及後來的源頭打擊!! 主要是逼退攻方, 就達到目標!!

2022-08-09 17:42
Mk2k

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遠洋航母艦隊的形成, 會造成戰場移轉的態勢; 也就是原先設定的戰場會被航母艦隊移轉, 形成某一區域的戰場空缺, 進而造成戰力空缺!! 這部分應該由源頭打擊來彌補, 要有強大打擊能力

2022-08-09 17:45
goethe0214 wrote:
任何艦艇遇到超乎預定...(恕刪)

狼群?
這麼大顆的導彈,跟那麼大噸位船頭,碰到二顆次音速飛彈,一樣沉。。。

打的準比TMD一狗票導彈有用。。。。
莫斯科號。。。。。讓韭菜們懷念的

minhua0317 wrote:
好奇的是
“戰系型”是否以人操控發射?
感覺在火燒屁股的狀況下
獨立型的自動接戰似乎比人力發射更能避免掉慌亂與錯誤判斷?


「戰系型」代表載台有比較完整的預警、偵察、火控系統,可以分配載台上各整武器的使用時機,可設定各種武器以人力、半自動、全自動操作,支援船艦沒有上述的系統裝備所以用「獨立型」全自動接戰,方陣當初會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美軍要求2秒鐘內要完成接戰,以當時的系統科技水準用人工操作跟本行不通,後來發現在系統故障或損壞時全自動接戰仍可以運作的優點,所以繼續沿用,最新的block IB、Sea-RAM已經兩種操作模式並存,獨立型自動接戰因為系統處理能量小,錯誤判斷的機率會比戰系要來得高。

「海劍羚」以發射箱的方式把全數飛彈裝在一起,這樣的方式在海上很難補充彈藥,以設計的角度來說,這應該是它最大的缺點,但是台灣海軍是近岸防衛為主,回港裝彈相對方便,這個問題就不大。

海公羊的設計是可以在海上填裝彈藥,藍水海軍就必需具備這樣的能力

alexlin1 wrote:
中科院的演示動畫影片,也有陸射型的規劃,變成台版鐵穹防空系統?!?..(恕刪)


陸射版本就是捷羚防空系統。應該快20年了,據說是因為該工程師是一個女性夏幼羚,所以後來劍一SAM版本都以羚來命名。

至於後面增程版,有沒有要改,保留一個問號。尋標器應該是全部改版過了,沒有電子感測器能在電子產業存活這麼多年的。

陸劍二本身是天價,被陸軍嫌棄,早先有彈沒錢,捷羚好像也是類似狀況。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LCC-1高雄艦高清照 ,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清楚的照片,中科院終於發現原本海劍羚的設計飛彈尾焰會噴到底座設備,所以在發射箱後方多加了一個擋焰板。

天衣神水 wrote:
方陣是獨立運作的系統(恕刪)


並不會
方陣砲只會針對接近自己的目標做攻擊
天衣神水

在射程內方陣一律殺無赦

2022-08-25 22:10
TW Energy wrote:
陸射版本就是捷羚防空系統。應該快20年了,據說是因為該工程師是一個女性夏幼羚,所以後來劍一SAM版本都以羚來命名。


事實上,這兩個東西完全不一樣! 大部分的人是分不清楚它們的差別的。

捷羚飛彈只是天劍一型飛彈的陸射型,他的射程因為從靜止狀態發射,因此大幅降低到只有4-6公里。發射前必須要能先鎖定目標,所以陸射的捷羚飛彈發射前也要先能看到目標,飛彈車必須把飛彈指向目標,讓紅外線尋標頭能鎖定目標,然後才能發射。

海劍羚的設計是以攔截反艦飛彈為主要任務,因此必須要能在在盡量遠的位置攔截反艦飛彈,原始的天劍一型飛彈必須鎖定後發射,他的紅外線尋標頭的鎖定距離不長,因此只有5公里的射程,也會造成攔截機率的降低,但是要遠距離攔截,紅外線尋標頭無法達到發射前鎖定,因此改為發射後鎖定,發射後鎖定在距離目標遠的時候就發射,如果目標改變航道,容易造成無法會合,看不到目標就無法鎖定目標,因此就必須具備中途導引,將飛彈導引到可以看到目標,讓紅外線尋標頭能鎖定目標,這是最大的不同點,老美的RAM還具備追蹤雷達訊號的能力,因為反艦飛彈必須用雷達鎖定船艦位置,因此也可以在紅外線尚未鎖定目標時,能用先鎖定雷達訊號,把飛彈導引到反艦飛彈的方向,但是劍羚飛彈並沒有對外宣布是否有這個功能!
另一個最大的差別是劍羚飛彈也學RAM block 2的設計,把火箭推進段加粗到能把射程大幅延長到12-15公里的等級。這個設計幾乎追上天劍二的陸射版了,將來的野戰防空極可能用陸劍羚取代陸劍二!

