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5%90%88%E4%BD%9C%E9%81%8B%E5%8B%95
爲了展示抵制英貨的決心,他甚至號召群眾焚燒英國工廠所傾銷給印度人民的衣物及公開製鹽。甘地和平消極抵抗的方法,使當地的殖民政府近乎癱瘓,並讓其飽受各界尤其是英國國內的壓力,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頒布新憲法,讓印度逐漸發展自治體制。
夠不夠義和團?
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Daniel Wen wrote:
很明顯的,作戰不是只看裝備,更要看訓練與士氣
清末政局腐敗,上層只看看的到的裝備數字,沒再管看不見的訓練問題
士兵的主要來源是窮人,人民沒飯吃時去當兵混飯吃
訓練應付應付,打仗先跑再說,輜重這些拖累類逃命度的,當然是棄而不顧
至於帶隊軍官是權貴子弟還是智障就另一回事
回頭看看台灣現在軍隊的士氣與訓練
職業的,志願役的,人力不足雜事多,人人有做不完的事要忙
不願意的沾一下醬油就閃了
新裝備一直買,到底是強化了多少戰力還是為某些人財力增加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