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裝備精良的軍隊,被八國聯軍打的一敗塗地。

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5%90%88%E4%BD%9C%E9%81%8B%E5%8B%95

爲了展示抵制英貨的決心,他甚至號召群眾焚燒英國工廠所傾銷給印度人民的衣物及公開製鹽。甘地和平消極抵抗的方法,使當地的殖民政府近乎癱瘓,並讓其飽受各界尤其是英國國內的壓力,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頒布新憲法,讓印度逐漸發展自治體制。

夠不夠義和團?
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AF%E9%96%80%E6%B5%B7%E6%88%B0

探知葡萄牙人的戰船體形巨大,火砲射程遠,命中率高

汪鋐在第一次進攻失敗後,新制定了作戰計劃。準備了一些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一天颳起很大的南風,汪鋐率軍士4000眾,船隻50餘再次攻打葡人船隊。先將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隻點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隻駛去,由於葡人船隻巨大,轉動速度緩慢,無法躲開火船進攻,很快燃燒了起來,葡人大亂。

汪鋐又趁機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人船隻鑿漏,葡人紛紛跳海逃命。然後汪鋐命軍士躍上敵船與葡人廝殺,葡人大敗。最後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島嶼藏身。

天亮後,風向逆轉,葡人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已竊據的滿剌加

神拳打贏火砲對嗎?
功夫再好, 還是敵不過洋槍
很明顯的,作戰不是只看裝備,更要看訓練與士氣
清末政局腐敗,上層只看看的到的裝備數字,沒再管看不見的訓練問題
士兵的主要來源是窮人,人民沒飯吃時去當兵混飯吃
訓練應付應付,打仗先跑再說,輜重這些拖累類逃命度的,當然是棄而不顧
至於帶隊軍官是權貴子弟還是智障就另一回事

回頭看看台灣現在軍隊的士氣與訓練
職業的,志願役的,人力不足雜事多,人人有做不完的事要忙
不願意的沾一下醬油就閃了
新裝備一直買,到底是強化了多少戰力還是為某些人財力增加了深度.......
kantinger wrote:
那最後的武士怎樣?(恕刪)

那個是電影,日本即使是守舊派也知道洋槍大炮的威力。薩英戰爭瞭解一下,他們打英國卻幾乎沒被教訓,讓他們可以吹很久。大概跟紅軍的紫石英號事件類似。不過兩事件的時間點英國在國際上的力量對比有差就是了。

我在另一串討論有說過,日本人的服從性使日本一直保持相對穩定,而穩定有利發展。你也可以說他們很多尚書大人,看情勢不對就立刻臣服了。像德川家康不敢與織田為敵,伊達政宗臣服豐臣秀吉一樣,再怎麼情勢好,看到打贏機會不大就乖乖服從了。而中國哪怕是個庸才,個個想稱帝,就像袁術。民國時期也是軍閥割據,都想當山大王。
陳小春2525 wrote:
在清朝的愚民政策下,(恕刪)

Seafood 法力無邊還是一堆有錢有權的信徒。。愚民?
就算到了清末,只要你是滿人就有終身奉。。。如果不把火往外引。。。。
槍砲的威力絕大部分的百姓都知道。。。
慈禧這內鬥戰力最強的大內高手搞不好男寵就有洋人。。。更不會不知。
扶清滅洋。。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再到就如現在台獨對中國。。。反對的就是走狗。。。這是内鬥的本錢。。履履都能內鬥成功。。
只是玩火失控了,敢罵洋人的,被敢打洋人的比下去了,。。。最後敢殺洋人的。。
YHWH wrote:
那個是電影,日本即使(恕刪)


會嗎?
那甘地跟屯門海戰怎樣?
Daniel Wen wrote:
很明顯的,作戰不是只看裝備,更要看訓練與士氣
清末政局腐敗,上層只看看的到的裝備數字,沒再管看不見的訓練問題
士兵的主要來源是窮人,人民沒飯吃時去當兵混飯吃
訓練應付應付,打仗先跑再說,輜重這些拖累類逃命度的,當然是棄而不顧
至於帶隊軍官是權貴子弟還是智障就另一回事

回頭看看台灣現在軍隊的士氣與訓練
職業的,志願役的,人力不足雜事多,人人有做不完的事要忙
不願意的沾一下醬油就閃了
新裝備一直買,到底是強化了多少戰力還是為某些人財力增加了深度.......


