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2020 wrote:待紅外線感測器準備好以後才開始尋找與鎖定目標。此飛彈是否有上鍊修改飛行方向的功能尚不確定。但是有效射程確實超過15公里。 系統總是要有個方法把飛彈送到目標附近才好讓IIR seeker去鎖定目標,一來是IIR seeker窄視野不利大範圍搜尋,二來是先前發射的海劍羚紅外線訊號會比「目標」明顯,後面發射的海劍羚恐怕會先鎖定它,而錯失目標,「公羊」的做法是先用「被動RF」導引到目標附近,再以紅外線鎖定目標 (如下圖),「海劍羚」沒有被動RF,自然要用上鏈解決這個問題。
蔡謙卑(千碑) wrote:海劍羚飛彈吹噓10多(恕刪) 海劍羚飛彈首度曝光於2015年8月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https://www.storm.mg/article/62720哪來的10多年
天衣神水 wrote:24聯裝戰系型的「海劍羚」和系統底座要佔的空間不小,想必有點重量,震海艦要在上層甲板空出這樣的位置和負重,難度可能不低哩(恕刪) 太貪心了!海公羊好像才21?體積大又沒又沒匿蹤傾斜角度設計,這樣不會破壞㙮江艦匿蹤外型?
天衣神水 wrote:推粉@TaiwanMilitary...(恕刪) 高雄艦上的主雷達天線桅塔上的相列天線變小,猜測有2種可能第1種可能是中科院將原本的大型PESA微型化,雖然付出輸出功率降低與偵測距離減少的代價,但也因此減輕系統重量。從李四端的中科院研發展示館介紹影片13分33秒可以看見一些端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wc2lKqIyg影片中介紹的艦載四面相列雷達,是一款S波段的PESA,偵測距離約350公里,符合海軍300公里以上的要求,從天線大小來看,與現在高雄艦上的那款雷達還蠻相近的。第2種可能是這款雷達是海鷹眼雷達的4面固定配置的構型,在台北航太展中所展示海鷹眼雷達雖然是旋轉天線構型,但解說人員也說可以衍生出固定4面天線的構型。從公開資料來看,去年劍影專案(海劍羚飛彈)和海鷹眼專案是同一時間向海軍申請施工計畫,但目前高雄艦上明顯可看到海劍羚飛彈的發射器,但看不到海鷹眼雷達的旋轉天線,所以或許海鷹眼雷達是以固定4面天線構型上艦測試。
HP100LX wrote:海軍要的應該是AESA(恕刪) 從今年4月7日海軍官員回覆立委林淑芬的質詢內容來看,其實一開始海軍應該只要求中科院研製艦載相列雷達,AESA是後來追加的需求,所以中科院會主張依照海軍的最初需求,他們是可以通過測評的,當然,業主最大,既然海軍現在要的是AESA,中科院就得拿出來,不然海軍另循管道外購也是很合理的。另外有個折衷方案,就是循沱江/塔江模式,原型艦和量產艦幾乎是兩個樣,震海原型艦還是採PESA,但量產艦就要換成AESA,只是整個艦隊的換裝時程肯定會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