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殲15的墜毀,到底有什麼問題!


25562623 wrote:
航電的話或許是這樣...(恕刪)


不是.對岸有人講蘇33的原型機只是拿來做基礎然後在加入J11的設計

因為側衛家族中唯一艦載機就是蘇33
空谷101 wrote:
不是.對岸有人講蘇33...(恕刪)


就是說嘛. 說不定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那些飛控問題. 不過我看過大陸軍壇對整件事也是一知半解......不過個人覺個暨然有一個現成的樣板在, 老共在機身結構和強度等等的地方很有可能乾脆的源用Su33, 再配上J11的系統.
看對岸文章中,事故前的飛行狀態,有點像俄國這架Su-33這樣(應該更嚴重一點,所以才跳傘),機首突然上揚,推桿無效:



所以這問題有可能是Su-33原本就有的。
航母操作的最頂層面積非常狹小,美軍累積超過70年的經驗將這個狹小區域的運作做最縝密的安排,揚棄多機種任務執行的不便,第一得利的是可以紓解巨大後勤壓力。大部分的攻守任務集中在F/A-18系列,這款在空中幾乎無法應付SU新型號飛機的中型飛機(單就空中性能來說),美軍敢押重牌在其上,除了依靠整個航母艦隊的實力之外,所有的算計圍繞這款飛不快也繞不贏他款戰機的,應該有我們無法想像的應戰手段。
殲系列上艦的議題,小弟認為還是要回到當初蘇聯設計時的考量是什麼,沒有蒸氣彈射技術的背景之下,要建立蜂窩式對外打擊能量的機率是非常低的。當中國的艦載機進行質變時,要抓到穩定、安全且有效率的操作方式,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Henry_S wrote:
僅中共官方就公開過...(恕刪)

這兩起事故基本就是官方證實在2016年,J-15服役的第5年(2012年服役),其飛行操控系統仍有重大的問題。

比較認同前面幾位的討論,對於老共這種新手,艦載機的難度實在是太大,卻又是必須走的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紙面分析和地面測試做得再好,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在實裝中不斷改進。強大如美軍亦是小心翼翼,即便如此也免不了諸如F-22缺氧之類的問題。在空中的軍人永遠承擔着巨大的風險。

讓人比較驚奇的反而是老共官方居然公開報道了這兩次事故。要知道在官方報道之前是沒有媒體知道一點風聲的,也就是說如果官方想要隱瞞下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乾脆不報道,或者假意說是J-11墜毀)。但老共居然實實在在的把兩次事故都公佈了,其詳細程度有些出人意料。對比之下去年犧牲的Schultz中校,至今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
Modingnuo wrote:
這兩起事故基本就是...(恕刪)


是想造英雄吧. 我猜.

最近中國的民族感越來越強烈. 比起把事件藏起來, 公開機師的英勇犧牲更有廣告效果.

25562623 wrote:
是想造英雄吧. 我猜...(恕刪)

依對岸官方透露軍事消息的習慣,應該是這些問題已經被克服了。

25562623 wrote:
是想造英雄吧. 我...(恕刪)

造英雄有很多辦法,比如J-15吃鳥還飛回來,那種才是上乘。中乘是只報道一起墜毀,這樣就無法確定其飛控問題。這種兩則新聞都報道的,起不了振奮人心的作用。看左岸軍壇就知道為了這兩架J-15墜毀,沈飛被罵得多麽慘不忍睹。

我更傾向于(希望是)軍方的報道透明度開始提升,也是自信能解決問題的表現。
這個問題不是去年版上跟軍武雜誌有討論過?

各家的講法 目前都指向共軍開發的數位飛控系統 出了大包

撇開J-15 主要仿造自尚未開發完成的Su33早期型原型機 這點不提~

目前所看到的各方觀點 都指出J-15是首款 使用中國自家開發的數位飛控的戰機

中國採購自俄國的原版Su-27SK/Su-30 都還是使用俄國類比式飛控,

即使是當年10億美金 所授權生產的J-11也是持續沿用俄國的類比飛控 所以問題不大

但當中國要把自己開發的數位飛控 直接套用到J-15上面.......就只能嘿嘿嘿~
首先,大陸對於軍機失事的報導已經相當公開化了,除非是非常機密的型號的事故(美國對機密型號機型的事故也是保密的,比如當年F-117A失事,美軍很長時間都是不承認),否則一般機型的失事都會及時報導,而且大陸民眾對於公開報導軍機失事也早就習慣了,不會有什麼嚴重的不良後果。
其次,對於像J-15失事這種雖然很容易保密、卻主動公佈的事故,依大陸的慣例,的確應該是在問題已經修復、或者有把握修復的前提下才主動公佈消息。因為一個已經被修復或者即將被修復的問題就不再是嚴重到需要保密的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公佈事故一方面可以弘揚飛行員的獻身精神、另一方面更是給飛行員家屬應有的安慰。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