這位哥 怎麼把實話都說光光了 這該如何是好?? 這裡不能講真話

那些老中青憤青們肯定不認同 反正這裡罵人軍盲最簡單了

等一下被罵我不管歐
論武器差距明朝最大
不就把西方列強打的不要不要的對嗎?
清末民國時期論述軍事大概8成以上都會拿裝備做文章,其實以清朝論最大的問題是軍事制度在來才是軍事裝備。以甲午戰爭來看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李鴻章在那靠北的說我是以淮軍跟日本全國打。

這沒錯,因為日本軍事是全盤西化而不是裝備西化。可以說全盤照抄普魯士軍事制度的日本將普魯士祖傳的動員制度與參謀制度都搬進了日本(沒抄到100%但7成沒問題),甲午戰爭時日本成立了所謂的大本營(臨時機構,統合陸軍參謀部與海軍軍令部)也就是參謀總部統合一切的軍令軍政(原則上)並與行政系統連結統合全國所有資源以支援戰爭(我們台灣最大的軍人大頭目也是參謀總長)。

而大清?有類似的東西那叫軍機處,但軍機處能調的野戰部隊叫八旗與綠營。到了甲午那個時間點裡還有一個叫練軍,也就是重新操練配發新式武器的正規軍。而當時的國防主力勇營(淮軍、湘軍等等)朝廷根本無法直接使用,要透過掌兵的那個頭目才能用,也就是淮軍只聽李鴻章的、楚軍只聽左宗棠的以此類推。

清朝自從江北與江南大營之後已經沒有屬於朝廷直接控制的國防軍,事實證明那些人要花500錢來養但價值只有五毛錢。而且在匪亂剿除後大量奮戰的民團被解散但酒囊飯袋的正規軍照樣吃閒飯,也造成後續兩波人水火不容的態勢。

更重要的勇營從頭目到小兵都是漢人,直娘賊般的東西。老李在朝堂被滿族大臣排擠與猜忌,而他的的手下在地方受經制兵(正規軍)的排擠。直觀的看到的就像甲午戰爭時的平壤戰役,屬於正規軍改編的練軍佐寶貴部與屬於淮軍的葉志超等部好像不同國家的部隊一樣,你拼命我觀看、你被扁我逃竄。本篇的武毅軍八國聯軍時是武衛前軍當她在前面拼命時屬於正規軍體制(武毅軍是淮軍體制)的武衛中軍一樣在那看熱鬧,不然就是對著東交民巷放空砲。

而為了防備這些漢人部隊滿清限制這些勇營最大編制就是營一級。(大約300-600人不等)。

我們習慣會稱一個師、旅、團。但我們不會稱一個團是10個營或是一個師是20或30個營,因為有十分完善的指揮機制與概念將這些人連動在一起。

看看本文所寫的武毅軍就可以知道,他大約30個營就是營只有營。後來變成拱衛京師的武衛前軍後,跟他一起的甘軍、毅軍都是一樣幾十個"營",沒有我們熟知的班排連營團旅師的結構編制,當然除了袁大頭的新軍除外。

這種編制本來就是不給團練這些民兵系統坐大的限制,因為你在多的營其實都不容易聯動,越多越容易亂。因為指揮體制是平行的,帶10個營與50個營的官本身也是某幾個營的營長,完全沒有成建制的指揮體系與參謀體系。而且系統不同還互不搭理,像甲午時平壤戰役練軍的左寶貴就自己打自己的,旁邊的淮軍盛字營完全不會聯動,但逃跑會自動。或是毅軍被打淮軍旁邊看,等湘軍被打慶軍與淮軍旁邊一起看。那淮軍怎沒事?日本人沒打我關我鳥事。(以上是敘述),而到了八國聯軍時京師被打,東南觀望。那個老袁就在旁邊的山東一樣關我鳥事,

所以真正的軍事改革還是完全從體制西化的老袁小站兵開始,跟我們現在熟悉的班排連營團旅師一樣,只是當時叫棚排隊營標協鎮。而且最大的變革就是軍官專業化,不像以前扛石頭看誰扛的大顆誰就當軍官,都要由軍校教育後才能任官。而到了清朝快掛的前沒多大清參謀總部終於橫空出世,軍諮府是也。

所以看武昌起義後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武昌有事軍諮府啟動師級單位馬上組成軍級單位,大約6個師編成三個軍南下圍毆革命軍,而且從事發到出發一共五天效率驚人。

只是結局我們都知道,然並卵。
waffe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