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廷輝林廷輝 2018年12月30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援引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的採訪報導稱,英國計劃在加勒比和東南亞建立兩個新的軍事基地。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便分析了英國選擇在「脫歐」後進入亞洲,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主要基於希望中國遵守國際法規範、配合美國自由航行政策以及軍售的目的,特別是最後一項,CNN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th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統計2013-2017年的軍售資料顯示,英國是世界上第六大武器出口國,認為在東南亞設立軍事基地,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軍事硬體設施的「展售場」(showroom)。 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資料顯示,2017年英國海外軍售金額為1,130億美元,占了英國對外貨物出口的2.6%,在2015-2016年間,每200個英國人的工作項目就跟國防產業有關,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印度、巴西甚至是美國等,都是英國重要的軍火交易國,澳大利亞也在2018年6月與英國簽署了260億美元的契約,購買九艘反潛護衛艦,這九艘護衛艦將由澳大利亞國營的ASC造船公司監督下,由英國航太系統於阿得雷德(Adelaide)建造,並計畫在2020年代後期交付澳洲皇家海軍使用,艦上也將裝備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的神盾作戰管理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同時結合澳大利亞國防產業製造商紳寶(SAAB)的戰術界面技術,與軍艦上澳大利亞製造的雷達結合,可大幅增強軍艦的防空反導彈能力。
英國是世界上第六大武器出口國。圖為英國海軍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Dave Jenkins - InfoGibraltar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infogibraltar/28386226189/) 英國脫歐,重心放在大英國協成員 顯然,英國在「脫歐入亞」議題上,配合美國「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不僅僅只在南海行使「自由航行權」這樣的基本款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把軍力投射到亞太地區,而英國在亞洲地區的角色更加特別,雖然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霸權地位被美國所取代,但仍然在政治與文化上影響著過去殖民過的地區與國家,特別是南海周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被保護國汶萊,非南海的東南亞國家緬甸,都與英國的關係密切,印太戰略中的印度,更是過去英國殖民遠東地區的大本營,印度眾多的人口,也成為英國在統治香港、斐濟等地重要勞力來源地,南亞其他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也都是大英國協的成員之一,這些國家的政治菁英,大多選擇到英國留學在返國位居政治要職,大英國協的運動會及其他文化活動也都相互連結,這種臍帶關係,也是未來英國勢力重返亞洲最重要的基礎。 大英國協的成員,要不就是中國「帶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對象國,要不就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對象國,整個國協人口數大約有24億人口,當英國站在美國這一側,同時影響過去殖民地的政治菁英政策支持美國這一方,便會削減中國擴張勢力的力度,這也是英國存在兩強之間仍有價值的理由。特別是有潛力與中國抗衡的印度,由於過去印度在冷戰期間採取不結盟政策,不願在表徵上讓外界認為他是與某一個強權站在一起的,因此,當美國雖然提出「印太戰略」,印度雖然與中國有邊界糾紛 、西藏問題及其他兩國齟齬的事件,但對外戰略在表面上都要維持一定的距離,即使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在訪問美國及日本時不經意地會從肢體動作看出意向,2018年6月19日,印度總統柯文德(Ram Nath Kovind)在希臘歐洲和外交政策基金會(Hellenic Foundation for European and Foreign Policy)演說時指出,印度致力透過建立健全、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架構。同時呼應印度總理莫迪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以「戰略自主」的演講談話中表示,印度以致力維持與世界強權集團不結盟的態度,保持國際多極化的承諾。但英國與印度的關係特殊,使得美國在推動「印太戰略」過程中,又有英國的參與,特別是英國在南海的行動,能夠說服印度積極協助英國軍隊,這對美國來說如虎添翼,也更具同盟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