如果海劍羚有15公里射程,對超音速目標就需要能在35-40公里外就發現目標,次音速目標,需要在25公里外能發現目標,才能在12-15公里做第一次攔截,此後可以每3-4公里攔截一次,因此就算是用飽和式攻擊,也可以依序發射10-20枚飛彈,從12-15公里外開始不斷攔截。這還必須使用艦上照明雷達不斷更新目標的位置與航跡。最好是使用AESA雷達能廣域追蹤所有來襲飛彈,一般照明雷達依舊是有使用上的上限數目!

裝在軍艦上的雷達與作戰系統有比方陣雷達更遠的距離與目標管理能力,可以真正去導引飛彈攔截目標,方陣雷達根本沒有導引能力,哪個劍羚飛彈上的雷達應該是用在陸上的防衛需求,不是用在海上!
ASMP

海劍羚有資料鏈,可以發射後鎖定,從立委的質詢紀錄來看,射程約8公里。

2022-08-25 22:25
Charlie2020

8公里是指第一代,未升級推進段的距離!

2022-08-25 22:37
ewei0317 wrote:
並不會方陣砲只會針對...(恕刪)

漢光11號演習方陣快砲就誤擊拖靶的飛機。

美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日艦的方陣快砲誤擊美戰機。。
ewei0317

誤擊都是飛機飛向船艦 才會誤擊 如果是往外飛離 方陣砲只會追蹤不會射擊

2022-08-26 9:48
Charlie2020 wrote:
海劍羚的設計是以攔截反艦飛彈為主要任務,因此必須要能在在盡量遠的位置攔截反艦飛彈,原始的天劍一型飛彈必須鎖定後發射,他的紅外線尋標頭的鎖定距離不長,因此只有5公里的射程,也會造成攔截機率的降低,但是要遠距離攔截,紅外線尋標頭無法達到發射前鎖定,因此改為發射後鎖定,發射後鎖定在距離目標遠的時候就發射,如果目標改變航道,容易造成無法會合,看不到目標就無法鎖定目標,因此就必須具備中途導引,將飛彈導引到可以看到目標,讓紅外線尋標頭能鎖定目標,這是最大的不同點,老美的RAM還具備追蹤雷達訊號的能力,因為反艦飛彈必須用雷達鎖定船艦位置,因此也可以在紅外線尚未鎖定目標時,能用先鎖定雷達訊號,把飛彈導引到反艦飛彈的方向,但是劍羚飛彈並沒有對外宣布是否有這個功能!


RIM-116海公羊的攻擊模式為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後面發射的第二枚會先鎖定第一枚 (因為熱源較明顥),所以兩階段導引模式是必需的,RIM-116是用雷達輻射源被動導引先把飛彈導引到目標附近,然後開啟紅外線尋標器鎖定目標,block II再加上資料鏈,讓第一階段的導引更具精確性,如果海劍羚沒有使用雷達輻射源被動導引做為第一階段的導引方式,那就必須完全依賴資料鏈將飛彈導引至目標附近再開啟IIR尋標器,不然在面對飽和攻擊時海面上一堆熱源 (敵人的 + 己方的) 系統很難有效運作,這樣的導引方式系統資料鏈必須非常精確才行,目前海鷹眼或海蜂眼雷達目標更新頻率大約2秒/次,如果面對超過3倍以上音速的目標,相對速度恐怕會超過6倍音速,2秒鐘就是4公里的差距,紅外線尋標只有一次鎖定的機會,風險有點高,不知中科院有什麼秘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eclair_lave

不用啦,可以參考方陣頭頂分層結構,簡單點在現有機旋座底下再墊高一層放置追蹤雷達,搜索雷達一樣放最頂部就好,這樣光電儀也可以考慮順便改放到中線去

2022-08-26 17:49
eclair_lave

違章建築蓋起來~

2022-08-26 17:51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