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美軍傳統戰機開外掛!? 實彈撃落視距外的高性能無人機, 可輕易偵測隱形戰機.....

oculata wrote:
若IRST與載具GPS(恕刪)

> 有沒有可能是利用合成口徑方式獲得目標距離資訊??
合成孔徑這方法我想過感覺是可列為有可能性,但覺得論證上應該是有哪邊怪怪的.
另一種想法是應用觀測深空天體測距的概念,但我還沒細想可以怎麼做.

> 直接聚波硬把匿蹤目標打出來?
好吧,若是說反匿蹤這議題來看是可能有用,但你一ping他對方就會察覺了,而我個人則是較偏好能靜默獵殺的方案,畢竟沒在躲的目標才是好得手的目標.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IRST現代常識上搜索沒有問題,難的地方在於無法提供距離資訊,這樣就無法拿來做射控用途


麻煩轉貼一下你在哪裡看到可以用IRST搜索整個空域的資訊?
Charlie2020 wrote:
光學上有許多東西還是屬於軍事機密! 這種高精度光學望遠技術老美CIA還是獨步全球,勉強可以比的只有德國,老共與俄國只能吃灰!

一个光学技术,为了埋汰中俄,居然连CIA都整出来了...

光学技术分为好几个类别。科学和军用等非量产光学技术,美国的确领先,中国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中国的军事装备都是用的国产光学产品,分辨率并不差。工业和民用光学技术等量产的,美德日都比中国强得多,不过中国追赶的速度也很快。
飛彈擊落視距外無人機這有甚麼?

當是閉著眼掃機槍嗎?
sbx700a wrote:
美軍實彈測試成功,在...(恕刪)


IR就是紅外線
基本上只要不是在絕對0度K,都會有黑體幅射,隱身只是讓雷達波探測不出,但紅外線絕對遮蔽不了

連UFO飛碟都抓的到(美軍就是靠IR sensor探測到UFO)
外星人也是要遵循這個宇宙的物理定律
外星科技對可見光,雷達波隱身沒問題
紅外線是黑體幅射
宇宙間無絕對零度,所以外星人也遮蔽不了紅外線,跟背景輻射一定有差~

IR sensor基本上也是三五族半導體,現在科技進步,解析度提高,搭配雷達精確定位
把紅外與雷達波整合
算是一種進步

下次拿來射射UFO看會不會出問題~
可能UFO加速太快飛彈追不到~
Charlie2020 wrote:
麻煩轉貼一下你在哪裡(恕刪)

不太懂您糾結的點
IRST: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
就已經有"Search"這字眼在裡面了
最早真正意義上比較實用化Mig-29的IRST就是裝在一個基座上讓他轉動對空域進行搜索,說穿了就是大號一點的紅外線AAM導引頭(AAM導引頭也是需要轉動自行搜索視野再鎖定目標的).

開版文提到的軍團IRST莢艙技術來源是F-14D上的AN/AAS-42 IRST再改良版
純論F-14D上的AN/AAS-42在1996年的測試中曾成功探測到50km外的1枚高速模擬靶彈(M 2.4)並持續跟蹤5分鐘.1998年的另一次測試中則成功探測了1架42km外迎頭接近的F-16.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可抓匿蹤戰機,美軍 F-15 測試全新紅外線搜索追蹤莢艙

作者 Alan Chen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12 日 17:54 | 分類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軍事科技



美國空軍在上週於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成功以 F-15C 戰鬥機掛載新型紅外線追蹤莢艙,導引 AIM-120 先進中程對空飛彈擊中視距外的 F-16 遙控靶機,完成首次以紅外線搜索追蹤技術,擊中遠距離目標的試驗。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 2018 年時推出名為「IRST 21」的紅外線搜索追蹤莢艙(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 System Pod),並獲得美國海軍採用,掛載於 F/A-18 E/F 超級大黃蜂戰機上,並多次成功導引 AIM-9X 先進短程對空飛彈擊中靶機。

IRST 的技術由來已久,與常見的紅外線熱顯像儀屬於相似技術,透過目標物表面溫度,顯示出物體外貌,而 IRST 則加上追蹤與定位系統,可持續鎖定目標,並提供高度和方位等資訊。

在這次測試中,美國空軍採用由 IRST 21 改良而來的「軍團莢艙(Legion Pod)」,在空中持續鎖定視距外的 F-16 遙控靶機,並將方位和高度資料傳送至機上雷達,讓飛行員發射 AIM-120 飛彈,飛行途中莢艙持續將資料透過雷達傳送給飛彈進行路線修正,最後成功集中靶機。

負責測試的空軍第 85 測試評估中隊(85th TES)少校 Brian Davis 表示,新的軍團莢艙讓戰機可以在不發出雷達訊號的狀況下發射飛彈,對於維持作戰隱蔽性有極大的功用。

此外,由於使用紅外線感應技術,探測來源是目標物表面溫度,因此即使面對匿蹤戰機,也能夠藉由對方發動機散發的熱能,或機體表面溫度來進行追蹤,讓美軍面對敵方匿蹤戰機時擁有反制能力。

經過這次成功的中程對空飛彈測試,證實軍團莢艙具備視距外鎖定和導引能力,因此美國空軍與海軍都將加快莢艙採購進度,強化現役機隊的反匿蹤戰力。
oculata wrote:
或者IRST純粹獲得方位資訊

看著剛剛查到那個AN/AAS-42的兩個測試我忽然有種奇妙的想法
的確有不用知道目標距離也能導引射擊的方案,那就是使用反戰車飛彈常見的指揮至瞄準線導引.
條件是只要IRST能追蹤到目標熱跡的同時也能追蹤到自己飛彈的熱跡即可,簡單一點的實作就是操縱飛彈讓飛彈的熱跡保持在與目標熱跡重合的位置直到擊中.
(當然這樣搞會很浪費飛彈動能)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google網路敘述覺得有點可怕,
古早版的大小有4公尺長、155公斤重,最新幾個版又愈來愈小,每個IRST可獨立運作、可連線同時運作、可以遠端操作、可以A偵察B協助,本身不散發雷達信號,可以串連F15 F16 F18通用的Linksys資料鏈....

個人猜想,把這種東西架在車上跑,不管在海邊在山上,對來襲海空敵軍有很強的威脅性.....
ASRAAM wrote:
條件是只要IRST能追蹤到目標熱跡的同時也能追蹤到自己飛彈的熱跡即可,簡單一點的實作就是操縱飛彈讓飛彈的熱跡保持在與目標熱跡重合的位置直到擊中.
(當然這樣搞會很浪費飛彈動能)

IR天生的物理限制解析度不高
數十km外的誤差會很大
只能做為雷達的輔助參考
本身直接導引命中率堪慮
ASRAAM

已知的常識上而論是這樣沒錯,所以好玩的部份就在推敲到底老美是否有什麼新花樣.

2021-08-15 0:48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