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天衣神水 wrote:
2、海軍向美商洛馬(Lockheed Martin)、雷神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英商貝宜系統(BAE)、法商泰雷茲(Thales)集團台灣分公司達利思以及土耳其哈里森(Havelsan)國防科技公司等5家訪商結果,國外廠商均表達因成本估算及各項裝備輸出許可申請需至少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等因素,要完整在年底回覆建議書草案及交運期程,恐有有難度。


這種搞不清楚軍事運作時程的承辦人,整天都在鬧笑話! 過去有武獲室時,這種事應該是不會發生的,如果連這種最基本的事都搞不清楚,要求軍武大廠在幾個月就要把規劃書弄出來,我真的是很為海軍擔心,怎麼會選出這種無知的人來籌備最重要的新一代戰艦??
各方角力的結果吧......在好幾個月前,不斷有消息傳出的時候,就討論過海軍一定要趕快有備案了....拖拖拖就是這種結果(還真讓我不幸言中了)壯士斷腕,總比拖屎連好....

順便一提,假設這幾天的消息為真,拉法葉是不是準備擺爛了?
Charlie2020 wrote:
這種搞不清楚軍事運作(恕刪)
盡情歡呼吧!日後自己遭難,請不要怪人無情地訕笑!今日特此紀錄下這一段。
兩則海軍澄清(?)文

一、中科院「迅聯專案」延宕 海軍:考量由外商進行技轉

二、新型飛彈巡防艦 國軍:儎台能自製、戰系審核中

兩則大意是:
1、立委追問,我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未來是由國內承製還是需向美方購買?敖以智說,針對相關議題,都曾召開專案會議,基本上載台由國內作沒有問題,至於戰鬥系統,還要看中科院報告的審核狀況,基本上中科院自主研發「迅聯專案」若成功沒有問題,都會納入後續規劃。

2、至於是否對美洽購?敖以智說:目前沒有。一則要看中科院迅聯專案審核狀況,若無法達到作戰需求,會考量請外國廠商跟中科院作技術轉移,但這個還在作規劃,目前尚無定論,須視報告審查狀況而定。

3、立委質疑,外國類似構型與性能的軍艦排水量都超過6000噸,我國開出4500噸的規格,儎台是否太小,除非海軍會把一些配備刪除,否則恐怕很難落實,盼海軍好好檢討。


海軍表示目前仍在評估階段,並沒有把話說死,也似乎希望中科院能接納外來技術,不知雙方溝通上是否出了問題?
那我13樓不是白講的?
現在風向太亂,我還是先閉嘴比較好...
天衣神水 wrote:
兩則海軍澄清(?)文(恕刪)
盡情歡呼吧!日後自己遭難,請不要怪人無情地訕笑!今日特此紀錄下這一段。
天衣神水 wrote:
還有關於「拉法葉」的(恕刪)

可以挑一艘比較爛的,拆了研究它的聲納、雷達、輪機靜音,剖開船艙看有無裝垂發空間?

法國,台灣領教的還不夠嗎?
朱明又抖出一些新料 國造小神盾巡防艦卡關 中科院「迅聯專案」未達標是主因

意思是,「迅聯專案」中相列雷達均符合海軍最初開出的規格需求,而且沒有外界所謂的過大過重的問題,最大的爭議是採用較舊「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

但是,理由很不充分,因為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中關鍵性組件的「射頻切換開關」,在2027年交艦後,「射頻切換開關」極有可能變成消失性商源......(註:黑人問號)

還有,資訊與指揮管制功能都整合在迅聯戰鬥管理系統及電子戰術圖桌上,使作戰官兵在戰情室內就可獲得經過整合後的完整資訊,可是,目前是各系統獨立運作,經人工比對各項裝備後,再以口頭傳達作戰指令至各裝備執行。 (註:可以理解,改善應該不難)

中科院對於迅聯戰鬥管理系統的軟算演算設計是否可以達成應有的追蹤整合威脅評估等指揮管制能力,始終未向海軍說明清楚 ..... (註:這個應該不是中科院單方面可以做到,軍方電子資訊情報不足中科院再強也沒辦法)

最後,是最奇怪的地方,戰系裝備研發後「移裝」可降低原型艦總價,為節省國家預算,研發的戰鬥管理系統、相列雷達、相列敵我識別儀與MK 41垂直發射系統等裝備,研發結案後以移裝方式到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上,原型艦的建造上只編列這些裝備移裝費用,來降低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的造艦總價,也可解決專案結案後裝備的處置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註:又是黑人問號)

把原型艦當成消化研發成果和分攤研發經費的工具,如果這是真的,只能說海軍真的很「天才」,希望這只是媒體亂猜的。
其實昨天上報講得很清楚 沒有甚麼好疑問 若是真的 那不是ASEA雷達重量與尺寸的問題而已

那就是"訊聯"搞得這樣久 可能還是有問題的 無法達到海軍的需求

所以海軍的態度很清楚 中科院做不到 整套系統連戰系/核心系統及偵蒐感測器 辦不到就外購

當然"訊聯"算是研發計畫 但是"訊連"計畫是買了所有整套設備整合後來做相關測試與驗證

當然把這些系統完成測試之後 搬去"原型艦"裝用可以省錢 這個講法完全是"屁話" 哈哈哈

因為PESA以後人家都不生產了 所以相關零組件以後可能會買不到 這是當然的

對於海軍的規劃,中科院對於迅聯戰鬥管理系統的軟算演算設計是否可以達成應有的追蹤整合、威脅評估等指揮管制能力,始終未向海軍說明清楚,究竟是受限技術能力?或是預算不足?讓海軍對迅聯戰鬥管理系統的整合未達預期目標而不滿意


這段話 證明了 最前面的問題 海軍對"訊聯"的能力是存疑的 這是最可怕的問題

至少目前中科院的"訊聯"跟海軍所展示的狀況跟其他國外系統相較 海軍是有疑問的

為何沱江艦可以用 沱江艦相對"新一代巡防艦"對戰系需求不同(應該少很多也簡化)

沱江應該只有三四個大螢幕(制空 至海或反潛) CIC也就幾個人 沒那麼複雜

但新一代巡防艦可能有十幾個大螢幕 若是缺乏整合能力來讓戰情官與高階主官評估

那就看著辦吧?? 這麼可怕的事 總統府就不要再堅持一定要用中科院的系統

看來連整合戰系 中科院可能都有困難 唉 當年 武進三號完勝MK-92的歷史 不勝唏噓
天衣神水 wrote:
【獨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海軍訪商洛馬等5家公司均表達年底交建議書草案有難度

哇靠,單第一圖上頭裝的零組件,
這樣一艘船要多少個專業人員負責操作。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中科院對於迅聯戰鬥管理系統的軟算演算設計是否可以達成應有的追蹤整合、威脅評估等指揮管制能力,始終未向海軍說明清楚,究竟是受限技術能力?


個人認為,這段描述是有問題的,大家所了解中科院目前實用化的偵蒐系統,長白、弓三、蜂眼、海鷹眼,都是對空中目標偵蒐,應該都有自動威脅判斷、追蹤的功能,尤其是長白,已經運作了20多年,該到手的雷達軌跡特徵也已經早就弄好,如果連這種功能都沒有,半自動靠肉眼,那還得了?這邊指的應該是水下目標,問題是,中科院怎麼會有水下聲紋資料?海軍手上才會有吧?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