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101 wrote:上報加朱明居然還會有人認真討論不簡單 總是需要有人來講一下 中科院花了那樣的資源在搞各式雷達竟然玩不過一個大學團隊單看那個標題就不知道樣怎麼去形容了當年MIT的大學團隊有人用咖啡罐來製造200塊美元的合成孔徑雷達與雷射雷達而且把製造方式公布在網站給大家來學習 十幾年前的往事 這才是學術研究的厲害之處我個人衷心佩服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總是需要有人來講一.而且把製造方式公布在網站給大家來學習 十幾年前的往事 這才是學術研究的厲害之處..(恕刪) 那些IEEE Fellow 可是地球最頂級的EE人才想出一些新點子本來就有可能教授寫論文要創新而世界頂級的教授要出的論文絕對是最尖端的創新不然沒本事在那些學校任教~任何的技術都源自於物理,化學與數學基本學科夠強了解夠深本來就會有一些創見~
如果說是創新的概念所延伸出的技術 或許說的過,而目前所看到的實物,就暫稱為樣品,在技術細節的部份,則在給些時間,應可達成,至於商規、軍規,則是用料及設計段就可解決8、9成。好東西總是令人期待,但,仍需時間去成就它的榮耀。
我想上報說的是部分的事實就整體架構來說交大提出的的確是新穎又先進的方案相比中科院修改老美的舊設計,受限於他人光是年代就遜色多多現在中科院的體積縮不下去, 又耗電交大方案不失為一個極佳的選項但要軍品化, 可能要中科院投入相當大的資源人力去做希望小英政府多投入資源給交大這類的高等學府做研究不管是國防, 綠能, 核廢處理, 交通運輸, 防災.....
Henry_S wrote:他們的東西屬於研究論文等級,用的模塊比商用等級還要不如,更不用說軍用,我問跳頻問題,他說這個模塊只有一個頻率,所以學術歸學術,商用,軍用都差很多.(恕刪) 這誤會大了。這種大系統型的技術,在學界做論文只會針對一個,最多兩個技術,來深入驗證。不會把論文實驗一直擴大、完善。比如我要做一個驗證移相器與相陣解析度論文好了,其他的東西就隨便用就可以了。我何必去管不是我的範圍比如TR模組的放大功率,跳頻,寬頻那些?做完的論文,相關技術資料扔給下面的學弟妹接手去研究其他或者更深入的論文。所以真的不要想太多,除非是比較…低階的論文沒什麼價值。否則國家會出錢讓他去做,應該是有些技術門檻在。真要在學校裡面做KW等級的東西是會害死人的。一個雷達波打出去大概那個位置就變人體微波爐了。所以我認為一顆基礎用AESA只是驗證用是很正常的。一顆AESA雷達的技術領域很廣,從晶圓到材料,從電子到機構熱流,研發團隊包括了調校生產技術研發人數我認為到四五百人以上都不過分。所以不需要給單純的研究單位太過的要求。
alanchentw wrote:政府投資,叫他出來...(恕刪) 這不止是軍用,連5G技術中的mmWave的Massive MIMO 天線都幾乎和AESA雷達一樣:1. 都是涉及主動多模組天線陣列。2. 都是應用毫米波技術。3. 都會用上波束成型技術。4. 都是用上氮化鎵或鋅化鎵物料。以往市佔甚高的大陸華為,其基地台設備正被主要國家封殺,市場一時間都難以找到產能填補華為的空缺,對台商而言可謂是天掉下來的肥肉,加上汽車自動化都需要用上高精度、低功率的毫米波雷達,大可考慮將其商轉。
peterpan200206 wrote:這不止是軍用,連5G...(恕刪) 沒錯! 早就該這麼搞! 可是中科院只敢跟學術機構或是工研院等等公家機構合作,如果委託某商業公司設計甚麼,就變成圖利廠商,這個狗屁法律讓很多台灣商業公司扼腕! 現在轉成財團法人應該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