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中華民國海軍的故事

海軍有18個雷達站監視台海,資訊來自海軍網站的公開資訊,沒公開的移動式的就不知道了!

按這裡檢視網頁
海軍研究發展中心

重要事蹟

海洋測量船1艘1983年1月開工,1985年7月交艦。 自勵艇PCL 1艘 1983年5月開工,1985年3月交艦。 16米海測艇2艘1985年7月開工,1988年12月交艦。 自勵艇6艘1986年5月開工,1988年7月交艦。 永豐級獵雷艦4艘1988年2月開工,1992年9月交艦。 AOE補給艦1艘1988年10月開工,1990年6月交艦。 達觀號測量船1艘1990年7月開工,1996年7月交艦。 光華一號計畫8艘1990年1月開工,2004年3月交艦。 光華二號計畫6艘1992年1月開工,1998年7月交艦。 光華三號計畫原型艦1艘1993年8月開工,1994年11月交艦。 光華三號計畫後續艦11艘1997年9月開工,2000年6月交艦。 LCU自建案13艘1996年1月開工,2000年6月交艦。 港勤拖船案19艘1998年8月開工,2002年1月交艦。 光華六號計畫原型艦1艘2001年10月開工,2003年4月交艦。 LCM自建案2艘2005年10月開工,2006年7月交艦。 光華六號計畫後續艦30艘2007年11月開工,2011年12月交艦。 合永計畫7艘2010年7月開工,2013年12月交艦。 禎祥計畫1艘2012年1月開工,2015年1月交艦。 迅海計畫1艘2012年1月開工,2014年12月交艦。 康平專案6艘2013年1月開工,預計2021年9月交艦。

源起

  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於民國 63年至 68 年間推動國家十大建設計畫,包含六項交通運輸、三項重工業及一項能源,其中重工業包含成立中船公司發展造船工業,成立中鋼公司發展鋼鐵工業、成立中油高雄總廠發展石油事業等。而後經歸國學人建議,並在配合十大設發展造船業之願景下,由經濟部、國防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於民國 65年7月1日成立隸屬經濟部下之財團法人聯合船舶設計中心 (現今船舶中心 ),隔年海軍並響應國家政策下成立海軍研究發展中心。

海軍研究發展中心

  海軍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66年4月1日高雄左營基地,位於原美軍顧問團園區之海友新村,下轄政戰部、綜計、船體、船機、電子 以及兵器等五組,負責海軍各項研究以及新艦艇籌獲工作,並承擔海軍技術專案之研究分析工作,最初編組員額計48員。


海軍造船發展中心的成立

  海軍研究發展中心於69 至 71 年間負責忠義計畫、劍龍與自勵等三項專案之規畫與推動,並檢派所屬專業軍官參與前述專案,以致人員減縮,功能驟減,逐於71年8月1日將原海軍第一造船廠之設計中心併入,整編為海軍造船發展中心,74年7月10日由海友新村搬遷至海一廠行政大樓遺留之日式木造行政廠區(現今設繪大樓前址 )並命名為「光華營區」,下轄政戰部,綜計、船體機電子兵器與測材等六組以及複製工廠 (現今生活大樓),配合造艦能量之發展,積極從事奠基建制、研究發展、造艦設計與管理、艦艇加改裝工程等多項設計工作。至於資訊大樓 (興艨館)與現今設繪大樓則於78年啟動光華一號計畫時先後分別配合新建與更新。

現階段組織架構及任務

  本中心在發展之四十年 過程中,多次調整組織架構 與人力,但不論如何,中心任務一直保持「新艦艇籌獲」、「重大加改裝設計」、「新船監造」與「後勤支援與服務 」等工作 。

進取級掃雷艦的接艦故事

在左營港裏還有一個港中港,有防波護堤、碼頭,人們通稱小港,那裏停泊著一些不顯眼的船,她們沒有飛彈、大砲,近看居然還是木頭船壳,在這強調先進科技的時代,如果她不能被人瞭解,很容易被批評說:「甚麼時代了還用木造船!」,那是很容易自卑的,其實她們是海防很重要兵力-「掃雷艦」。當敵人以水雷封鎖港口或航道時,沒有她們,再先進的船也出不了港。此時她就派上用場,她可以把水雷清除掉使航運恢復暢通。
水雷型式很多,基本上分成觸炸水雷與感應水雷兩類,而感應水雷又類分磁性水雷、音響水雷與壓力水雷;世上絕大多數的船都是鋼鐵製成所以會有磁場,此一特性使得佔有大比例的磁性水雷,能夠發揮它運用磁場強度變化的偵測,來引炸位於感測範圍內的通航船艦(如同磁鐵般吸附到鐵壳而引爆),也就是通稱的「磁爆水雷」。為了使掃雷艦能夠安全的出入雷區中作業,其本身艦體的材質就必須不具磁性;木材遠比鋼鐵所具之磁性為小且獲得容易,故先前掃雷艦多以木質船壳為優先考量,近年來環保意識提高、可砍伐森林愈來愈少,質優、可供造船的木材相對少了,造艦成本也增高了,因此有些新型掃雷艦就改用玻璃纖維或非磁性鋼作為船體的材質。

