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雲峰飛彈改名「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下半年進入作戰測評

TW Energy wrote:
看來擎天這個名字確定被搶走了,雄風三型表示生氣。


擎天一型已經用很久了,依照之前新聞透漏,感覺之前雲峰飛彈正式名稱就是擎天一型


中科院研發多年並完成測評的雲峰一型高空高速巡弋飛彈,隨著各項研發技術逐步成熟,並進行性能提升,據指出,雲峰二型高空高速巡弋飛彈將從2022年啟動研製計劃,雲峰一型與二型飛彈外型上最大不同之處,一型在推進加速段採4個綁綑式固態火箭,而二型採單節式推進火箭,第二節才是以衝壓引擎為主的飛彈本體。
打爆共匪

等不及開戰民主外送幾發擎天飛彈,問候一下北京習特勒。

2022-07-01 12:15
TW Energy

擎天載具是天弓過來的,第一個使用的,應該是雄風三型。

2022-07-01 21:08
alexlin1 wrote:
擎天一型已經用很久了(恕刪)


我對發射車比較好奇
14公尺長怎麼塞進雄2/3發射拖板車
(跟前方發電機距離固定)
可別跟雷霆2000一樣研發好了等發射車等了快10年花都謝了

看PrSM 大小 估計可以到1000km跟海馬士可塞兩枚
或許還是要花大錢找美國技術幫忙
縮小體積到能塞進標準貨櫃裡
以貨櫃偽裝納在戰時對岸幾乎是找不到的
royle67 wrote:
14公尺長怎麼塞進雄2/3發射拖板車




應該是可以,之前左營基地開放中展出的雄二飛彈發射車,拖板長度明顯比飛彈發射箱多出一倍,顯示可能用來裝載長度更長的飛彈。
alexlin1 wrote:
應該是可以,之前左營(恕刪)


我記得雄3的飛彈車彈箱跟前面發電機之間距離就剩不多了
大大知道目前的拖板車長度多少嗎?

雖然板車加長很容易
但機動性原本就不好一定會變更差!
還是要想辦法找捷克的那家重車廠商合資在台生產多軸載重車
或是砸錢縮小到放在標準貨櫃!
要發射時從貨櫃內舉升!
這種在戰時幾乎不會被發現摧毀!

我個人是比較頃向要開發像PrSM 伊斯坎德爾 流星3型...
這種標準矮胖的固態短程彈道飛彈!
kaikai0721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2022-07-02 12:19
單節式推進火箭長約14公尺、彈徑約1.2公尺,光是這個塊頭就比潘興二型 (兩節式火箭) 還大一號 (長度10.6公尺/ 彈徑1公尺),這樣子的話直接做成彈道飛彈不就好了(潘興二型射程 1,770公里)

衝壓引擎要極音速飛2,000公里,這種材料的等級很可怕,覺得怪怪的.....

個人覺得「雲峰」可以參考日本即將在7月試射的極音速測試其載具的設計方式,日本的設計是用雙節火箭將衝壓引擎載體送出大氣層外再重返,在彈道終端點燃衝壓引擎 (本次測試將燃燒約6秒) ,這樣的設計可以使衝壓引擎最小化,不用帶大量燃料,材料的壓力/溫度的承受力也可以降低,也就是省成本,最大的好處是推進火箭的承載力用在彈頭上的比例可以極大化,爆炸威力十足。

Mk2k

這樣的操作模式是比較合理, 可以兼顧終端速度與超距離航程!! 對於衝壓引擎本身就是以高速空氣壓縮方式進行增壓, 所以速度與足夠空氣壓力是主要條件!!

2022-07-02 12:21
Mk2k

可能有兩個部份可以增強, 一是可變軌跡, 二是速度可調!! 可變軌跡是讓目標戰鬥指揮電腦無法判讀與接戰; 速度可調代表無法預測 ETA!!

2022-07-02 12:23
天衣神水 wrote:
單節式推進火箭長約14(恕刪)


衝壓發動機可以保持多次變軌後的速度,增加攔截困難。如果那位蔡明憲說的是真的,那就真的是在大氣層邊緣了。

當時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彈道飛彈還是巡弋飛彈。可是中科後來的資料,好像都沒有單純的彈道飛彈?(李登輝時代那一顆TK-2B不算)反而一直指向雲峰。

現在看起來中科院沒有發展彈道飛彈,而一直都是雲峰高空巡弋飛彈?

