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Chris吹牛過頭! 看看共軍飛彈軍狀況解放軍火箭軍,是共軍五大兵種之一,直屬中央軍委會指揮,2015年12月31日由原第二砲兵部隊改名2,由「戰略導彈」、「常規導彈」及「專業」等三個部隊組成;下轄司令部在內的4個幕僚單位、8個軍級基地(含兩個訓練基地),並配有若干技術支援、通信、運輸等勤務支援部隊。各軍區與部分集團軍將陸續組建地對地導彈旅,以加強其「聯合戰役」中之打擊能力。一、軍級基地為火箭軍主要編組,每個基地下轄3-7個導彈旅及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技術裝備部等機關。有8個軍級基地(含2個訓練基地、6個發射基地),分別為51、52、53、54、55、56、22及28基地3(2017年4月18日調整組建為第六十一至六十八基地4),各軍級基地部署如圖一。二、導彈旅導彈旅為火箭軍之「基本作戰單位」,下轄4-6個發射營(基本火力單位)及其他作戰支援單位;每個營轄2-3個發射連,連轄兩個排5。三、戰役戰術導彈旅除直屬「火箭軍」之導彈部隊外,共軍已於原南京軍區建成地對地導彈旅及組建廣州軍區地對地導彈旅。四、發射能量每旅6個營,每一營6輛發射車(每旅即為36輛車),每一發射車編制4枚導彈,若以妥善率100%計算,可估算每旅編制具有144枚導彈;若以妥善率80%計算,可估算每旅戰備導彈為112-116枚導彈。自1993年共軍開始於大陸沿海地區組建戰役戰術飛彈(彈道飛彈)旅。迄今為止,共軍火箭軍第61基地(原52基地)共部署了7個導彈旅─江西樂平(815旅)、浙江金華(823旅)、江西贛州(821旅)、福建永安(817旅)、廣東梅州(819旅)、安徽石台(807旅)、安徽祁門(811旅)6;原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各部署一個地對地導彈旅,61基地部隊部署如圖二。參、戰術彈道導彈現況與戰力發展中共自1996至2002年間為配合其二代核武導彈戰力的建構及因應美國的威脅與臺海情勢,大幅擴編火箭軍規模,以下就中共現有戰術導彈諸元與性能分析探討如后:一、東風11型(M11,北約代號CSS-7)於1992年開始服役,能以道路機動方式進行備戰,與東風15型相同採用飛彈在重返大氣層飛行之前,其彈頭分離後修正攻擊目標之用,或為提升其攻擊精確度,中共已對此型飛彈進行終端導引的改進工程7,東風11型已經加裝延遲引信子母彈、高爆子母彈、石墨彈等特殊彈頭,對我地面基礎設施、防空火網構成嚴重威脅。可投射800公斤酬載,射程300公里,飛行時間不逾3分鐘。另中共改良東風11甲型可投射600公斤酬載,射程可達600公里,並加裝衛星導航輔助8,圓形公算誤差(CEP)為30-50公尺(如圖三)。二、東風15型(M9,北約代號CSS-6)於1994年開始服役,可投射700公斤酬載,最大射程600公里,飛行時間約6-7分鐘,圓形公算誤差(CEP)為100公尺,亦已加裝延遲引信子母彈、高爆子母彈、石墨彈等特殊彈頭9。此型飛彈較東風11型最大不同點,在於其彈頭裝有推進系統,可作為彈頭與彈體分離後的修正攻擊目標之用,增加其攻擊精準度。另中共改良東風15型可投射650公斤以上酬載,射程超過600公里,圓形公算誤差(CEP)最小可達15公尺,東風15型各改良型資料綜整如圖四。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共為對前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和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表示不滿,展開了大規模軍事演習行動,東風15型短程彈道飛彈在第三次臺海危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共至少發射了10枚東風15型彈道飛彈10。發射基地計有:江西鉛山飛彈基地6枚、福建永安和南平的飛彈基地4枚。故其已有具備精準打擊能力及實際發射經驗(如圖五)。三、東風16型根據中央電視臺《軍事報導》電視畫面判斷,東風16型導彈為固體彈道導彈,根據畫面中人身高和導彈直徑的比例推斷(人身高設定為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7米),直徑約為1.2米,相較於11型導彈0.88米的直徑和15型導彈1米的直徑粗得多,說明東風16型導彈並非DF-11或是DF-15導彈的改良型。