有一天,美方告知我們,「美海軍有一批遠洋掃雷艦(MSO)將要除役,很多盟國都滿懷興趣,如果有意願請快爭取」,接到這訊息我們立即做初步分析並向上級報告;而當時我們所擁有的掃雷艦是屬於船體小、服役時間長之舊型近岸掃雷艦(MSC),其耐波性、耐航性較差,速度也慢不易和艦隊一起行動,而美軍這批遠洋掃雷艦甫由波斯灣戰爭中作戰歸回有戰場驗證之實錄,性能當然也強,幾經研討後上級終於決定全力爭取。



爭取過程是一段複雜的程序,因時間緊促,我們必須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方能比別國海軍快一步而抓住這難得機會,但若要等到雙方完備核定程序,並編列於次一會計年度開始執行時(那時會計年度是七月開始),該批美艦將悉數已由美軍除役封存或汰除。以過去接收美艦之經驗,當船艦除役時船上有些高價、好用的東西會被其他單位、原艦官兵取走當紀念品,或被其他有需求的船拆走留用,若要再復裝一定要花不少錢來添購,因此最好是「熱艦」(現役艦)接收,也就是該艦除役當日原艦人員降旗離船,我們的人同時登船立即接管。

我們共選了四艘狀況最好的遠洋掃雷艦,有一艘已除役,有一艘船是四月要除役、另兩艘分別於當年六、九月除役。二、三艦除役時間與我們會計年度起始月「七月」落差有三、一個月之遙;要如何突破萬難爭取「熱艦」狀態接收,以為國家多省一些錢、多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物資與經驗,在當時成為我們絞盡腦汁尋求良策之最大挑戰。



派員赴美接艦是需要經費的,那年度可籌到的先期作業費有限,因此四月份要除役那艘船,就只好忍痛放棄原以「熱艦」接收之理想;為使我軍權益之損耗降至最低,我告訴美國友人:「這艘船我們要定了,請轉知該艦艦長,我們的官兵未來會以目前艦上官兵相同的心情來愛護這艘船,請務必將她保持於最佳的狀」;後來我們赴美的先期接艦小組在登艦點收時,發覺先前的知會美軍舉動確實發生功效,該型艦由美軍除役後所需添補的物資與裝備並不多。

六月除役那艘船,在困難中要如何爭取「熱艦」接收呢?我到水雷艦隊向艦隊長張正義將軍報告我的目標與規劃腹案,他把重要幹部找來一起討論。我說明:「現況只能籌到七個人的機票與先期撥發每員一個半月的生活費(0501至0615),先期小組必須在五月初出發,六月美艦除役時,七人一定要原封不動的先把船接下來,因機關預算受會計年度之限制不能跨年支用、且核撥費時,他們抵美後必須縮衣節食省點用,設法要撐到七月中旬以後,新年度通過審查的經費才可望匯到美國。」

這大膽計畫他們認為可行並接受了,我告訴他們,這七個人任務艱鉅,幾乎一個人要當一個部門的人用,如輪機修護官就要能掌握全船輪機狀況(包括新接收裝備),作戰官就要能掌握全船通電、航儀裝備狀況…,因此在選員方面要挑精幹、積極具犧牲奮鬥精神且自願參與的人納編。

艦隊很快的組成七人小組,領隊是戰隊長崔家駿中校(曾任海軍獵雷艦派駐德國船廠之戰系監造官),其他的成員都是更年輕的軍官,經過一番的準備後他們準時出發,行前我對經費不足之事一直耿耿於懷,家駿笑對我說:「學長,不礙事,大不了刷卡」,我也告訴他七月份我們會儘快作業,讓後續經費、人員到位。

「將在外」,很多的事就需要臨機獨斷了,從他們陸續傳回來的報告,我們知道他們順利抵達西雅圖港、登上美艦、與艦上官兵一起出海學習艦船操控、裝備運作、與逐項造冊交接清點;美艦除役前他們七人早晚嚴加留守看管(防範原艦裝備、器具被搬移或私拆),除役後就接續接下了整艘船。之後他們又要維持船的靠泊安全與運作,然後要與船廠研討四艘船的啟封與整修工程…...,問他們有沒有問題,家駿總是回覆:「沒問題,請放心」,但我知道,隨時間的逝去他們的壓力是愈來愈重了。

