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獨家】海軍康定級艦戰系提升法專家已抵台整合中科院海劍二防空系統

萊七逃 wrote:
你防空飛彈又無法打那麼遠為何認為有換新的需求
可以参考新加坡可畏級


不是飛彈打不打得到的問題,既然一艘船在那裏,海空情資搜集、連線共享是順便,看得遠,要跑、要打、要請求支援也比較快,只用「海蜂眼」連艦載機直升機作業空域的警戒都做不到。

成功級的「標一」也只有40多公里射程,該艦使用SPS-49(V)5遠達400多公里的偵測距離也是一樣的用意。

可畏級採用Herakles最高可達300公里的偵測距離,預警兼火控,是合理的配置,台灣要用「海蜂眼」當「海劍二」的火控雷達,要再搭一個中遠距離預警雷達才合理,就看軍方怎麼思考這個問題。
天衣神水 wrote:
不是飛彈打不打得到的(恕刪)


只看的到沒武器打的到何來共享之說 ,要看的遠還是交給友軍載台就好其他靠資料鏈互傳就可以。

你舉例都是2D單獨搜索雷達可畏級是3D相控陣雷達 ,所以沿用原本2D DRBV-26D就好為何有換新搜索雷達必要?

就算換新的有可能還是2D雷達嗎 應該不可能, 一台3000多噸船搞2顆不同波段3D相控陣,防空武器只有幾十公里遠這規劃只能說創舉。

之前 4月朱明作文
天衣神水
天衣神水 樓主

DRBV-26D只能追踪64目標,你覺得夠嗎?

2022-01-28 20:46
ASMP

德國的F-123級巡防艦改良案和芬蘭的波哈馬級巡防艦,都是3000噸以上的船裝2種不同波段的3D雷達,也僅配置海麻雀和ESSM之類的防空飛彈。

2022-01-28 22:00
天衣神水 wrote:
康定級升級案看來是要以「海蜂眼」當火控雷達,問題來了,預警雷達是國產?還是進口貨呢?


海軍算盤應該是打過了才決定,要繼續使用木星雷達與法方原來的TAVITAC-2000型戰鬥系統,才會請法方當整個系統的整合商,因為這樣做可以繼續使用最重要的Alose聲納系統,海軍擔心中科院的作戰系統在反潛作戰的管理方面尚不成熟,如果把最重要的反潛能力給搞砸了,拉法葉就變成廢物了,畢竟它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反潛。

反過來看如果繼續使用法方的TAVITAC-2000型戰鬥系統,可能要花一點錢去升級它的功能再將海鋒眼與天劍二整合進去就很完美了,關於垂發系統,因為中科院本來就開發出了一套「華陽」垂直發射系統,只是它的耐熱性能還不確定,中科院看出了MK-41的隔熱設計的訣竅以後,就用來改善華陽,改善後顯然獲得海軍的信任才能拿到門票,至於這個MK-41上的設計訣竅是否有專利問題,可能並不一定,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重點還是在華陽的設計完全掌握在中科院手中,要改它的組成/組合方式,或是稍微縮小或放大他的管與管之間的間隔去合這個拉法葉的固定空間,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況且它的發射訊號與管線整合都是中科院的設計,要與TAVITAC-2000型戰鬥系統整合,只有TAVITAC軟體程式修改的問題,其餘的導引可以交給海鋒眼雷達,如此的安排可以一舉數得。船艦與人員可以繼續使用熟悉的戰鬥系統,雷達的整合還可以遠近都兼顧,最好的應該是順便將海軍的大成(我不確定新系統的名字)系統順便整合進來。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妥善的安排,事實上兩年前我也曾經在這個軍板上提出類似的推測,想不到真被我說中!
Charlie2020 wrote:
方的TAVITAC-2000型戰鬥系統,可能要花一點錢去升級它的功能再將海鋒眼與天劍二整合進去就很完美了....................中科院看出了MK-41的隔熱設計的訣竅以後,就用來改善華陽,改善後顯然獲得海軍的信任才能拿到門票,至於這個MK-41上的設計訣竅是否有專利問題,可能並不一定,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查理大,木星二型同時只能追踪64個目標,已經過時,現代戰場環境複雜度已非90年代能比擬,需要能夠監控250~400公里範圍內空域,並且同時能追踪數百個目標,這種需求不用A(P)ESA是很難達成的,眼睛不夠亮腦袋再好也沒用,要把「TAVITAC-2000」升級到這樣的性能,換掉雷達是第一要務。

