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r2018 wrote:
海劍羚防空飛彈一套能(恕刪)
任何艦艇遇到超乎預定的飽和攻擊都沒輒,這是沒辦法的事,就算是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亦然。所以重點在我們對於這樣的支援艦艇假設它的獨立對空作戰需求有多強、多久。如果它的活動海域、空間是在空軍支援15分鐘內可以抵達的地方,那有20來發的獨立接戰空中威脅的能力也很足夠了。畢竟天底下沒有不具缺點的武器,只要作戰能力符合假設需求(符合現實)的,就是成功的設計。
minhua0317 wrote:
好奇的是
“戰系型”是否以人操控發射?
感覺在火燒屁股的狀況下
獨立型的自動接戰似乎比人力發射更能避免掉慌亂與錯誤判斷?
alexlin1 wrote:
中科院的演示動畫影片,也有陸射型的規劃,變成台版鐵穹防空系統?!?..(恕刪)
TW Energy wrote:
陸射版本就是捷羚防空系統。應該快20年了,據說是因為該工程師是一個女性夏幼羚,所以後來劍一SAM版本都以羚來命名。
天衣神水 wrote:
LCC-1高雄艦高清(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海劍羚的設計是以攔截反艦飛彈為主要任務,因此必須要能在在盡量遠的位置攔截反艦飛彈,原始的天劍一型飛彈必須鎖定後發射,他的紅外線尋標頭的鎖定距離不長,因此只有5公里的射程,也會造成攔截機率的降低,但是要遠距離攔截,紅外線尋標頭無法達到發射前鎖定,因此改為發射後鎖定,發射後鎖定在距離目標遠的時候就發射,如果目標改變航道,容易造成無法會合,看不到目標就無法鎖定目標,因此就必須具備中途導引,將飛彈導引到可以看到目標,讓紅外線尋標頭能鎖定目標,這是最大的不同點,老美的RAM還具備追蹤雷達訊號的能力,因為反艦飛彈必須用雷達鎖定船艦位置,因此也可以在紅外線尚未鎖定目標時,能用先鎖定雷達訊號,把飛彈導引到反艦飛彈的方向,但是劍羚飛彈並沒有對外宣布是否有這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