新會計年度開始,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申請經費、辦理出國手續,七月十三日終於抵達西雅圖與他們會合;船安好的停泊在西雅圖港灣中,七位中華民國海軍年輕軍官以勇氣、敬業與積極精神居然接下這艘軍艦,他們的表現令美艦官兵感動不已。除役日美艦官兵下船時,多人忍不住落淚,他們毫無藏私的留下一切物資,還包括了電視機、烤麵包機、咖啡與果汁機組等,任務裝備更不用說了,那不是功利,而是愛的託付與傳承,他們希望這艘船在台灣能再獲重用,航入她新的生命里程。

我問家駿領隊:「錢用光了沒?」,他告訴我:「信用卡已刷到爆點了,七個人身上所有現金加起來還剩不到五十塊美金」!領隊李將軍和我們聽了那剎那的激動是無法形容的。有如至烽火的上海四行倉庫、見到在最後關頭仍堅守陣地的「八百壯士」,祇是時空不同,他們是七個人,在異國的港灣裏,居然排除萬難把這艘艦接下來,並苦守了一個多月。

之後三天,我們帶著他們一起與美方進行船廠工程審查等工作,從早餐開始、三餐我們點最好的餐飲給他們,不為甚麼而是表達對他們的愛與回敬他們的勇敢付出。那一晚,我情不自禁的多敬他們幾杯酒,喝的此生少有的大醉,我想「感動」是最誘人的因素吧 !醉臥沙場君莫笑,建軍奮鬥有幾回?



和美軍、船廠們互動後對木壳戰船有更深刻的瞭解,他們告訴我:此型艦是很珍貴的,船壳選用的都是上等的木料,她高貴的木料大多精選來自加拿大的松木,必須是又長又直的松木裁切而成、不能有任何枝節點,因為有枝節點的部位硬度就不一樣,作成艦材後所承受的爆震就不平均;又此船船壳共有三層,泡水的只是最外層,因此只要適時更換腐蝕的外壳部位就不會傷到另二層內壳,如此木船用一百年沒問題。如果不是因為好木料愈來愈難求,美國海軍掃雷艦會繼續使用木壳的;他們的解說再加上實際登艦的體會、使我對木壳船的觀點完全改觀,她不僅是高精密的船,也是高工藝的船,施工甚為講究,她的品位是鐵甲艦所不及的。

國內艦隊由新兵訓練中心優選高學歷、甫入伍的新兵為赴美接艦的基幹,於八月起接艦官兵源源抵達西雅圖,這艘熱艦也自然成為他們的住宿艦,而另一艘現役美艦(4艘計畫接收的最後一艘熱艦)則作為本軍接艦官兵的訓練艦;這時七位先遣幹部責任更大了,除一邊督導啟封、維修工程,一邊還要排訂、監督官兵聯訓,更要全天候的照顧接艦官兵的起居生活及情緒紓解;但大家有一個共識,而這個共識成為驅動大夥盡心賣力的原動力:水雷艦隊弟兄們終於露臉能夠出國看看大世界,接受一流海軍的薰陶與戰技傳承了。這種經驗與收獲是非常難逢、彌足珍貴的,或許在許多長年服務於海軍的官兵,終其一生並不見得能碰得到的。
次年春節前官兵完訓返國,四艦也完成啟封、維修工程,由塢船裝運回國,七位接艦幹部中的三人又負責隨船押運,沿途正逢寒冬,塢船航經白令海更遇暴雪巨浪,他們還要在顛簸搖愰中,以焊槍不時逐一清除座墩、及各艦之甲板積雪,以免積雪厚重而壓壞裝備,這些都是生長在亞熱帶的臺灣人難以想像的。
四艦回國後迅速成軍加入艦隊執行任務,於此同時近岸掃雷艦也完成「復永」重建工程,加上先前返國的「獵雷艦」,「水雷艦隊」居然成為海軍第一個完成「二代兵力整建」的艦隊。

這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沒有這七位年輕軍官,我們就無法順利掌握這稍縱既逝的建軍機會,他們當時的身影永遠令我難忘,我有幸能與他們一起為海軍的這段建軍過程努力,交出一份無愧的成績單,也留下一抹無悔的回憶。願這份勇氣與豪情創造的故事、可給現今的海軍同仁們一個啟發,希望他們能傳承此精神,作的比我們更好。

七勇士
級 職 姓 名 備 考
中校戰隊長 崔 家 駿 時年38歲
中校輪機長 周 愷 瑜 時年34歲
中校補給長 胡 傳 燈 時年35歲
少校修護官 楊 敬 熙 時年31歲
少校作戰官 徐 光 華 時年30歲
上尉補給官 徐 迺 文 時年28歲
中尉訓練官 方 自 仁 時年25歲