康定級對空偵測是以DRBV-26D木星二型長程對空搜索雷達、Triton-G中程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兩者組成,如果Triton-G以「海蜂眼」取代,但是DRBV-26D維持不動,就是升級「TAVITAC-2000」也沒什麼作用,因為後者的性能太差。

法國人會協助中科院修改華陽垂發的設計,推測是中科院或者法國人已經知道哪些設計有可能抵觸洛馬的專利,不過,中科院會讓法國人仔細檢視「華陽垂發系統」去發現問題是件很奇怪的事,或是中科院已收到洛馬的 warning letter甚至律師函,而去求助法國人的可能性比較大。
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會不會換到這麼大要看海軍手上的預算跟造艦規劃

如果新造艦的計畫繼續遲滯,那就可能回過來加強手上現有艦的裝備或更新並且延長其服役年限

如果新艦銜接時程沒繼續拖,那就可能只維持/做有限度的升級讓她們服完剩下的壽期
天衣神水 wrote:
法國人這招排除了洛馬(恕刪)


就算要換更先進的雷達,也要看看艦上發電系統是否能供應新雷達的電力
eclair_lave

如果真要換也不見得就得死抱原有的發電系統,需要的話剖腹換裝發電機跟相關設備即可,一般郵/客輪也是會隨船上電氣設備升級時一併擴充,當然前提是確定決定要升級的話..

2022-01-29 12:58
萊七逃 wrote:
只看的到沒武器打的到何來共享之說 ,要看的遠還是交給友軍載台就好其他靠資料鏈互傳就可以。

你舉例都是2D單獨搜索雷達可畏級是3D相控陣雷達 ,所以沿用原本2D DRBV-26D就好為何有換新搜索雷達必要?

就算換新的有可能還是2D雷達嗎 應該不可能, 一台3000多噸船搞2顆不同波段3D相控陣,防空武器只有幾十公里遠這規劃只能說創舉。


3000多噸船搞2顆不同波段3D相控陣,防空武器只有幾十公里遠這規劃只能說創舉?

這算什麼創舉?舉個例子,小日本的秋月級與朝日級護衛艦排水量都破5000噸了,也是搭配雙波段陣列雷達,使用的飛彈也是只有幾十公里的ESSM。或是歐洲的FREMM級巡防艦,同樣雙坡段陣列雷達同樣搭載射程只有幾十公里的紫苑15。

但不同的是都是使用垂發裝置這些船隻有需要的狀態下可以混搭更長射程的飛彈或是全部更換,抑或是就沒他的事乖乖使用短程飛彈。例如FREMM就能全搭紫苑15或是混搭15與30兩種。

或是滿載快兩萬噸的日向級直升機護衛艦都是這種裝潢,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為啥?因為這是功能取向問題而不是什麼死人骨頭船都要看得遠還要打的遠。

簡單說雷達看的遠是一回事,但看得遠不代表看到的都你的事。執行反潛任務或是護航任務的護衛艦看到200公里外而且具備敵意的飛機關你屁事,那是驅逐艦要幹的事。護衛艦的專心執行你的反潛與護航然後隨時看著光點戒備就好。如果沒有擔任區域防空的驅逐艦在場那護衛艦就是防備自己與自己護衛的船隻別被飛彈給槌到就好。飛機?他有那麼北藍願意飛過來那當然不用客氣把他K下來。

或是你沒錢只能買萬能艦頂著先那只好把近防與區域一起搞也是可以,例如您前面提的新加坡可畏級。但請注意雖然他是巡防艦的噸位但那是新加坡海軍的主力擔當(最大隻的就他了),以我軍而言上面還有雖然老但是正宗防空驅逐艦體格的基隆級,可畏不能只顧自己還要多顧一下自己附近的兄弟。

所以對於康定級而言如果我軍給他的定位不是正統防空艦那他只要具備自己別被東西打到的功能就好,20-30公里射程的近防飛彈與10公里上下的防貼臉飛彈或是快砲就足夠了,而看得越遠只代表預警的時間長短,也就是緊張地盯著與雞飛狗跳這兩種場景的差距。預警時間當然是越多越好但也要看自己扛不扛的住或是看不看得過來,所以毛系風格船隻很多都配有老花型的大鐵網超遠程預警雷達。

但這真的是老花

你不相信真的是這樣?可以自己爬爬原裝的法國拉法葉級裝的海響尾蛇飛彈(拉法葉沒有近迫快砲,這套就是近程防空與近迫雙用的),最遠最遠16公里的射程。法國老有裝紫苑上去的計劃但原裝的拉法葉扛這這套東西走跳幾十年了。功能上就是打雜為主,注意自己別被K到就行了。

跟準備改裝的康定比起來是不是有種濫倒掉渣的感覺?

