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二次大戰德軍防空砲及戰防砲考證

Gerardus Leonardus Mooyman:單兵單日擊毀十三輛戰車



1943年一月中下旬蘇聯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發起火花作戰(операция Искра),意圖延續稍早前於史達林格勒包圍戰殲滅德國南方集團軍第六軍團的氣勢,以緩解德國北方集團軍第十八軍團在列寧格勒持續已久的圍城。當月火花作戰結束後,蘇聯雖取得戰略面優勢,得以維繫列寧格勒守軍的補給線,但戰線仍未變化且衝突不斷。

武裝親衛隊「尼德蘭」志願團(SS-Freiwilligen-Legion "Niederlande")當時受北方集團軍第十八軍團第廿六軍第170步兵師所節制。隸屬該團三營十四(戰防)連,當年十九歲的Gerardus Leonardus Mooyman武裝親衛隊突擊兵(SS-Sturmann),在1943年2月13日於列寧格勒東南方約六十公里位於拉多加湖(Lake Ladoga)附近的姆加(Mga),單日單兵擊毀十三輛蘇聯戰車。Mooyman上兵以此殊勳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成為武裝親衛隊外籍志願部隊獲頒此勳章的第一人。


https://youtu.be/vp3s_Jjp_00

授勳典禮相片在Mooyman身後的戰防砲為7.5 cm PaK 97/38,為擄獲的法製Matériel de 75mm Mle 1897野戰砲加裝瑞士Solothurn製砲口制退器減低射擊後座力,並安裝於德製5 cm PaK 38輪型砲架上。此法製野戰砲由波蘭或法國擄獲者制式稱謂為7.5 cm Feldkanone 97 (p)、97 (f)、231 (f),再改裝置於PaK 38砲架,因此以97/38為名。7.5 cm PaK 97/38砲口初速只在450-570 m/s,因此射擊動能穿甲彈效力偏低,但其以金屬噴流穿甲的高爆戰防彈(HEAT)則能在500公尺內貫穿T-34全車裝甲以及KV戰車側面裝甲。






Mooyman生涯共擊毀廿三輛蘇聯戰甲車,後期大部份以鐵拳(Panzerfaust)戰防火箭砲所獵殺。
redshoulder wrote:
為擄獲的法製Matériel de 75mm Mle 1897野戰砲加裝瑞士Solothurn製砲口制退器減低射擊後座力,並安裝於德製5 cm PaK 38輪型砲架上。

法制炮m1897......都用上!哇


redshoulder wrote:
7.5 cm PaK 97/38砲口初速只在450-570 m/s........但其以金屬噴流穿甲的高爆戰防彈(HEAT)則能在500公尺內貫穿T-34全車裝甲以及KV戰車側面裝甲。

沒想到這種彈藥 1943年初就有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好文!好文!5分敬獻。

題外話,把高砲拿來做平射用途在外島馬祖也是這樣,馬祖有些據點也是把M1 90高砲拿來做水面目標射擊之用。
以前的戰爭時期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魔改,魔用。巡洋艦圖紙改一改變成航母,坦克往土堆開過去變成迫擊炮,商船改軍艦,馬車變軍卡。

你死我活的年代,不會有什麼認證,預算,許可的問題。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成形裝藥的早期歷史演進

成形裝藥(shaped charge)原理為以高爆炸藥推擠逆向設置的錐形或半圓形襯片(liner),使其在高壓高溫狀態下形成高速運動的軸向細長塊材(slug)或噴流(jet),以其極高動能穿透目標物。無襯片者稱為空孔裝藥(hollow charge),旨在將爆炸威力集中於軸向,故以減量炸藥即能達到同等破壞程度。具襯片的成形裝藥之穿透力較不具襯片的空孔裝藥為佳;但此二名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常混用,例如德國一律稱為空孔裝藥(Hohlladung)。



中世紀攻城用的火藥箱(petard)藉桶或箱將火藥爆炸威力集中於軸向,可視為空孔效應的雛形。


空孔裝藥為日耳曼礦業工程師Franz Xaver von Baader於1792年發明,並應用於採礦;但當時硝基高爆炸藥尙未發明,使用黑火藥並無高爆炸藥的爆震(detonation)效果。

1867年瑞典化學家Alfred Bernhard Nobel發明安定性高的硝基高爆炸藥,1883年德國企業家Karl Hermann Waldemar Maximilian (Max) von Förster即率先以高爆炸藥驗證空孔效應,1886年由德國人Gustav Bloem率先取得具襯片的成形裝藥美國專利。但空孔效應在英、美卻以1888年重新發現描述的美國化學家Charles Edward Munroe命名為Munroe效應;在德國則以1911年驗證此效應的M. Neumann命名為Neumann效應。但若不計Bloem的首件成形裝藥專利,Munroe應為首位實驗驗證成形裝藥效應者。

雖然空孔效應自十九世紀末葉即已為多方發現並驗證,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無相關武器;可能是參戰國仍偏好彈頭觸碰引信,而空孔效應必須將引信置於彈底之故。上世紀二〇、三〇年代美、英、德、俄、義等國針對空孔及成形裝藥效應即有眾多研究,實際軍事應用卻自1935年起才加速開發。德、英、美都在1940-1941年間開始部署相關武器彈藥,陸續推出爆破裝置、步槍榴彈、大口徑砲彈以及步兵火箭砲。