摘自擺渡黃河 http://cna69oliver.blogspot.com/search/label/16%3A%E6%88%91%E5%9C%A8%E6%B5%B7%E8%BB%8D%E6%9C%80%E5%BE%97%E6%84%8F%E7%9A%84%E4%BA%8B

我在海軍最得意的事
  直接講答案吧,我在海軍二十七年,最得意的事是艦船離靠。
  什麼是艦船離靠?
  就是把船開離港口,或是開進港口,靠上碼頭。
  做個單純的比喻,就等於把汽車駛離或是停進停車位。
  初學開車的人必能體會,在有限的空間把愛車停到正確的位置,不是簡單的事。更何況是沒有煞車,隨時都會受「風」、「流」影響而漂動的船。
  船的噸位越大,移動時的慣性動力越大,艦船離靠也就越困難。
  最簡單的是泛舟划船。曾經到日月潭、碧潭之類的遊樂區划船嗎?記得划離船位,或是把船靠回去的過程?
  那麼小的「舟」都不容易離靠,更何況是一艘幾百、幾千噸的戰艦!
  我在海軍當了兩任艦長,第一艘是永嘉艦(獵雷艦),船長五十公尺,吃水五百噸;第二艘是張騫艦(成功級飛彈巡防艦),船長一百五十公尺,吃水四千兩百噸──試想一下她們的大小、噸位,離靠碼頭豈是簡單的事?
  一般大型商船的離靠,由於風險太高,多半交給專業的「領港」負責。即使軍艦,只要吃水超過兩、三千噸,幾乎也全交給領港負責。領港非常熟悉所負責港口的水域狀況,又擁有拖船協助,是艦船離靠的專家。
  我兩任艦長總計當了四年,有三項紀錄值得向海軍同仁誇耀:

一、從不使用領港

  說「從不」也不正確,仔細想想,有兩次例外,都是在張騫艦艦長任內。
  一次是交艦的時候,我把船從中國造船公司開回左營軍港,那是我今生第一次操作張騫艦。為了保險,領港上了船,卻只在旁邊看著我發號車舵令。
  第二次是張騫艦進船塢整修。船塢的空間小之又小,進塢必定由領港負責。由於我對張騫艦的操控比領港更嫻熟,因此那日領港登船,從頭到尾也只是在旁邊看著我示範操作。

二、從不使用拖船
  由於港內迴旋空間有限,單是靠船隻本身的動力,要反覆運用「前進、後退、前進、後退……」,同時配合「左/右滿舵」,有點像把車從「前後空間極度有限」的停車位開出來,是很費時的工作。
  拖船雖然叫「拖」船,其實她大部分的時候在「推」──用船頭頂著需要協助艦船的船身,使盡馬力推!
  拖船的船頭是鐵,軍艦的船身也是鐵,鐵和鐵的碰撞必然會造成損傷。
  為了避免損傷,拖船的船頭會加裝大型廢棄輪胎,每次「使盡馬力推」的結果,必會在船身留下污痕。
  我希望船的外觀清潔乾淨,因此從不使用拖船,每次進出港都是「大車大舵」(高速前進/後退,快速左/右滿舵),由於不需要等待拖船配合,耗費的時間反而更短。

