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有分前線的戰鬥部隊,跟在後面的戰鬥支援部隊(例如砲兵),跟後勤支援部隊,各種部隊裏並不是每個角色都需要擁有專精的技能,很多版友都當過不願役,大概清楚部隊中總是有些編制人員不太需要很專精的技術 (例如,開車、填裝手.....等),這些編制人員比較容易用後備軍人取代。
戰爭時,一個部隊的戰損超30%~40%以上就很難靠"充員"來回復戰力,這時候要退下整編,由各前線退下來的部隊抽出各種專長軍士兵、加上一部分後備軍人,再整理出編制完整的部隊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平常部隊中的人員就要盡量培訓二或三種以上的專長,以便應付現代科技化的戰場,也利於後備軍人的動員整編。
你說的那種整補通常是補新兵(補年輕人,新訓中心出來的),不是補退役一陣子的死老百姓吧!還有後備單位基本上多半就是新訓單位,新訓單位有基本的現役軍士官,開戰前新訓單位應該會立刻填滿後備,開赴防區當炮灰...

天衣神水 wrote:
後備軍人召回(點召、教召),只是在驗證後備指揮部和各地公所兵役科在整理官兵歸鄉資料的同步化是否有誤,真正打仗時不會把一個都是由後備軍人的部隊開出去前線的。
部隊有分前線的戰鬥部隊,跟在後面的戰鬥支援部隊(例如砲兵),跟後勤支援部隊,各種部隊裏並不是每個角色都需要擁有專精的技能,很多版友都當過不願役,大概清楚部隊中總是有些編制人員不太需要很專精的技術 (例如,開車、填裝手.....等),這些編制人員比較容易用後備軍人取代。
戰爭時,一個部隊的戰損超30%~40%以上就很難靠"充員"來回復戰力,這時候要退下整編,由各前線退下來的部隊抽出各種專長軍士兵、加上一部分後備軍人,再整理出編制完整的部隊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平常部隊中的人員就要盡量培訓二或三種以上的專長,以便應付現代科技化的戰場,也利於後備軍人的動員整編。.(恕刪)
凡之夢田 wrote:
後備軍人教點召名冊就是召集時的基本單位組成吧,後備多半是步槍兵就好,你說的這種整補表示連現役都被打殘了退下去,這種狀況戰爭也差不多結束了吧!
退伍歸鄉報到後,會跟據當事人軍中專長去編成"代碼",這些"代碼"有些是基本單位組成,包括但非全部,因為軍人並非來自同一地方,所以同一"代碼"的人也不會在同一個地區,各地兵役課和各地後備指揮部有一套溝通的方法,戰備升級時,軍方會依兵推戰損預估報告開始召回後備軍人,這時就開始訓練這些兵了。
大大講的「現役都被打殘」那是大決戰後才會發生的情況,大決戰才會一次把正規兵力全部投入戰場show hand。
一般來說,軍隊佈陣也不會是只有一道戰線、前面幾個點而已,打仗也不是天天一直打一直打....打不停,雙方都要有整備的時間,打了幾天後,雙方都要喘口氣,後面的正規軍支援接上來,前面的下來整備,然後再打,如此遞迴,兵力多的多幾輪,少的一方就比較累了。如果後備軍方只有步槍兵能做什麼事?正規戰一定是不行的,就只能打游擊了,不然就是投降。另外,整編的部隊也不一定就是差,歷史上有很多整編的部隊很有戰力的。
其實本人推測美國認為的"問題"應該是後備軍人取得的方式,台灣現在是把退伍的軍士兵編入後備軍人,這是老掉牙的方法,幾十年不變,老美大概認為這些人已經太老了,不中用,應該建立類似階層式的軍隊,例如棒球1A、2A、3A、MLB這種方式,美軍後備軍人也一樣有預備役、國民警衛隊(國民兵)這種農場制度的軍事訓練體系,這些都是年輕人身強力壯,才有高度戰力。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