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先計畫設置陸基神盾,用來反彈道,但是防衛省內部討論的結果是把反彈道的神盾放到船上,現在計畫採用雙船體設計的神盾艦,用來解決陸基神盾的架設問題,下圖為畫家想像中兩個方案設計版本取自:@Aylont1
那兩個方案以她要負載的裝備重量去看都怪怪了第一個方案的看起來像高速小翼的穿浪型,雖然理論上有著容易達成高航速的優勢,但大噸位的神盾艦也沒啥衝35節還是40節+的需求(自艦防空探測跟打擊範圍遠大於那個相對下可憐的移動速度)造成雙體船反而損失一堆船腹空間,甲板空間是變大了沒錯,但又不是要當直升機母艦攜帶大量艦載航空器,真的要承重雷達跟垂發模組+大量攜彈後,剩下能分給油槽的就剩沒多少重量跟空間餘裕,變成短腿船一條而且原圖還畫的有點問題,穿浪艏正常是突出於船底板像這樣才能有效破浪,避免長期浪拍船底導致快速累積金屬疲勞而損壞,原圖裡破浪首卻沒凸出去第二個方案的假想圖則變成了大U底的小翼,這回負重能力提升了,可是船首變成普通雙體的平底板樣式這構型就近岸/內河域專用,變成沒出遠門的本錢,海象差點的應用環境多跑一陣子船首結構就等著崩掉說到底對動輒可能8000t+的反彈道神盾艦去省個鬼噸位,雙體船天生造價就貴,中小噸位艦艇拿去特化應用是不得已當噸位大到一定程度後,載重能力跟空間.船速上還是傳統單體船比較平衡,壽限跟養護成本也較理想,反而去搞雙/多體很容易不小心整到自己...
eclair_lave wrote:才能有效破浪,避免長期浪拍船底導致快速累積金屬疲勞而損壞,原圖裡破浪首卻沒凸出去 「穿浪雙船體」和「雙船體」的差異就在船艏下方的尖頭可以破浪,減少點頭造成速度損失,如果不追求高速就可以省略,減少船身負擔,例如,海自的響級音響測定艦,標準2,850噸 / 滿載3,800噸,船身甲板夠高,也不用跑得快,一般的浪也打不到中間底部,不會有什麼問題。
天衣神水 wrote:「穿浪雙船體」和「雙(恕刪) 穿浪艏主要是改善船艏底板的反覆拍浪受壓,避免點頭的速度損失效果算是次之從正面投影看,m型的船艏結構可以讓湧上的浪頭被穿浪艏分開,沿著弧形被適當往兩側釋放,以削減掉直接拍擊的傷害,因此不會出現海洋拉拉那種被反覆直接受浪後船艏結構崩潰的類似事故響級差不多就是個能自力移動的海上平台(這船長寬比幾乎是2:1了)那個基本上已經沒啥海上機動的能力,當然如果日自覺得只是想把原先規劃的陸基神盾移到海上當成海上平台能動就好也沒關係只是那兩張圖都不像是偏海上平台式的設計,圖一的構型真要說還比較偏似海影號試驗船,畫家畫的那個破浪艏真的有跟沒有其實沒兩樣..
eclair_lave wrote:當然如果日自覺得只是想把原先規劃的陸基神盾移到海上當成海上平台能動就好也沒關係 原本的反彈道陸基神盾移到海上,就是在預定點附近游走,應該不用什麼機動,能執行任務就可以了,下面報導中的示意圖就比較"寫實",沒那麼藝術 Japan’s MoD New Aegis-Equipped Missile Defense Ships May Be Multihu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