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開版 我是一定要來灌水蓋樓的成功級射控是美軍把荷蘭Thales Nederland(1990 年代以前叫 Signaal)WM-25拿來改的MK-92是WM-25美軍編號 那個時候是1970年代 比這個討論區的大大還老吧1980年代中科院用Honeywell的技術整合的武進三號 其實比這個系統還先進武三的老陽跟成功級比接戰的速度時 竟有過之而無不及MK-92跟訊聯初代產品來比 簡直無法比 這要如何說??施孝瑋應該是57年次的 查理兄 確定有比他大 哈哈他是軍武愛好家出身的 沒進過行業待過 當然這樣大嘴巴才不會出事
Charlie2020 wrote:我來幫施孝偉修正一下(恕刪) 海劍二有Booster,但是不長。大概只有不到劍二的1/2。以Aster-30來說的話,Booster長度超過2公尺。這個長度應該是考慮到5.*公尺長度的VLS compatible。RIM-162比劍二大上一圈,這東西的藥柱配方可能在老美/歐洲那邊比較先進吧。我想現在科科的問題不是在藥柱與彈體,了不起未來再換掉那個劍二本體。現在的海劍二有點像當年老美的SLAMRAAM狀態,弄出來就好,畢竟講了這麼多年。海劍那個架構在n年前算的先進,現在看像XX。20公里應該是最小的起跳範圍,等解碼。。就算不足,軟硬體出來了應該可以升級。
miku840048 wrote:每次見到新的大型軍武(恕刪) 物理上的定律不會改變,電子或軟體系統只能讓整個系統更有效率,讓研發過程更智慧化,讓系統遇到變數更好的調整,並且趨近於現有系統與材料的極限。要改變整個系統的極限,就要推翻整個架構。研發過程不用說 就是各種模擬系統,更有效率是指控制的細節,針對變數調整指的是環境進入整個系統的變數。比如你提起的渦輪發動機,它的極限是材料,那就是熱力學與材料上的極限,沒辦法改變。要更有效率的推進,就要推翻渦輪發動機架構,比如進入到分子控制的離子/電漿發動機。分子團控制比現代的熱流等控制更有效。燃燒以電力來替代,熱流以電磁場控制做分子層次的流體控制,不再是毫無方向的燃燒噴發,最後出來的壓力差會更有效率。太空領域的人造衛星因為單純,所以已經進入電漿發動機多年,大氣層內的離子發動機才剛剛起步。大概是萊特兄弟那種階段。扯遠了 反正現在的科技就是要一直累積了 一下子跳躍成長是不太可能了。
感謝各位的加油添醋! 軍板最近太無聊了!Booster設計的目的有非常多不同的目的,當初標二上有用好幾種不同的Booster,目的都是在增加射程,ASTER30上的也是為增加射程,增加射程也有不同的設計方式,跟終端速度有很大的關係,ASTER的Booster設計的很肥,它的加速度應該是比較高的,它可以很快就把飛彈高度與速度帶上去,因為接戰目標是在50公里內,但是標二的booster就是另一種觀念,它是以較慢的加速度把飛彈射出以較慢的加速度把飛彈帶到10公里高,在讓飛彈自己加速到三倍音速,因為它的目標都在120-150公里以外! 所以不向Aster要趕快把飛彈帶到一定高度,海劍二的Booster設計的目的是要在低空轉向,然後在加速到超過音速,然後再由飛彈自己的火箭接手加速到4倍音速然後接敵。其目的是以低空飛機,巡弋飛彈與反艦飛彈為主。
stever2018 wrote:正是因為沱江艦的定位在於近海防禦,它的雷達能力不需太強只要靠陸上雷達補足就可以,所以飛彈才可以裝如此大的數量 算算海軍水面反艦火力,光六、錦江、康定、成功、基隆,加一加不過是330枚左右的反艦飛彈,但是,康定、成功、基隆作戰時要到定點負擔反潛、防空任務,加上妥善率的%數,大概只有百來枚飛彈可專司反艦火力,「迅海專案」火力艦的概念就此產生。本來是要當成火力支援艦但是,沱江艦加了防空功能後反艦火力已經減半了,結果發現身家有16枚高價反艦飛彈,又沒什麼防空能力,是個好目標,改設計加了防空系統後只剩8枚反艦飛彈,火力跟一般艦艇相當,防空系統也只能自保。近年岸海軍以下餃子「準戰爭」的速度擴張,使得問題又回到原點,海巡採用沱江艦構型雖然為人所垢病,但是以全盤考量來看不是沒有道理,火力支援是有必要的,只是現在計算一下還是不夠,只好再買陸基魚叉了。
天衣神水 wrote:本來是要當成火力支援艦但是,沱江艦加了防空功能後反艦火力已經減半了,結果發現身家有16枚高價反艦飛彈,又沒什麼防空能力,是個好目標,改設計加了防空系統後只剩8枚反艦飛彈,火力跟一般艦艇相當,防空系統也只能自保。 你的算法不對,沱江擊的攻擊方式是需要至少3-4艘同時出擊,或是帶領一大票光六快艇一起出擊6-10艘,其16枚防空飛彈足夠用來保護這一個突擊小隊的防空,所以一整個小隊只需要犧牲四枚雄二或雄三飛彈換取16枚防空的海劍二飛彈。
從下面立委質詢海軍官員的對答內容可看出,沱江量產型將配置16枚海劍二,4枚雄三及8枚雄二,也就是將4枚雄三換裝成16枚海劍二,但反艦飛彈有12枚,還是比現役艦艇要多。蔡委員適應:所以至少30 節以上就對了。第一個,我們的速度要比他們的航母還快,要不然追不到就很奇怪了!第二個是武器,最近遼寧號又回中國的船塢去大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強他們的防護能力,所以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沱江艦最後配備的武器能不能達到航母殺手的重要關鍵,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按照這次量產的配備─8 枚雄二、4 枚雄三及16 枚海劍二,請問空間夠不夠以及武力夠不夠?敖參謀長以智:沒有問題。蔡委員適應:沒有問題?就是可以達成我們的作戰需求?敖參謀長以智:對,可以達到作戰的需求。蔡委員適應:另外,有一個說法是為什麼不把海劍二改成海劍羚,國防部的看法是什麼?敖參謀長以智:第一個,海劍二在103 年已經試射成功,沒有問題,但是海劍羚目前還在科研階段,所以前三批量產時,因為我們有方陣砲,海劍二本身是中程的防空飛彈,射程有30 公里,而海劍羚只有8 公里,所以第一批我們是用方陣砲與海劍二作搭配,所以它的防空……蔡委員適應:你們認為這樣的效果就可以了?敖參謀長以智:是,後續我們會再做檢討。
Charlie2020 wrote:或是帶領一大票光六快艇一起出擊6-10艘,其16枚防空飛彈足夠用來保護這一個突擊小隊的防空 查理大,我指的是總攜彈量,並非戰術運用,請看看下面現有海軍艦載反艦飛彈數量表:總共就是400多枚的反艦飛彈,打完了就要回港整補,成功、康定、基隆各有其任務,上面的反艦飛彈是自衛優先,專司反艦任務只有光六、沱江(或錦江)滿載268枚,如果加上妥善率因素,就只剩200出頭。現在再加上海巡版沱江12艘,滿載16枚反艦飛彈,結果如下:妥善率不計,成功、康定、基隆不計,直接從268枚增加到460枚,先不考慮戰術運用,對艦隊司令來說,手上的傢伙是越多越好,本人的意思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