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運用最有效方式是:港內射擊 幾乎隨時可用高速轉進 七~八級可用只是 漁港娛樂化後 不是你軍方管理 你如何做掩蔽? 與固防掩體?所以我說過 這是跨部會的事至於飛彈初期姿態校正 美國佬應該最厲害所以做過的飛彈快艇是 水翼船 與 飛彈載具的多船體目的就是 讓讓飛彈發射平台姿態平衡時間久一點 要歪也歪久一點 不要隨時可能晃動招標規格 若是 七到八級可以正常操作 那我們要拍手與支持五級可以正常操作是 比釣小管還慘
這種小艇還要考量是 他可是滿載排水45噸不是漁船 沒漁獲空船 平常還可以拖上岸你可以問一問你的漁夫朋友 載滿漁獲 的漁船 觸底有什麼下場!?所以漁港一下子又不能像 其他娛樂船 漁船 到處亂放只能停某些碼頭 這要怎麼偽裝掩蔽?
nickmice wrote:您的觀點存在的迷思...(恕刪) 歡迎不八股的理性討論! 不過您的立論每項都有錯誤,且容我指明:1) 飛彈快艇不是遠洋作戰,不需長續航力帶一堆油料補給; 只要足夠續航力即可。2) 飛彈艇本身近乎全盲 (無搜索雷達),靠的是資訊鏈索敵發射。她應該沒火控,這交給一二三級艦與指管鏈路去指揮導航,最終由飛彈自己的小雷達做攻擊鎖定。3) 小艇缺乏足夠防空火力這點正確,但是她不需要! 在台灣陸地周邊作戰自有台灣軍機,岸置防空制海飛彈罩著。額外一點: 台灣海峽,宮古海峽,巴士海峽難道不是狹窄海域而是大洋?
macross_sato wrote:這種小艇還要考量是...(恕刪) 您是否弄顛倒了? 漁船是會 "越載越多 (漁貨)",飛彈艇重量卻可能是 "越來越輕 (發射後)",怎會出得港,卻因超重而回港時坐底?抱歉! 對於死咬的超級頑石,我無法再奉陪。
giga giga wrote:歡迎不八股的理性討論...(恕刪) 您說的很好!回覆如下:1.小艇以機動能力作為有利條件,這意味著以迂迴機動代替直線衝刺,並且不會前出至最前線,多採奇襲戰術,必須善用地形達到成效.續航力真不是小艇的主要考量.2.資料鏈必須考慮收發兩者的能力,小艇以奇襲為主只能採收而不發的方式加入,這意味著當戰場態勢大幅變化之時,小艇等同脫離戰場的散兵.3.您第三點的論述剛好證明了我第一點的論述,以上.
nickmice wrote:您說的很好!回覆如...(恕刪) 1) 您理智的認同第一點,令人印象深刻。2) 您所提的 二) 確實是要點,但我認為應該已被設計者及主事者充分考量過,而不成問題。這類問題的關鍵在: A) 事前參謀作業規劃的完備性。 B) 頻寬充足,抗干擾,訊號強度一類的電子電戰問題。 相信有關機關應已妥善規劃 ,覓得夠能力器材設備等,才敢建案,更進而編預算。 國軍建案是很龜毛,很嚴謹的。至於確實方案為何? 事關機密,你我外行人不得而知。至於收發強度問題,有種戰具叫 "通信中繼裝備 (與干擾裝備常是雙生兄弟),而且飛彈艇距台澎陸地不太遠,反而敵艦距離 (至少百公里以上) 遠,信號敵弱我強,被敵蓋台機會應極低。至於 "大戰情況突變時,指揮中心不知各小艇位置" 問題不可能發生! 現代武器載具 "敵我識別" 及 "方位自動回報" 都是基本配備; 不是國共內戰時代,那已隨風逝去了!3) 恕我不瞭解您第三點想表示什麼?
不是每個碼頭都深水,你了解嗎?漁船在魚貨碼頭下貨完, 才回去自己的位置或是自己的漁港。你飛彈背著時是要靠哪? 你背了彈就是滿載吃水深度。小漁港多去走走, 潮水退了的時候很多船是坐在底 因為是空船沒關係。你背了飛彈等於滿載的吃水深, 你要退潮時也不坐底,你可以算算漁獲漁港有幾個。漁獲碼頭有幾個。 你的小艇背了彈就只有那幾個位置可以靠。 這不是很好標定?我沒有要跟你槓的意思, 因為當成滿載漁船想也不是, 當成空船停靠又不合理。我也不想再聊這個話題。 很無趣。倒不如去 釣小管跟看風車。 坐船出去吹風現在最舒服的季節,但是前提是不會暈。但是因為我是頑石, 所以都是別人躺平居多。 唉 看海去。