自1935年起,德國Frank Rudolf Thomanek與同僚的開發成果使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以空孔裝藥爆破裝置順利攻佔比利時Eben-Emael要塞。


約在同期亦推出四號戰車與三號突擊砲之短砲身7.5 cm KwK/StuG 37 L/24使用的Panzergrenate 38 HI/A。1942年間推出7.5 cm PaK 97/38之成形裝藥彈與磁性戰防吸附雷(Hafthohlladung)。1943年起陸續推出各式肩射戰防火箭砲。




英國Henry Hans Mohaupt的開發著重在各式口徑槍砲彈,成果為1940年服役的全球首枚空孔裝藥步槍戰防榴彈,即2.5吋第68號戰防榴彈(Grenade, Rifle No. 68/Anti-Tank)。


1943年服役的PIAT (Projector, Infantry, Anti Tank)則以杆式迫擊砲(spigot mortar)機構發射3.3吋成形裝藥彈,提升射程與穿甲能力。


美國則在獲知Mohaupt的發明,經專利驗證未侵權之後自力發展,於1941年推出75 mm、105 mm高爆戰防砲彈以及2.36吋口徑機槍高爆戰防(high-explosive anti-tank, HEAT)榴彈,之後演變為Bazooka肩射火箭砲。


因為成形裝藥彈不若動能穿甲彈須要高砲口初速,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成為大口徑短砲身火砲與步兵防禦戰車的不二選擇。
感謝

玩 war thuder 德軍早期

面對 T-34 三號,四號 戰車很難正面對抗 T-34
三號根本無法貫穿 T-34 車體正面





但四號F1竟然有這顆!!
勉強可貫穿T-34
但 war thunder 很多武器時光倒置(怕遊戲內有無法打爆的戰車肆虐,把很多後期的彈藥往前提 =.=)
還以爲是遊戲錯置,沒這顆根本難敵 T-34 這妖

看來當時有這類武器服役





這種彈藥蠻好玩的,穿深不會因距離減少
不小心 k 到很遠但疏於防備的敵人很開心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成形裝藥砲彈

德國在1938年開始設計發展成形裝藥砲彈Granate 1938 Hohlladung (1938年式空孔裝藥榴彈,簡稱Gr. 38 HL),著眼於提升四號戰車及三號突擊砲前期衍生型搭載的短砲身7.5 cm KwK/StuG 37 L/24戰車砲對抗敵戰甲車以及強固工事據點的能力。

首款Gr. 38在1940年六月配發部隊,但此時間點的德國征法之役並未有其用於實戰的紀錄。也許因高度機密考量或實戰表現不如預期,Gr. 38在1941年初短暫用於北非戰場後即撤收。後繼改良款Gr. 38 HL/A、Gr. 38 HL/B、Gr. 38 HL/C分別在1941年六月、1942年九月、1943年間服役。



與原始設計Gr. 38相較,Gr. 38 HL/A將彈尖延伸拉長,使啟爆後金屬噴流有較長時間成形以提升穿甲力。Gr. 38 HL/B及HL/C則進一步將襯片由深鐘形改為淺碗形,使啟爆後能形成較厚金屬噴流,藉以抗衡線膛砲射擊無可避免的彈體自旋。

自1941年六月下旬德國征俄之役發動以迄當年底,德軍現役3.7 cm PaK 36戰防砲無法抗衡蘇聯T-34與KV戰車,而7.5 cm PaK 97/38即為此期間開發的應急方案。此戰防砲因砲口初速低,本就計畫使用成形裝藥彈,即Gr. 38/97 HL/A及HL/B。

成形裝藥彈以襯片在啟爆後形成的金屬噴流穿甲,理論上其穿甲力與砲口初速、距離皆無關。然而彈體飛行距離越遠穩定性越差;因而實際測試中,成形裝藥彈的穿甲力仍隨距離增加而小幅衰減。

測試數據顯示Gr. 38 HL成形裝藥彈顯著提升7.5 cm KwK 37 L/24戰車砲的戰防能力。7.5 cm PaK 40戰防砲與虎式戰車搭載的8.8 cm KwK 36 L/56戰車砲亦各具Gr. 38 HL及Gr. 39 HL成形裝藥彈,但因砲口初速高造成彈體自旋過快,其穿甲力反而較動能穿甲彈為差。
長知識了
借版一問
目前反裝甲步槍沒啥普遍應用
以目前工藝,已經作的不錯了
戰場應該很好用
是裝甲太厚?
還是有其他問題?
redshoulder wrote:
Gr. 38 HL/A、Gr. 38 HL/B、Gr. 38 HL/C分別在1941年六月、1942年九月、1943年間服役

哇!感謝

看來 war thunder 應該有把 Gr. 38 HL/C 的出場時間提前一年以平衡遊戲 =,=

感謝感謝
redshoulder wrote:
7.5 cm PaK 97/38即為此期間開發的應急方案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