+++++++++++++++++++++
蔡明憲表示,飛彈點火升空後一分鐘就衝破大氣層,繼續奔向高空,「在飛行過程中已經飛越一般中程飛彈的距離」。中科院主管幾度問陳總統,要不要讓它繼續飛?最後總統決定,讓它飛到預定距離再熄火。當天試射的結果,令陳總統相當滿意。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中科院早在1990年代就可以造一米直徑的固態火箭 阿扁當年看到的應該是"彈道飛彈"的試射 中科院很多事情都是不講的

2022-07-01 22:35
TW Energy

當然可以做,這又不是什麼高科技,就是藥柱生產。但是現在看來所有專案都浮上檯面,實務上中科沒有一個專案在做彈道飛彈。

2022-07-02 9:07
天衣神水 wrote:
衝壓引擎要極音速飛2,000公里,這種材料的等級很可怕,覺得怪怪的....(恕刪)


我覺得最可能就是中科院雙模式超燃衝壓引擎已經掌握技術(亞燃~超燃),跟中國長劍100一樣,只是朱明 (雲峰2) 尺寸比較大顆,俄羅斯鋯石射1000公里也沒這麼大一顆。載具車子選擇問題比較大



PTT有人拍到朱明雲峰管制車

天衣神水

就是亞燃衝壓燒這麼長的距離也是很大的挑戰

2022-07-01 21:55
萊七逃

你的日本S-520-RD1 1號機火箭發動機射到160公里高,利用重返速度才能啟動超燃衝壓發動機,亞燃切換到超燃雙模式不需要射這麼高就能啟動工作達到極音速,中國長劍100俄羅斯鋯石 都是這樣模式工作。

2022-07-02 9:43
萊七逃 wrote:
我覺得最可能就是中科(恕刪)


國軍近兩年以戰備急需為由緊急發包工程,在北部與南部建設特種飛彈專用基地,設計抗炸飛彈車庫與天車吊掛裝備,彈藥應該都進入量產階段,不過發射車希望還是買軍規得比較好,美國那邊都開放的話基本不怕買不到。

天衣神水 wrote:
就是亞燃衝壓燒這麼長的距離也是很大的挑戰(恕刪)

如果蔡明憲和朱明者這兩個人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那中科用的就是日本這種再入軌衝壓模式。

你不覺得這兩個是相反的,要合併起來用彈道飛彈再入軌道的模式才會合理?

蔡明憲的說法W99出了大氣層,這不符合衝壓發動機的操作,但是如果單純用衝壓飛兩千公里,朱明這樣的飛彈彈體也不夠大。算一下就知道,差太遠了。

所以答案應該就是你貼的再入軌道模式。發動機在大氣層內飛行應該不會太遠。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如果蔡明憲和朱明者這兩個人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那中科用的就是日本這種再入軌衝壓模式。
你不覺得這兩個是相反的,要合併起來用彈道飛彈再入軌道的模式才會合理?


就是覺得蔡明憲講的有點問題,如果以中科院當時的能力來推斷,要衝出大氣層就是個問題,即使現在的「強弓」也沒有辧法衝出大氣層,更何況是阿扁時期,還要負載一顆衝壓引擊衝出大氣層,以「雄三」1,200~1,400公斤的重量,這支火箭已經是MRBM的等級,按照朱明說明「雲峰」還比雄三更大,那真的是不得了,推進火箭搞不好都已接近IRBM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話,pyaload少放一點彈藥都說不定都可以打到新疆了。

但是,14公尺長/1.2公尺彈徑的固態火箭難度不低,圓筒不但要輕薄堅固,還要承受發射瞬間的壓力、彈體扭力、加速作用力,各種應力來自四面八方,難度比潛艇的壓力殼還高 (潛艇是慢慢增減),加上這麼大體積的藥柱成形技術,光是這點就是大事一件了。

仔細想想怎麼樣都不對,所以「雲峰」是什麼樣子的東西真的很難推測,如果單純用雄三來做為巡弋飛彈的話,是可以放大加力器射上高空,以擊天載具最經濟的巡航高度/速度去達到最大的巡航距離 (日本的做法是極小化衝壓引擎,只做為短距離的終端機動) ,花這麼大的力氣射這麼遠卻只有雄三幾百磅的彈頭實在不合理,而且還要射2000公里.....這個.....個人猜測說不定它就是彈道飛彈,只是用「巡弋」來掩人耳目而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