三、離靠的速度是海軍的紀錄

  永嘉艦的噸位小,離靠快速不值得自豪,但是四千兩百噸的張騫艦在我手中,敢保證是前無古人的快速。
  舉一個例子。
  某天進左營港,準備靠泊東二碼頭,從在港外廣播「全體就進出港部署」,我以二十四節(張騫艦極速二十八節)通過外防波堤,一路減速,直到靠好碼頭,繫牢六根纜,再廣播「全體解除進出港」,只花了十四分鐘多(秒數已記不得)。
「十四分鐘多」有多快?
  類似噸位的軍艦停在類同難度的碼頭,別的艦長大約要四、五十分鐘,能夠短到二、三十分鐘已屬不易,十四分鐘多……,真的是前無古人。
  為什麼我艦船離靠如此迅速?
  第一,我不用領港。用領港首先要等待領港,接著是減速,船速慢了才能讓載送領港的拖船追上。不用領港可以直奔停靠的碼頭,至少省下幾分鐘。
  可能你會好奇,我為什麼不用領港?請領港代為靠泊,我個人無須花一毛錢,何苦硬撐、自己冒險呢?
  原因很簡單,領港因為技術好,脾氣大。
  我在小官的時候常看到領港羞辱艦長。我對艦長忠心耿耿,每每看得咬牙切齒,暗暗發誓將來自己當了艦長,即使撞船,也不依靠領港。
  第二,我膽子大、學得快。學得快或慢是一種比較,跟你比,可能我算慢;但是跟大部分人相比,我算快。至於膽子大,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我喜歡逞能──只要不出事就是優點,否則就是缺點。
  第三,我的運氣不錯,無論永嘉艦或張騫艦都是最新型的戰艦,操作性能靈活。尤其是永嘉艦使用垂直車葉,不僅可以左/右橫移,還能夠原地打轉。至於張騫艦也不遑多讓,她從「進車」到「退車」無須改變大軸的旋轉方向,只要改變車葉的旋轉角(pitch angle),十多秒鐘車葉就會出現「反向力」;再加上艦艏有兩部「輔推進器」,如同擁有兩艘小型拖船。
  第四,我練習機會頻繁。我是張騫艦首任艦長,接艦後前六個月要進行「交艦後訓練與測試」,幾乎天天要進出港。每天練習一次,和別的艦長相比,他們一個月可能只有幾次。熟能生巧是必然的。操作到後來,我對張騫艦車舵的性能暸若指掌。
  如今回想起來,我還是感到非常自豪。
  永嘉艦艦長任內,有一天從事「航安檢查」,從出港、備戰、損管堵漏、指位拋錨,一邊進港一邊核生化作戰……,到靠好碼頭──別人要半天的行程,我只花了一個多小時。
  那天從解脫纜繩我就加足馬力,除了指位拋錨必須減速,我全程保持「最高速」──全速衝回小港,再以最高速倒車靠上碼頭。

船停穩的剎那,總部「督察長室」的帶隊長官長長地吐了口氣,不可置信地說:「爐火純青!」
  至於張騫艦,大車大舵的引擎怒吼聲經常引人側目,進出港多半造成港區不小的騷動。許多士兵會停下手邊的工作,用有點景仰的眼神看著我們進出港。
  講這些往事,似乎我艦船離靠的過程始終順利,其實不是。
  張騫艦駛回左營的第二天,因任務必須和岳飛艦換船位。岳飛艦先離開,在左側方等待;我準備斜二、三十度,筆直往後退。不幸我取的斜角不夠,船後退時又無法保持「筆直」,幾幾乎和後檔的船相撞。所幸在千鈞一髮的剎那我下了正確的車舵令,老天保佑,兩艘船以幾十公分的距離劃過。
  幾幾乎要撞上的那一刻,我的心臟幾幾乎要從胸腔跳出來。
  事後回到「艦長室」,我一個人痛定思痛,差一點決定以後「完全依賴領港」。所幸不服輸的個性讓我咬牙堅持下來,否則今天的我,哪有資格寫這篇文章!
太平島駐軍的故事之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813/1231905.htm