預估導彈射程將達1,000公里,可攜帶500公斤以上的子母彈戰鬥部。東風16型不僅在長度和直徑上都有所增加,並承接新型導彈成熟科技技術,預估可快速製造並部署。東風16型在射程上填補了東風15型和東風21型的空白,實現了對駐日美軍基地的有效覆蓋11。東風16型彈道導彈備受關注的一個特點是傳說中的多彈頭,需要說明的是多彈頭而不是分導式多彈頭,多彈頭在技術難度上和費用上要遠遠低於分導式多彈頭,不過對於末段反導攔截來說,仍然要面對同時攔截多個目標的問題。在高空釋放子彈頭的設計,避免了傳統多彈頭在低空釋放前,可能就被反導攔截彈攔截的缺陷12(如圖六)。四、東風21丁(D)型(一)東風-21型的研發始於1979年,由潛艇發射的巨浪系列飛彈巨浪一型彈道飛彈改裝為陸基,東風21型原型在1985年試射,1989年開始量產,一般射程約在2,000公里左右,目前有東風21甲、乙、丙、丁等4種衍生型,其中東風21丙型飛彈的射程約在1,600至2,000公里,主要用以打擊美軍在東亞(日本、韓國、關島、越南、菲律賓)與印度的部署基地;東風21丁型射程與丙型飛彈一樣,為反艦彈道飛彈。直徑約為1.4公尺,圓形公算誤差(CEP)小於50公尺。(二)在90年代開發的在射程和精準度等方面改進提升的東風-21甲改型。而東風21丙型為反制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功能再精益求精,加入了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射程達3,100公里以上、而精準度則在方圓100公尺以下。(三)2010年8月19日,我國國家安全局的研究認為中共最新型的東風-21丁型飛彈實際為反艦彈道飛彈,防止未來臺海衝突引起美國干涉,即外界盛傳的「航母殺手」。一顆東風便可將任何一艘美軍的航空母艦擊沉或重創,是美軍最害怕的中共武器之一13。截至到2014年10月,東風-21丁型已經在中國大陸東南和東北地區部署了兩個旅14(如圖七~圖十)。(四)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教授艾立信(Andrew Erickson)最近在一次演講中再次證實中共的確已經部署了這種導彈。他說:「這已經不再是一種奢望」。北京已經成功地開發、測試並在一定程度上部署了世界上第一個彈道反艦導彈系統,有能力從陸基移動導彈發射器上發射遠程導彈打擊移動中的美國航母戰鬥群,打擊美國在亞太最後一個無敵的領域。共軍導彈彈頭計有單彈頭與子母彈頭兩種,共區分為8種類型,各有其針對攻擊目標不同之特性設計,惟各類型彈頭數量尚無法獲得,但襲擊目標的毀傷程度主要決定於炸彈、導彈彈頭的裝藥類別和引信種類。除核、化生武器外還應瞭解各種常規彈藥的襲擊傷害,包括機械損傷、壓傷、震傷、燒傷、窒息、電輻射外照傷害和擾亂思想的心理傷害等15(如表一)。肆、戰術彈道導彈限制因素在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中,中共現階段可用於對臺作戰之飛彈部署數量達1,400餘枚,而這1,400餘枚的戰術彈道導彈真能達到妥善率100%,對我軍實施全面攻擊嗎?以下就中共現有戰術導彈之能力、空間、時間限制三個因素分析探討如后:一、能力限制因素(一)新舊換裝狀況共軍各型第一代導彈,性能老舊,精確度差,採用固定式陣地發射,易遭美、俄衛星監控與先制摧毀,存活率低;上述戰術導彈均已全面換裝機動發射車,研發科技瓶頸部分雖已突破,仍受經費限制,只能逐次汰舊換新。(二)妥善率不佳火箭軍之武器裝備妥善率並不高。尤其導彈等武器裝備系統種類繁多、程式複雜、保修獨立性高、部署範圍廣及多為電子裝備,易損性高,後勤保障不易,對任務之達成形成限制16。(三)責任區分不明火箭軍相關裝備的研製部門與使用部隊之間責任區分並不明確,導致雙方在本位主義心態下,對於裝備出現問題係屬設計瑕疵抑或操作不當的爭議。除相互推諉卸責外,部隊在裝備操作現場發現問題時,亦未建立即時有效的問題回報機制,和處理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將導致武器裝備操作問題無法有效反映回饋到生產部門17。(四)組織編制特殊「火箭軍」係中共軍委直屬之獨立軍種,亦為中共軍中機密等級最高之部隊,然其政策搖擺不定,部隊花在「政治」學習時間太多,處處強調培養「又紅又專」之人材,加上自「中央軍委會」至「發射旅」,組織龐大,形成「吃飯的人多,作事的人少」,影響其戰力發揮。(五)移動目標精準度待驗證彈道攻擊之對象須經事先確證、可掌握且固定目標,對移動中或經常機動之部隊則缺乏攻擊力。