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ong wrote:
我假設您說的是對地...(恕刪)
1. 超音速彈體熱信號強烈,這樣飛彈本身就會干擾自身的熱影像能力,如何能偵測雷射車的熱源呢?
AIM-9X以AIM-9M的固態推進火箭與彈頭,配合在AIM-9R開發的紅外線焦平面陣列技術,開發新設計的紅外線影像尋標頭與導引系統它不是只能追引擎
2. 質量彈有一個問題,殺傷力集中,除非引導非常精確,不然很難做到擴大破壞範圍。
根據報導,美國從 2011 年開始研發這種「忍者炸彈」,幾年來大約使用了 6 次。其中一次是 2017 年 2 月在敘利亞,目標是「蓋達」組織 2 號人物 Ahmad Hasan Abu Khayr al-Masri。 一次是今年 1 月在葉門,目標是巴達維(Jamal al-Badawi)。
在 2017 年那次的行動,當時新聞媒體的報導畫面中可以看出,Ahmad Hasan Abu Khayr al-Masr 坐在汽車的車內副駕座被當場擊斃,可是整輛車只在車頂留下一個橢圓形的洞,沒有火漬,沒有燃燒過的痕跡,而且車內的駕駛也活了下來。
3. F=MA,同樣的推力,要達到同樣的加速度,若改成實體彈頭,總重量不增加,燃料要減少,射程大受影響,
不裝炸藥,只裝燃料,台灣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就是如此設計
4. 若不減少燃料,增加總重量,這樣彈體變重/重心前移,所有配套發射器,載具得要強化。彈體的氣動力學也會重新計算,飛控系統重新設計驗證。另外飛彈是空射也造成飛機載重增加,不利增加彈數/並影響航程。
不裝炸藥部分,把省下來的重量轉成耐熱外殼,配重比當然與原本不同,大概相當於aim-9家族系列改款,如果以美國的軍事產業換個引擎加強推力就好了,台灣能用的引擎不多,只能在維持性能不變的狀況下讓耐熱性能提升
5. 單一彈頭也可,子母彈也罷,完全用慣性引導,幾十公里又是在高低層大氣飛行過程,偏差可想而知。這樣的飛彈,or砲彈有攔截價值嗎?
A>請參考雄風3誤射事件,用gps將飛彈導向到指定區域,接者末端雷達導引,發射的船艦並沒主動設定目標,
B>「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的攻擊模式也與「哈比」相似,發射前可根據任務需求輸入作戰數據,發射後即進入目標區域上空盤旋,實時偵測對方雷達信號或其他電磁信號,截獲電磁信號後與資料庫中儲存的數據對比。一旦確定目標,這種無人機可立即垂直俯衝,
C>台製子母彈(萬劍彈)已經有能力控制子彈的擴散範圍,如果不是要求子彈平均散佈達成最大範圍而是要求密集打擊半徑50m的區域?只是同樣技術不同設計方式,美國如果要設計出類似的東西應該有更高明的技術
D>以反輻射飛彈為載具可以在距目標(要如何判定目標?有雙向數據鏈能在操作室進行人工辨識最佳,否則就由飛彈自行判斷)10公里以外把數百顆子彈投擲出去(要視飛彈高度決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