1946年12月14日,海軍林遵指揮官奉命率太平、中業兩艦接收南沙群島,抵達太平島後立碑宣示主權,並以太平艦「太平」二字重新命名原稱「長島」為太平島,並留駐兵力守島,設氣象台;1950年撤軍回台;1956年因菲律賓覬覦南沙群島,政府為維護領土主權,派遣陸戰隊戍守太平島,直到1999年基於地區國際政治平衡,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撤軍,改由海岸巡防司令部(後改制海巡署)駐防執法。
陸戰隊駐守太平島兵力,從派駐東沙島的警衛營、陸戰營抽調1個連進駐;島上編制指揮部有上校指揮官、副指揮官、政戰處長、人事、作戰、訓練、作戰補給、財務、監察、保防等幕僚,另有氣象台、雷達站、電台、油機房、巡邏組、守備連和勤務組等單位,全島官兵將近200人,駐防以1年為期,可以個人申請留島。
從日軍手上接收時,太平島甫經二戰美軍轟炸,島上、海灘還留有直徑5、6公尺及1、2公尺深的大坑,每逢大潮退去,坑內常留有魚貨,成為駐軍打牙祭的重要來源;日軍佔領期間,挖掘了多口水井,島上水源並不缺乏,但都帶有不同程度的鹹味,只有靠近觀音堂那口井,水質最好,可以直接飲用。
太平島位處熱帶,高溫潮濕,糧秣保存困難,每半年運補一次,官兵因此長期吃過期存糧,米飯有霉味、饅頭裡長了蟲是司空見慣,早期沒罐頭,午晚餐只有鹽水炒黃豆,生活條件艱辛;為改善伙食,駐軍養豬,但因廚餘不足,就派專人摘取樹葉參雜餿水餵豬,豬吃不飽,長得瘦瘦小小;島上也放養牛、羊,卻無草可吃,只能啃樹葉,牛羊屬「戰備」存糧,登記有案,必須生一頭才能宰一頭,但常處於「透支」狀態,先吃再說。
官兵個人也養雞,雞蛋就有了著落,加減可以補充營養;另外,也嘗試種植蔬菜,但因沙質土壤無法涵水,太陽又烈,苗一栽就脫水,加上島上鼠患嚴重,最喜歡啃苗根,常常菜苗甫長芽,一夜之間就被啃光,官兵心血立刻化為烏有;1970年代,運土改良土質、研究植栽方法,長期試種、經營,成功種出空心菜、小白菜、莧菜、芥菜、韭菜及南、胡、冬、絲瓜等,還有椰子、木瓜、香蕉及西瓜等水果。
太平島周遭海域魚產種類繁多,龍蝦、干貝、海螺等各式海產不虞匱乏,早期駐軍還編有「捕魚隊」,職司海產抓取,為官兵加菜,但因曾有士兵釣到大魚,反被拖入海裡溺斃案例,其後嚴禁官兵下海游泳及海釣;另為解決燃料不足,除上校指揮官、氣象台及電台台長外,島上每個官兵每月都得繳交50公斤乾材,供伙房炊爨烹飪使用,因此,閒暇時間,官兵撿拾漂流木成為全島運動。
太平島上的老鼠,能飛簷走壁、上樹鑽洞、高空電線來去自如,糧秣、被服、裝備被咬壞,家常便飯,連官兵就寢時手、腳指、耳朵都可能被咬傷,算是夠兇狠的「惡鼠」;為滅鼠,島上官兵使出捕鼠器、毒餌、火燒、水淹、挖洞捕殺諸般手段,有指揮官還規定官兵每週得交多少老鼠尾,但還是難以根絕,讓守島官兵恨之入骨。
距離台灣1600公里的太平島,搭船得海上漂流5、6天(現在只要2天),不管早期的6個月船艦運補一次,還是隨運輸條件改善,縮短為三兩個月,或是現在空運,官兵所收到的信件、報紙、資訊,全都屬於「過期有效」品,一樣都是「新聞」,許多官兵親友都會有別於其他外島,自己錄製錄音、影帶讓他們看看親友、家屬的模樣及聽聽聲音,聊慰思鄉、思親之愁;島上官兵主要娛樂以看錄影帶、打撞球及閱讀書報為主;也因為生活環境單純,反而容易儲蓄,就有志願留島多年的士官長,十多萬元現金全都放在床下,讓其他人羨慕不已。
1995年10月30日15時,中華電信公司利用中新一號衛星,在島上設置7個衛星電話門號,扣除戰備所需,官兵可以輪流使用3個門號公共電話與台灣親人取得聯繫,每分鐘收費5元。
東沙島有座供奉關聖帝君的「大王廟」,太平島也有座奉祀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堂」,大王廟的自主漂流擇廟址傳說讓人印象深刻,但觀音堂的緣起,據傳是台灣漁船到太平島海域漁撈時所帶到島上的,但大多數的官兵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卻一樣靈驗、一樣是太平島官兵的信仰中心、一樣讓指揮官每天都得上香祈福;除去生活條件困頓、精神苦悶外,國境極南的太平島,算是人間淨土。
原文網址: 南海風雲(十三)太平島駐軍的故事之二 | ETtoday軍武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814/1232557.htm#ixzz5UwnFXrBc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太平島地處東南亞各國竊佔島礁中心,當然成為各國覬覦的標的,尤其越南與菲律賓常常派出軍機臨空偵察,也派出漁船藉機漁撈作業,抵近四周海域蒐集島上駐軍活動概況,海、空不定期雙重戰情壓力,讓官兵絲毫不敢大意,隨時神經緊繃,待命戰鬥。