二、空間限制因素(一)位置易暴露戰術導彈為精確制導武器,系統複雜,為了保證在極端嚴格、準確情況下地完成戰鬥發射任務,除要在技術陣地進行全面性單元測試和水平測試等技術準備外,佔領發射陣地完成定點、定位和導彈豎起後,還要進行垂直測試、瞄準和設定,將完全暴露於空曠地面,極可能被敵偵察發現並摧毀。(二)無地下設施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樂平、梅州、永安、金華等火箭軍旅部均無地下設施,也無導彈儲存倉庫,故戰術彈道導彈是無地下掩體空間可提供其隱蔽掩蔽,故若要實施大規模導彈分火突擊(集群突擊)與集火突擊(密集突擊)18,將遭敵先期偵知與防備。(三)易受天候影響受科技瓶頸影響共軍現有之導彈,在其飛行全程與慣性導引俯衝階段,易受天候氣象影響其導彈之精確度19。三、時間限制因素(一)機動耗時長導彈部隊作戰講求「機動原則」,作戰時非常依賴鐵、公路之暢通,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大都為丘陵密佈、隘道、河谷、隧道、橋樑。不僅機動期間易遭偵測,若交通孔道遭破壞,將影響機動時效。例如,依機動時空因素分析,共軍戰術導彈營之人員、輜重若從江西樂平前推進駐至同省之永安(全程約370公里),期間包括裝備拆卸、裝載、運輸、卸載、入庫、裝配及測試等程序,全營完成作業時間超過十日以上20。(二)待射時間長機動發射車至各發射預置陣地就位後,依序完成方向計算、導彈定位、目標資料輸入及加強工事,進入預置陣地「40分鐘」內必須完成發射準備;發射單位和其上級之間的連絡將以通信衛星、機動數據微波及光纖電纜為主。此期間亦易遭衛星監控、空中摧毀或敵後破壞。(三)陣地位置受限共軍為防範核武強權的突襲,各陣地均遠離邊境或濱海地區,採取「小群、分散」原則,部署在各軍區的中央位置,提升其核武的存活率,另佐以大量假陣地眩惑空中偵照或衛星偵察,預備陣地多選在高山、荒原或偏遠地區,除東南沿海積極構建鐵、公路,強化其進入預備陣地的能力,減低遭敵反制成效外,各星狀預備陣地,可經一夜機動完成變換。各固定陣地多選定「靠山、分散、進洞」的偏遠地區,機動陣地則選定在主陣地、預備陣地或假陣地間開設。(四)再裝載耗時中共火箭軍當面計有7個導彈旅,每旅6個營、每營6輛發射車,每一發射車配有4枚導彈(每旅36輛車,144枚);若以妥善率100%計算,計252輛發射車,以妥善率80%計算,估算有202輛車,戰備導彈約808枚(不含東風21丁(D)型),基於料敵從寬原則,本軍第一波需承受導彈攻擊最大量即為252枚,若考量發射完畢後須再裝彈,每一枚需耗時30-40分鐘,考量攻擊效益,概估共軍乙波次攻擊將以不超過總數三分之一為原則,約336枚,若以發射車數量三分之一計算,即為84枚。
giga giga wrote:自慰也要有程度,過...(恕刪) 這篇算小吹的還在某強X論壇看過大吹的"化整為零在三個月內利用半夜一點半到四點半將拆解的發射車與導彈/遠火射備運到沿海租用的廢棄倉庫組裝起來"分散配置, 等時候一到 十分鐘內就戰術位置在850-1400個臨時陣地齊射第一波 然後裝填 再換完全不同的陣地甚至移到大型漁船上射擊"那些論壇多看個幾次他們說用"傳統武器三小時內亡台易幟 " 估計常識不足的都會相信鍵盤是他們的五毛掙錢辛苦 且給他們多掙點!梧桐一值都不是秒亡部秒亡的問題是你秒不秒得起的問題不然只要用嚇得 , 再來放空台灣期貨 不就賺翻了窩
所以啦!用戰術的角度來看如何梧桐簡直是天馬行空但用戰略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是那個問題回到原則:1.兩岸短中期內都不會有任何開戰可能,繼續押寶台灣選舉最實際2.要打也以簡單 迅速 價廉 不犧牲己方大量人命當前提採用各類非傳統武器才是唯一選擇至於中國只有防空沒有反導?嚴格講,中短程彈道導彈到末端也就只是防空問題而已中國的防空飛彈能不能攔截超音速導彈?我想應該可以所以美國有薩德,中國卻沒有去想攔截彈道飛彈舉升段的問題但真正問題是洲際彈道飛彈到末端突防都是高超音速你的防空飛彈如何攔截高超音速導彈?所以美國就跟中國就開始苦思冥想如何解決中國開始有了中段反導攔截實驗...
空谷101 wrote:誰說得.現在老共對台灣選舉結果愈來愈不在意.只要台灣到了他設定的條件時他就會開打了 就是因為中國設定的條件裏,排除美國干擾是必要條件啊!對於這種有條件未到的狀況,中國當然循傳統~從不涉險那要攤牌的時間點嚴格講要到2032~2033年這就是設定條件:在東亞能大於或至少等於美國在這一區的軍力現在時間未到攤牌前,押寶台灣選舉結果直接翻盤最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