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ss_sato wrote:單就魚叉自己做比較沒(恕刪) 或許吧,但是還要考慮你新聞中所寫的lead time問題。我猜,天弓/天劍/海劍/彈道飛彈,屬於電子製程+藥柱製程。國家要是肯出手,量產速度比較快,數量應該會啪啦啪啦掉下來。不用擔心啦。
macross_sato wrote:所以天狗部隊是犧牲打(恕刪) 台灣還有超過900顆的mica 雖然現在相比 這飛彈是比較短腿 但是數量多以台灣勤儉建軍 的理念 天劍二c 生產數量不會大IDF另外一個問題 沒有新型的追熱飛彈(不要說不會發生近戰纏鬥)現在的新型追熱飛彈 都是IIR畫像紅外線(對熱焰誘餌 沒這麼敏感)加上尾部燃氣舵美軍的AIM-9X 在實戰中 也是傻傻地去追俄製熱焰誘餌
macross_sato wrote:但是優先有順序, 目前最前線配置的戰機應該優先持續更新裝備。因此與劍二C量產來比較, 我認為劍二C是最不該被排擠。 劍二C好像還在調整彈道,先前在新新季刊有登出劍二C滑軌發射後會上飄,導致飛機引擎吸入火箭尾焰廢氣而咳嗽,接下來要改成滑軌射出後先向下飛再往上來解決這個問題,不知弄好了沒有?會不會影響到射程?
貼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等發現都只離30公里,等系統鎖定發射攔截也差不多在20公里左右,只有一次攔截機會,失敗就是要靠近迫系統所以為了提升攔截機率才會兩枚打一顆,射程遠針對的並不是掠海飛彈吧!yoshiyoyo wrote:關於海劍二 又要來當...(恕刪)
yoshiyoyo wrote:就是射程不遠沒辦法打(恕刪) 短程防空彈本來就是搜索能力.生產成本跟備彈數量.載具要求等等綜合需求之下必然存在的其中一階產品如果要能打上百公里外的目標(不管是高空發射或是低空伏擊),那就表示自身索敵能力要更在之上,或是具備外部索敵支援的的協力體系,同時還要有能打得夠遠的飛彈,這樣的一套系統通常不是小型艦艇或非主要作戰艦能夠負擔的成本與重量就算是夠大型化的作戰艦,其配備的防空飛彈多半也不會只有一種長程防空彈,而是長/短程皆備,才能控制到合理持有成本以及增加備彈量,紫宛15.CAMM或是ESSM等短程防空彈都是類似需求下的產物
這車間和完成塗裝的彈體照片,看起來好像我今年新加入的公司廠房裡最近滿滿當當堆著的待出廠產品,大概此類構型長相都差不多吧。不過我們那堆滿了廠房而且因為客戶需求量太大,把其他項目資源都佔據的產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飛彈或者布撒器。而是UAV自組網打擊蜂群。我們衹是一家拿到世界上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