在太平島缺乏防空能力時,越南、菲律賓的偵察機,不定時闖進太平島領空,且以低空飛行故意挑釁,駐軍僅有50機槍、90高砲,也對其實施對空警告射擊,事實上並沒多大作用,官兵心裡雖然恨得牙癢癢的,也是莫可奈何;官兵除了將塑膠管偽裝成防空武器擺在屋頂上欺敵,當越、菲飛機再度臨空時,就集中機槍驅離射擊,這一招,果然發揮效用,兩國偵察機大幅減少。
除了越、菲飛機及運補船常在周邊海域活動外,馬來西亞、印尼也對太平島虎視眈眈;守島官兵只要發現不明船隻進入禁止水域,或飛機接近管制空域,陸戰官兵先以警戒砲發砲警告,若再持續進入領海、領空以內,就直接擊毀再向上級報告,因為守軍這樣的強勢應對,有效嚇阻了各國對太平島可能的企圖。
早期島上駐軍從氣象台樓上,可以看見島東退潮後的敦謙沙洲,島上只有一棵樹,全島滿布金黃白沙,太平島守軍三兩天就乘舢舨前去巡察,環島繞一圈只要10分鐘,順便也轉一轉鴻庥島及附近島礁,鴻庥島上椰林密佈,椰子結實纍纍,是官兵清涼解暑的最佳飲料,常常滿船而歸;一次颱風,越南趁巡島我軍撤回太平島避風,強佔敦謙沙洲、鴻庥島並駐軍迄今,如今越軍天天與太平島守軍咫尺相望。
越戰結束後,北越共軍統一越南,大批南越難民海上逃亡;太平島官兵於1979年2月3日救起41人,7月7日42人,難民都是乘坐在小船上,沒水、沒油、沒食物、沒動力,無助地在海上漂流,船上老弱婦孺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島上官兵給水、給油、給食物、給日用品、幫忙醫療、派人幫忙修船,由於先前有難民船被敦謙沙洲上的越軍開砲擊沈,20多個難民罹難,太平島官兵為難民指示馬、新、印、菲等國航向、方位、距離、礁石狀況後,讓他們利用夜間原船離開。
第一批41個難民不知漂向何處,沒有音訊;第二批安抵菲律賓,中華民國駐馬尼拉代表到難民過境中心訪問時,有一難民述說獲救經過,特別感謝太平島守軍及中華民國政府基於人道施以援手的義舉,經媒體大肆報導。
8月5日,載有71人的難民船擱淺在礁盤上,船身破裂無法修復,難民中還有華僑,守軍將他們接上岸,以日軍遺留的工廠作為住宿區,官兵還將個人的日用品、衣服、藥品捐出來給難民用,連「香菸」都捨得;難民們與官兵一起開伙,指揮官還特別派軍官教難民學國語;經多次向上級呈報請求協助安置,終獲蔣經國總統指示:「由行政院長孫運璿督導海軍派艦及有關部門派員至南沙,將全數難民接往澎湖講美『中南半島難民收容中心』安置,並向全球發佈新聞,宣揚此一偉大人道救援行動。」海軍派艦於9月5日執行運送,結束難民在太平島上35天的生活;到1980年5月,島上官兵還收到難民對守軍急難伸出援手的感謝函。
1988年3月14日,中共科技人員在赤瓜礁作業時,侵入南沙群島海域的越南艦艇,不明原因向中共船隻與人員開火,中共也實施自衛反擊,雙方各有傷亡,南海情勢更形緊張;國防部長鄭為元指示太平島守軍:「南沙群島是我國固有疆域,國軍誓死保衛。」全島官兵總動員加強體能、火砲訓練、各型兵器射擊、六六火箭彈操作,並將目標指向越南軍隊及架有機槍的武裝漁船,只要進入距島3浬內,先警告、後擊毀,所幸戰端並未擴大。
太平島的太陽很毒,毒到初上島的官兵能曬到皮膚冒泡、曬成黑炭,因此,島上官兵戰備訓練、操演、構工,都得避開太陽的荼毒,原則上午操課是6-10時、下午14-117時,除了有長官視察,加件背心,人人平時都光著膀子、迷彩短褲,人黑,實屬必然;閒暇之餘,官兵也會習作沙畫,太平島的沙,一樣是珊瑚沙,但與東沙島的沙不同處,是白中參有紅色珊瑚沙,燈光一照,更增光彩,沙畫創作,是太平島官兵最具文化氣息的一面。
原文網址: 南海風雲(十四)太平島駐軍的故事之三 | ETtoday軍武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815/1233163.htm#ixzz5UwnrGBMp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南沙太平島距台灣本島1600公里,海軍早期使用LST中型戰車登陸艦運補,單程要6、7天,來回得耗時半個月,可說倍極辛苦;除了運送瓜代人員、武器裝備、補給品,島上兵舍、工程建設所需建材,也得靠海軍一點一滴船運到位,運補過程中,也有官兵因此犧牲生命,國軍捍衛國土、確保國家主權,不管是否戰時,都得付出血的代價。
