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可變後掠翼戰機

trooper62 wrote:
之前有先進們提到F14(恕刪)


F14 龍捲風戰機 SU24 可變後掠翼
B1 TU22 F111
後來因為 不須要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7&t=2301927
taiwan2008 wrote:
F14 龍捲風戰機 SU24 可變後掠翼
B1 TU22 F111


俄羅斯是可變翼飛機的大本營.

MIG 23/MIG 27. 除役
SU17/SU/20/SU22. 俄羅斯友好國家的最愛
SU24 服役中
TU22 服役中
TU160 服役中/持續生產中.
Hamata wrote:
俄羅斯是可變翼飛機的大本營...(恕刪)

美蘇軍事航空工業針對可變後掠翼皆有長期研發,但上世紀六〇年代後葉起可變後掠翼構型飛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其實是1964年12月21日首飛、1967年7月18日服役的General Dynamics F-111所引領的風潮。

在這架當時準備作為美國海空軍統一使用的次世代主力戰鬥機面世後,蘇聯立即將可變後掠翼作為重點實踐項目,推出一系列可變後掠翼構型的攻擊機、戰鬥機、轟炸機。

然而眼見F-111坎坷的發展與服役生涯,美國人也只能自嘲F-111的可變後掠翼是其在冷戰時期的唯一貢獻,誘使蘇聯將資源一股腦投入這項曇花一現的科技而無法自拔。美國後續的可變後掠翼機型僅有與F-111發展緊密相關的Grumman F-14 Tomcat以及Rockwell B-1 Lancer。

詳見可變後掠翼構型飛機的興衰
redshoulder wrote:
美蘇軍事航空工業針對可變後掠翼皆有長期研發,但上世紀六〇年代後葉起可變後掠翼構型飛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其實是1964年12月21日首飛、1967年7月18日服役的General Dynamics F-111所引領的風潮。


可變後掠翼, 是納粹德國開始研發的, 美國只是發揚光大.

俄羅斯的可變後掠翼, 雖然構造比較簡單, 但也發揮預期功能.

SU17 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減短起飛降落的距離, 又能維持高速飛行的性能.
所以這種古老的機型, 還在很多國家服役中.
ASRAAM

MIG-23/27那對手控可變翼,大多飛行員認為每個角度時的飛行特性天差地遠幾乎是不同的飛機,對那些訓練有限的飛行員來說太難駕馭了,大多飛行員都只會固定使用自己偏好的那個角度.

2022-06-06 10:46
純個人偏好

可惜這種全天候超低空超音速滿載彈藥硬闖目標的超級男人浪漫未來沒有了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Hamata wrote:
可變後掠翼, 是納粹德國開始研發的, 美國只是發揚光大....(恕刪)

主翼具可變後掠角的Messerschmitt P.1101全尺寸實驗機在終戰前並未完成。其主翼後掠角是在地面進行調整,預計以特定後掠角起飛後收集飛行試驗資料供後掠翼設計參考,並非在飛行中改變後掠角。
ASRAAM wrote:
可惜這種全天候超低空超音速滿載彈藥硬闖目標的超級男人浪漫未來沒有了...(恕刪)

阿湯哥電影還在檔上
ASRAAM

我沒去查數字,F-18E滿載時低空飛的到超音速嗎?IDS能抱著9000kg彈藥一路超低空超音速衝進去.

2022-06-07 11:08
ASRAAM wrote:
我沒去查數字,F-18E滿載時低空飛的到超音速嗎?IDS能抱著9000kg彈藥一路超低空超音速衝進去....(恕刪)

大致上極速1.4倍音速以上的飛機都能在海平面高度超音速飛行,而低空飛行的速度限制通常不是發動機與飛機氣動特性的能耐,而是基於機體與發動機結構在高溫下的安全考量。

高速低空穿透攻擊以躲避敵防空火力為目的。但因過於危險且索敵能力不佳,在上世紀九〇年代初波灣戰爭之後,主流攻擊模式已轉變為壓制敵防空火力,在中高度攻擊。與Panavia Tornado IDS類似的還有Sukhoi Su-24仍在現役。
可變派龍掛架。留個存底。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redshoulder wrote:
而低空飛行的速度限制通常不是發動機與飛機氣動特性的能耐,而是基於機體與發動機結構在高溫下的安全考量。

這我知,所以我有列出條件,低空,滿載,超音速
因為我印象中這種條件超級塑膠蟲在那個掛架加持下已經衝不到超音速了
尚不提低空環境下操縱品質一類的差異
(快看A-6在笑).



TW Energy wrote:
可變派龍掛架。留個存...(恕刪)

天女散花。留個存底。


MW-1武器散佈系統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