而反過來說如果真的要打的遠,海劍二大約長4米半跟5米半的弓三應該是用一樣深度的發射井。所以只要願意花錢與接著做功課以後也可以跟法系艦一樣紫苑15、30混著裝。

討論區常見的問題就是明明跟你說是護衛艦但大家都當成是全能的驅逐艦在演藝。就文書機偏要裝RTX 3080?有錢沒地方花也不是不可以。
waffe
安溪靖惠侯

海劍2曾經在台北防展現場聽過中科院教官說的,30公里射程是海軍捨不得花錢,否則100公里都不是問題,只要原有飛彈加粗,推進器加長,就如同紫菀15和30一樣

2022-12-16 3:02
天衣神水 wrote:
康定級對空偵測是以DRBV-26D木星二型長程對空搜索雷達、Triton-G中程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兩者組成,如果Triton-G以「海蜂眼」取代,但是DRBV-26D維持不動,就是升級「TAVITAC-2000」也沒什麼作用,因為後者的性能太差。


我認為DRBV-26D木星二型長程對空搜索雷達當初賣給台灣時是經過功能縮減的版本,因為同一型雷達也裝在戴高樂航母上,如果一艘航母地對空搜索只能管制64個目標就太離譜了,因此這個雷達只需要升級他的後台電腦系統到戴高樂航母的等級,就可以再用20年,這應該不是問題。海鋒眼整合進這個系統是必要的,因為要導引海劍二,但是Triton-G要不要移除,我認為要看中科遠把這個海鋒眼加大到多大才知道Triton-G是否還需要留下?

以20年前的戴高樂航母的雷達科技考量,對法國來說應該是很落伍的玩意,應該不至於不肯讓台灣升級到哪種程度。事實上要管理64個目標或是更多目標應該是TAVITAC-2000的重要功能之一,當然也要升級才能配合雷達的升級。對康定級這種反潛為主的艦艇,300多公里的搜索雷達已經算是夠用了,況且海軍應該不會讓他單獨執行任務,台灣軍方經費有限的狀況下,繼續使用DRBV-26D非常合理,只是他的抗干擾與跳頻能力是否能在現今的戰場生存才是一個可能的顧慮。
以前雷達很大很重,3000噸以上的一級艦,要負擔區域性雷達哨戒的角色,所以派里級跟拉法葉都用L波段的預警雷達看得更遠,差別是派里級還有標一,拉法葉級就只有西北風。台灣康定級只有海欉樹,面對中國威脅,連移植武進三的濟陽級都比不過。

但PESA雷達出現後,體積大幅縮小,1000噸以上的護衛艦都能搭載,加上VLS跟ESSM通用化,2000噸就可以做到上一代3000噸以上才能做的事,這也是為何海軍光華五號二級艦一直在等機會的原因,科技讓武器的能力提升了。

康定級升級,只要是法方來操刀,大改不是問題,問題是你預算要給多少。震海艦跟光華五號如果比照希臘巡防艦標案統包,可以談的價碼空間應該就很大,甚至雷達要不要技術合作也有可能。
Charlie2020 wrote:
我認為DRBV-26D木星二型長程對空搜索雷達當初賣給台灣時是經過功能縮減的版本,因為同一型雷達也裝在戴高樂航母上,如果一艘航母地對空搜索只能管制64個目標就太離譜了,


沒有離譜,最早的SPY-1也差不多是對兩百個目標做追蹤,而且翻譯成"管制"其實無法明確表達實際上雷達對目標的感知能力,如果單純只是搜索與辨識64個目標那就真的很少,但如果以"管制"的字面上看那應該是完全掌握目標的軌跡、方位、速度等資訊(不清楚目標從哪來打算去哪裡怎麼管制?)。

而木星系列的雷達一直是法國航母的標配,從戴高樂號上的26D到福熙號與克里蒙梭號上的23B都是木星系列雷達,也就是這種雷達是法國最好的遠程警戒雷達,但航母上不是只有這種雷達,遠程、中程、近程雷達都有。
waffe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