1950年,海軍總司令黎玉璽鑑於太平島及氣象台官兵辛勞,在財政拮据下撥款興建二層樓新式建築,供指揮部及氣象台使用,在官兵土法煉鋼下,雖然完成氣勢雄偉的建築物,並為感念黎玉璽關懷而命名為「玉璽樓」,但因使用海沙沒經驗,後來變成牆面傾斜、屋頂樓板漏大水的標準海沙屋;當時雇有建築工3人,其中兩人為甥舅,一天兩人下海游泳,一人被潮水捲走失蹤。
1960年4月一次運補,LST甫航過巴士海峽,值午餐時間,甲板上聚集眾多官兵七嘴八舌,原是艦上一輪機士官因故遭艦長斥責,心有不甘而負氣跳海,艦上官兵見狀,紛紛投擲救生圈救援,但他毫不理會,在海中載浮載沈,同船的太平島指揮官善欲華上校建議停俥,並派小艇搭載4名水性極佳的蛙人下海將該士官架上軍艦,避免成為波臣憾事。
LST完成運補卸載後,準備起錨返航,島上官兵正揮手道別時,突見艦上登陸小艇再度入海,駛往搶灘木棧道堤外,將一艘划舟拖上岸,才重返LST艦;原來是島上駱姓醫官因有急訊想託運補艦帶回台灣,私自划著小舟靠近LST遞送,但因不諳當地水文,剛好退潮,風向、水流急速外向西南,也將小舟隨潮水帶離太平島,幸好當時指揮官眼力好,及時發現,請LST軍艦派小艇救援,才能化險為夷。
太平島附近海域海產富饒,常有漁船接近漁撈,曾有一艘高雄籍漁船錨泊後,放下小船在附近水域作業,漁船上只留一個人看船,傍晚時分,小船完成漁撈作業返回漁船,發現漁船已被燒毀,留守看船的漁民也被殺害了,可能遇到海盜洗劫,漁民在恐慌下,看見遠方有燈光,全力划向太平島,在官兵安置下,住到「瓜代」航次,才隨換防官兵回到台灣。
他們遺留在太平島的小船,經過官兵取材修繕後,成為守軍前往敦謙沙洲的重要船舶;一天,幾個士官兵將小船下水,在登陸灘頭左側玩水,不料,突然北風吹襲,只靠木板划水的幾個人,難以抗衡湍急的潮水,有人跳水想以繩拖曳小船回島,雖距岸僅百餘公尺,險象環生,最後是出動蛙人帶救生衣游過去,把落水的士官兵一一救回岸上。
軍中服役的官兵,都清楚退伍前八字輕,長官、老鳥通常都會特別提醒要謹言慎行、注意安全;太平島一個弟兄,從來不下海游泳或到海灘,可是當他知道要「瓜代」回台時,不知道那根筋不對,突然心血來潮前往海灘戲水,就在島上威遠樓、棧橋右側一個二戰飛機轟炸所留下的亂石坑裡游泳,最後一直游不上岸,只好高聲呼救,威遠樓上的衛兵聽到呼救聲,立刻叫人救援,才保住一條小命,「衛兵救人」也傳為佳話。
因太平島周遭海域均為珊瑚礁盤,運補艦因水淺難以靠近,只能錨泊外海,再以LCM或LCU登陸小艇搶灘登陸卸載;島上官兵為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物資卸載工作,每逢運補視同作戰,全島總動員搬運所有上島補給品、武器彈藥及裝備,雖然人人疲累不堪,但想到有好吃、好喝、好用物資上島,吹口哨苦中作樂,是島上官兵必須練就的本事之一。
1986年1月,一次運補卸載時,其中一輛LVT水鴨子航行時一直向中字號艦偏移,指揮官見狀覺得不妙,立刻指派一艘巡邏艇伴隨在後,以防不測;果不其然,該輛水鴨子機械故障,不久就告沈沒,所幸LVT上的官兵即時被隨行的巡邏艇援救上岸,免除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為便利運補所興建往海中延伸的木質棧橋,被島上官兵謔稱為「龍擺尾」,主因全為木造,只要碰到颱風,常常隨風浪搖擺後斷裂,官兵也只能無奈地一修再修;1982年,因舊木質棧橋已經損壞,當時陸戰隊司令屠由信中將下令另造新棧橋,並由台灣本島調用工兵連一百多人進駐太平島施工。
官兵構工的時間,每天從吃完早餐開始工作,直到中午用餐才休息,因太平島太陽毒辣,休息到下午3點繼續開工,直到6、7點才收工;島上官兵施工作息算是正常,但遇到需要灌漿時,必須一氣呵成不能停止,就算太陽再大,也只能一鼓作氣完成進度,官兵常被曬得黝黑、甚至曬到起泡、脫皮。
這項工程完全沒有專業人士指導,都靠官兵按照島上潮汐狀況摸索興建,總共費時年餘、用掉數千包水泥才完工;陸戰工兵連也協助整修島上中央公路,將泥土路修築為柏油路面,還修建兩座圓形碉堡。

Henry_S wrote:
我相信很多人喜歡看...(恕刪)


樓主辛苦了! 讓老頭有機會粗淺認識台灣海軍。 謝謝!

giga giga wrote:
樓主辛苦了! 讓老...(恕刪)


讓大家都認識 認識! 不客氣!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